白话 | 聊聊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

干基建这行,城镇化是绕不开的话题,城镇化链接着农业与工业,本身又孕育着服务业,副产品则是基建。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们之间有趣的关系。

一、农业:现代化的跨越
毫无疑问,今天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如果问大家一个什么:什么是现代社会?一定有人会回答,农业向工业转化的社会就是现代社会,但事实上,现代化一定意味着农业向工业转化,反之则不必然成立。所以我们先从农业聊起。
农业这个行业很有意思,首先,无论经济社会怎么发展,农业的生产始终与大自然关联,靠天吃饭,无法像工业一样摆脱生产要素及周期的桎梏,比如养一头猪,你永远不可能在器皿里一天培养长大;其次,农业创造的产品一般需求收入弹性低,比如生产的大米再多,你一天该吃多少还是吃多少,不会有大的弹性;此外,农产品还有诸如报酬递减、距离消费终端远、价格振幅大等特点。
那传统农业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转化呢?核心就是通过汲取农业社会剩余,为工业社会创造条件。说白了,就是工业的原始积累与第一桶金。
二、工业:现代化的象征
那我们再来看看工业。纵观世界经验,我们几乎可以确定的说,工业的发达就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象征,现代化强国一定是工业强国,非工业强国(比如旅游强国希腊)一定不是现代化强国。
那工业这个行业又有什么特点呢?和农业一对照,你就会发现两者的迥异,比如,工业不靠天吃饭,而靠技术、资本,大部分工业可以摆脱生产要素及周期的桎梏,工业产品的需求弹性高,报酬递增,距离终端消费近,价格稳定等(还记得昨天的文章吧,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购置费10年基本没涨价,设备就对应着工业,试问其他哪个行业能做到)。
说完了工业,那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标志是啥?其实就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向工业人口,第二个阶段则是向服务业人口)的转变,转变的体现,就是城镇化。
三、城镇化:现代化的翅膀
那,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其实就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并集聚的过程,为什么城镇化是各国经济腾飞的秘诀?很简单,城镇化所带来的经济密度一定强于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又强于土地密度,以我国为例,五大城市群以11%的面积、40%的常住人口,贡献了55%的GDP总量,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土地密度,这个规律只针对我国么?非也,国外也如此,比如东京都市圈、洛杉矶都市圈(具体的数据大家可以自行查找)。那我国的城镇化有啥特点呢?有,我国的城镇化过去有两个快,先是城镇化快于工业化,后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
什么是城镇化快于工业化?一般从世界规律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总人口)大约是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GDP)的2倍,但我国在2010年前长期城镇化率高于工业化率,说明当时工业化做的比较好(体现为各地的招商引资与对外经贸),但城镇化做的差(体现为基建不够,所以2009年以后大搞4万亿)。
什么又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呢?即2010年后,很多学者发现,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大约3%)常年高于城镇化率增速(常年1.2%),说明房地产与基建建的好,但人进城的速度跟不上,原因嘛,还是多方面的,更多集中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比如落户啊、小孩上学啊)。
所以可以这么说,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是走了弯路的,先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不匹配,再是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所以什么叫新型城镇化,官方解读是人的城镇化,其实就是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新型城镇化最核心还不是基建这种硬资产,而是配套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这种软资产,为此我们要有清醒意识。
那么,城镇化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服务业,吃的有了(农业)、穿的有了(工业)、住行的有了(基建),进一步当然就是要娱乐啦,不过服务业有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更多聚焦于财富的转移,而不关注财富的创造,提振经济有用,但提振国力还是差点,所以也要辩证的看。
四、结语
好吧,今天这篇其实挺硬核的,如果大家水平不够,今天的文章看着一定很吃力,但说真的,我觉得总结的挺清晰到位的,好的,哦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