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直言:一味中药,善理三焦之气,和胃气,快脾气,降肺气,通心气,暖肾气……
说起木香,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它的味道只要放进锅里一煮,隔着老远十几二十米都能闻到它的味道。
所以它这个香绝对是名不虚传,芳香浓烈。
木香是气滞要药,辛温香散,能升能降,通理三焦,能治11种气。
《本草汇言》称:治气之总药,和胃气、通心气、降肺气、疏肝气、快脾气、暖肾气、消积气、温寒气、顺逆气、达表气、通里气,统管一身上下内外诸气,独推其功。
第一,和胃气
胃老是反酸,怎么办?
木香、陈皮、麦芽,和胃气三药。
木香3-5克,陈皮、麦芽各8-10克。
木香的力量太强大了,所以一般像这些香类药煮沸了一分钟,就把盖子盖上,不要理它了,然后就像焖方便面一样闷,那个味道就很好。
你试着拿方便面的调料放在水里久煮,久煮那个香味儿通通都飘走了,它就起不到芳香行气之效。
木香芳香行气,和胃,是排第一的。
第二,通心气
心气堵塞会有什么表现?心慌胸闷背痛,肋胀。
木香、丹参、三七,打成粉,一次勾一小勺,吃下去立马通开来。
丹参、三七--管血,木香--管气。周身气通而不滞,血活不留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愈。
这个方子很厉害,单纯丹参三七,在血的层面上通,但是木香可以在气的层面上独当一面,那就气血两通了。
为什么还要加丹参,因为丹参可以补,不然行气药吃太多了,人容易觉得气不够。
第三个,木香能降肺气
有个朋友说咳嗽半个月都没有好,抗生素也用了,消炎药也吃了。
三味药,枳壳、桔梗、木香,各5-10克。这是最出名的胸三药。
枳壳能够把胸气降下去,桔梗能够把胸气提开来,木香呢?能够降肺气。
如果是年老体弱的人,加5克炙甘草,可以让气消耗得不那么厉害。
吃第一剂咳嗽好了,就不用吃了。
第四大治气功效,叫快脾气
什么叫脾气滞塞?
看到东西,能吃但是却不想吃,能吃是胃好,不想吃是脾不好,中医上讲,脾主欲。
哪种类型的人最容易得这个?
思虑过度,思伤脾,再一个,久坐伤脾,一整天对着电脑,看电脑看到没食欲了,这样的人我们现在很多。
碰到这种情况,一剂药就搞定,什么药呢?
香砂六君子丸,也就是木香砂仁加六君子,可以喝汤剂,也可以买成药。一盒还没吃完,胃口就很开了。
第五种气,叫暖肾气
小茴香配木香可以暖肾气。
有个小孩子才两三岁,我说用小茴香木香研成粉给他吃,打得细细的,然后拌些粥,吃了就好很多。
第六,木香能疏肝气
有一味药叫颠倒木金丸,是《医宗金鉴》上的名方,就两味药木香和郁金,能疏肝胆之气。
第七大治气效果叫消积气
积是积滞的积,怎么判断肠胃里头是否有积滞?
伸出舌头,舌苔根部很腻。
肠胃有积,不思饮食,木香、山楂、鸡屎藤三味药,吃一两次舌头变干净了,胃口也开了。
很多生病的人想饿都饿不了,不想吃。上三味药,可以打成粉,也可以泡水喝。
一个人没有饥饿感就会生病。所以饥饿感跟睡意,是人健康的保证。
如果你觉得最近自己的睡意不够强大,饥饿感不够旺盛,那多半说明你的身体已经亚健康了。
第八种,温寒气
吃凉的东西肚子绞痛,木香可以让你温暖。
家里备一小瓶木香干姜粉,那简直是神啊!干姜、木香打成细粉,一次勾一小勺进去,只要吃了凉冷的或者隔夜的东西,肚子冷痛隐痛,一调羹下去,好一半,两调羹下去全好。这个就是著名的诸葛亮行军过程中都会用到的散剂“行军散”。
以前行军在外,一旦肠胃炎就死定了,哪里有什么医院,所以水土不服的,木香干姜打成粉,放在带里备用。
第九,顺逆气
你们有没有见过一个人气得脸眼发红,气得口腔溃疡,气的面红耳赤的。
大黄配木香,扫除一切气逆,大黄木香研成粉,一次各勺一调羹下去,一吃下就好。
气得口干舌燥的时候,它顶得上一壶水,也许喝一壶水,你那气还没解,大黄木香再小半杯水喝下去,气就解点了。
因为降气则降火啊,气不降拼命浇水没有用。
第十种治气功效叫达表气
秋冬天,一阵冷风来了,鼻子就堵住了。怎么办呢?必须要把表面的寒气,让它透出来,所以用苍耳子辛夷花加木香。
苍耳子辛夷花加木香,带有香料,芳香能开窍。打成粉放在罐子里。现在鼻子塞的人很多,空调多了,冰箱多了,寒气多了,鼻塞就多了。鼻子堵塞了,气不通了,勾一点,一喝下去晚上就通了。
还有第十一种治气神效叫通理气
肠道里有积滞,舌头伸出来还黄腻的,最常用的香连丸,木香黄连两味药。
有一个朋友拉肚子,一直好不了,因为他肠道壁有积滞,痢无止法,一通干净以后,腹泻就止住了。
所以木香黄连可以把肠道里头的脏东西扫出肠道外面去,叫通理气。
总而言之,木香能够行肝胆肠胃的滞气,对于肝胆肠胃引起的胀闷、堵塞、嗳气、反酸、腹胀,都有神验之效。
它总管周身上下诸气,能治11种气,研究好这味木香就不得了了。
有句话叫,习来千句少,悟透半句多。就是说你去拼命学习,写一千句,一千本书都觉得少,但是你真正悟透了,一本书、一句话就够了。
附:近期培训安排计划
参加学习的学员须以电话、微信、短信或其他方式报名注册。
版权
声明
1、本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2、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