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彪:一代名相寇准的结局为什么那么惨?
危身奉上,佐国遭忧
寇准被罢免的同时,王钦若又被召回,再任枢密使。王旦倾尽余生的力量,阻止王钦若势力的进一步膨胀。以王钦若的资历,本来早已可以拜相,宋真宗也有此意,可由于王旦的反对而迟迟未能实现。不过,到了天禧元年(1017),王旦已经心力交瘁,当年八月,王钦若终于登上相位,九月,王旦病逝。
迎难而上,再回中枢
王旦病重时,宋真宗问以后事:“卿今疾亟,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王旦并未贸然举荐,答以“知臣莫如君”。宋真宗一一列举大臣的名字,但王旦都没有表态。宋真宗最后说:“试以意言之。”王旦这才坦言:“以臣之愚,莫若寇准。”宋真宗对寇准仍心怀芥蒂:“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王旦固执地坚持:“他人,臣所不知也。”王旦对寇准的节操和能力应该是真心推许的,他或许希望寇准能够在他之后继续与王钦若一伙斗争,可是身后的政局,已经不是他能预料和掌控的了,寇准也只能继续“终年深隐养天机”,等待机会。
天禧三年(1019),寇准所在的永兴军(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有个叫朱能的巡检,与内侍周怀政暗中联系,诈称发现了天书。寇准的女婿王曙与周怀政相善,多次劝寇准向宋真宗上奏。寇准既不甘寂寞,也有点清除“朝中奸佞”的使命感,于是依言而行。此前的天书封禅劳民伤财,人心已倦,所以这次天书一降,“中外咸识其诈”,可唯独宋真宗对天书事件深信不疑。当年四月,宋真宗迎导天书入禁中,寇准随后也回到京城。
寇准靠伪造天书而还朝,被后人视为其政治生涯的一个污点,欧阳修就讥讽他“老不知退”。但从种种迹象来看,寇准此次还朝,很可能是由宋真宗一手策划的。整个天书事件过程中,有着诸多疑点。此前的天书或降于京城,或降于泰山,为什么此次“恰好”在寇准所在的永兴军出现?朱能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地方巡检,如何能攀附上远在京城且“权任尤盛”的入内副都知周怀政?天书事件没有给周怀政带来任何好处,他为什么要参与其中?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已明知天书实为“人道设教”,此次天书人人都明知为骗局,为什么“上独不疑”?他的目的是什么?这诸多疑问,都指向同一个解释,即此次“天书事件”是由宋真宗背后主持、周怀政居中联络实施的,事件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寇准调回朝廷。
宋真宗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是由于当时政治局势复杂,他已经不能再随心所欲地行使手中的皇权。王旦去世后,宋真宗的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后宫刘皇后越来越多地参与前朝政事,联络大臣,培植安排势力。甚至宋真宗素所倚信的王钦若,也与刘皇后勾结。宋真宗仅有一子,尚未成年,他一方面眼看着皇权逐渐旁落,日益不满且心有不甘;另一方面也忧虑自己百年之后,幼子能否顺利继位,为患唐室的“武韦之祸”会否再度上演。寇准为人虽偏狭,但忠心公亮、明敏善断却是众所公认的,因此宋真宗想把寇准召回朝廷,阻止刘皇后专权,辅佐儿子顺利继位。可是刘氏出身寒微,当年被册封为后时,寇准等一干大臣坚决反对,刘皇后对寇准心存忌恨,王钦若也与寇准有宿怨,二人当然不愿让寇准再回中央。由于二人的阻挠,宋真宗才绕了如此大的一个圈子。
鉴于朝中复杂的政治斗争,寇准此次还朝,其前路之凶险可想而知。寇准启程赴京前,已有门生劝他不要去蹚浑水,给他设计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在途中称病,不要进京,请求外放为地方官,远离朝中是非;中策是入朝以后,主动承认天书为诈妄之事,犹可保全一生名节;下策才是入朝为相。可是寇准已预知此行的政治使命,当然不会半途而废。
行事粗疏,功亏一篑
寇准五月抵达京城,六月王钦若就因贪赃而被罢免,寇准取而代之成为宰相。与寇准拜相同一天,丁谓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后转任枢密使。丁谓早年颇得寇准赏识,寇准还专门向时为宰相的李沆推荐他,可后来丁谓投向王钦若,大造天书,寇准即与丁谓决裂。丁谓为人阴险,表面上刻意讨好寇准,甚至在一次聚会时替寇准拂拭被菜羹弄脏的胡须,可寇准却当众奚落他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丁谓于是彻底倒向刘皇后一方,一意对付寇准。
这样,朝中权力结构渐趋明朗,一方以寇准为首、以宋真宗为后盾,包括同为宰相的向敏中、参知政事李迪、同知枢密院事周起、签书枢密院事曹玮和翰林学士杨亿;另一方则是以丁谓为首、以刘皇后为倚靠的后党,包括枢密使曹利用、同知枢密院事任中正和翰林学士钱惟演。以实力对比而言,尽管刘皇后权势增大,但寇准、向敏中二人占据相位,力量上亦足以抗衡。不幸的是,向敏中于天禧四年(1020)三月病逝,寇准一方实力大损,一些大臣见风使舵,倒向丁谓阵营,胜利的天平开始向丁谓一方倾斜。
天禧四年(1020)仲春,宋真宗病势加重,寇准单独面奏,请求让太子监国。寇准的计划是,让太子监国,则必定由他和身兼太子宾客的李迪辅政,他就可以借助太子的名义来制衡刘皇后一党。在得到宋真宗首肯之后,寇准令杨亿起草诏命。可这样一件隐秘之事,却由于寇准的大意而功亏一篑。寇准酒后忘情,失言泄露了机密,被丁谓的党羽听到,丁谓慌慌忙忙地半夜乘牛车前往曹利用家中商量对策。此后,丁谓等人入见宋真宗,揭发寇准密谋政变,力请罢免寇准。史书中称宋真宗“病昏”,不记得曾与寇准有过约定,因此答应了丁谓等人的要求。所谓“病昏”,恐怕只是史家为宋真宗找的借口。宋真宗以病重之躯,独处深宫,面对着刘皇后、丁谓一伙的包围,身边无人相助,实已无力抵抗。
丁谓当场召来钱惟演,撰写罢免寇准的诏书。宋真宗尽管已无力回天,还是尽可能地维护寇准,把他留在了朝廷。钱惟演提出,寇准罢任后中书只有李迪一人,应该再任命一位宰相,想要乘机将丁谓推上相位,可是宋真宗并没有同意。宋真宗的态度模棱两可,寇准又在旁伺机而动,这些都令丁谓集团不安,他们加强了对寇准的攻势。然而宋真宗虽被迫任命丁谓为首相,曹利用为枢相,但始终“待寇准者犹如故”,不同意将寇准外放。
刘皇后画像
最终导致寇准被远贬的是周怀政。寇准被罢相后,周怀政忧惧不已,竟然策划了一个政变的阴谋。他计划刺杀丁谓等人,复以寇准为相,奉宋真宗为太上皇,传位太子,并废掉刘皇后。这样复杂的一项计划,显然并不是一个内臣所能实施的,他只能和几个宦官商量,并找客省使杨崇勋相助。结果,杨崇勋向丁谓告发了周怀政的阴谋。周怀政被杀,寇准虽然并不知情,也不免受到牵连,终于被贬出朝廷,降授太常卿、知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与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寇准一派的周起、曹玮等人也相继被罢政。
寇准的垮台,使刘皇后为首的后党占据了优势,朝中虽仍有人不依附于他们,但已很难动摇刘皇后的地位。乾兴元年(1022)二月十九日,久病的宋真宗驾崩于延庆殿。他的儿子,年仅十三岁的赵祯继承了皇位,是为宋仁宗。只不过赵祯虽然继承了皇位,但皇权仍然掌握在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手中。史书记载,宋仁宗的一举一动,都由刘太后亲自调护。即便只是暂时离开左右,刘太后也必遣人询问宋仁宗的状况。宋仁宗身边的服侍之人,都由刘太后精心挑选,日夜教导仁宗恭恪之道。这既可以说是关爱,但也未尝不是控制。
作为失败者的寇准,被贬到相州后,又徙往安州,再贬道州司马。寇准的这些遭遇,都非宋真宗本意。相传,寇准被贬岁余,宋真宗忽然问左右:“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皆不知如何应对。宋真宗去世后,寇准又被贬为远在岭南烟瘴之地的雷州司户。第二年,寇准在雷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三岁。
随着宋仁宗逐渐长大,他对贪恋权位、不思归政的刘太后的不满情绪也日渐增加。刘太后终于在明道二年(1033)去世,宋仁宗继位十一年以后才得以真正掌握皇权。他没有忘记寇准当年推动自己亲政的努力,为寇准赐谥号为“忠愍”,又亲笔为寇准墓碑撰写了“旌忠”二字。根据宋朝谥法,“危身奉上曰忠”,“佐国遭忧曰愍”。寇准的功绩和冤屈,终于得到认可和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