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学经纬 附录--------肾与肾同(中医肾的归真返朴)
肾与肾同(中医肾的归真返朴)——胡剑北教授中医形体医理学之肾的解析(为大哉文化作)
题记:笔者退休后到肾泰网作慢性肾病宣传工作的学术顾问,又兼作南京大哉文化有限公司重点关注历史与中医药文化的学术顾问。2019年4月大哉文化安排笔者在东篱小馆作一次中医药讲座,因长期脱离中医药文化,也不知讲什么好。正好当时在为搁在手里迟迟搞不出来的胡剑北师兄的中医形体医理学作学习笔记,所以便想到结合这两个学术顾问的工作内容,从胡老的中医形体医理学入手,讲一讲对肾的理解与研究出路。从中医的肾长什么样开始,告诉社会还可以另一只眼睛看中医。现借胡老著作学习笔记出版之机,将那个讲座内容削减削减、充实充实,附在后面,也让自己的一些不成熟不成器的见解出来透透气、见见光,见见人,看看能为中医药的未来做点什么。
周骋
2019.10
中医形体医理学,是胡剑北教授运用自己对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体悟创立的。
创立了中医形体医理学的胡老明确指出,“形体医理,就是建立在形体基础之上的医学理论。中医形体医理,就是建立在人体形体基础之上的中医学理论。中医形体医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寻求中医理论、临床中具有人体形体基础的内容,探寻疾病诊断的形体基础,治疗方法的形体基础,中药方剂功效主治及运用的形体基础。”
胡剑北教授创立中医形体医理学的用意在于,所有的医学理论必须与形体挂钩,显然胡老不是非常认同当前流行的与实际形体关联不大的中医药医学理论。
医学的发展,医学知识的发展,应该是随着对形体的认知的加深而发展的。说中医药的肾与真实的肾没有关系,中医药对真实的肾如何工作没有兴趣,这样说合适吗?
显然是不合适的。
尽管不合适,但从业人员多数安之若素,习以为常,只有胡老在寻求更加合适的道路,这个道路,目前就是中医形体医理学。
中医形体医理学,是从当前与形体脱节的中医药理论向从前溯源,看看中医药最初对形体的认识是怎么样的。这个形体与医学理论的关联程度及产生过程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从中有什么启发,什么可以借鉴,有什么可以纠正的,还可以做些什么?所有这些什么,只要去做,都是取得进步的有效步骤。这也是胡剑北教授创立这个学说的意义所在。
胡剑北教授定义中医形体医理学的时候就举了肾的例子,也表明中医药对肾的认识是比较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是很有说服力的。现在的这个讲座,就是运用了胡老中医形体医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中医药先贤对肾的认识是千方百计想弄清本体的,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回避本体的。
要了解胡老的中医形体医理学,先要了解中医药对肾的主流认识。可能人们都听说过或者习惯了:中医说的“肾”和西医说的“肾”概念是不一样的,不能混为一谈。
这方面的观念大致如下:
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主水、肾主骨、肾主纳气、肾开窍于耳、肾司二便等。
中医解释肾的概念主要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说的,涵盖了人体的生殖、泌尿、神经、骨骼等多个组织、器官,起调节人体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元气”“原动力”的作用。
是否在回避具体部位与形状?
西医的肾就是指肾脏本体,有排泄毒素和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调节红细胞代谢等作用。
感觉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是不是有很大差别?二者完全不同。
差别是不是只在描述方面比较大,没有比较部位与形状。
中医学关于肾的含义十分广泛。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主水”“肾主纳气”“肾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肾藏精,主人体发育与生殖”“肾开窍于耳与二阴”等等。因此中医讲的“肾”,既概括了实质器官的肾脏,也表达了其它部分组织器官的功能,包括心、肺、肝、脾、膀胱、神经精神以及男女生殖器官的功能。是上述各脏器的整体概念。
是真不同还是假不同?想知道中医药的肾长什么样吗?
现代中医药讲肾脏的时候是有意回避了肾脏的形状与部位的。
为什么要回避?
因为一追究中医药的肾长什么样,就会发现与真实的肾脏大致是一样的。
先看看真实肾的大致模样,以下是来自教学图片与古代图片的肾脏对比。
出示古代图的重点是展示肾,但也可以看出,除了肾跟实际脏器形状相近外,其他脏器与真实同名器官就出入很大。
这样一比较,你还坚持说中医药的肾与实际的肾不是一回事吗?
胡剑北教授形体医理学有《中医肾脏实体研究》一文显示,中医药先人,也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弄清肾脏是怎么回事。这是胡老单独发掘出来的。可惜,因为先人的认知手段局限,只能认知到那个程度,但也足以说明,他们不是在凭空捏造肾的功能,而是根据他们对肾的了解,提出来种种假说。强调一下,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医药肾理论,就是古人在实际肾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假说。所有的假说都应该是暂时的,随着发现的增加要更新或者修正。
中医药的特点就是将所有的假说固化成了真理,这与假说的本质有严重冲突。胡老找出了古人对肾实体探究的过硬记录:
古人发现了人体的肾脏是成对器官。肾的数量与重量:“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难经·四十二难》), “重一斤一两”是指两枚肾脏的总重。
《难经》成书年代约在《内经》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其时的度量衡制一斤约相当于现时250克,一两约相当于15.625克,一斤一两共重约265.6克。现代解剖学发现,13—17岁青少年的肾重约为226克(男)、225克(女),而成人肾重每个约为135.7克,两肾共重271.4克,古代关于肾重的记载与现代成人肾脏的称重接近,二者相差约5.8克。其间的误差,或为度量衡换算中的误差所致。可见,中医的肾重源于对成人肾脏称重的结果。
肾的形态:“肾有二,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带两条,上条系于心包,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医贯》);“(肾)连胁系心,贴脊膂兮裹以脂膜,里白外紫,如豇豆兮相合若环”。(《医学入门》)“(肾)色如缟映紫。”(《三才图会》)从上述记载可知,古人发现肾脏色如紫色,既有光泽又含蓄不露,外形似豇豆,此较之现代医学喻肾形如大豆、蚕豆,更为符合肾的实际形态。“相并而曲”,“如豇豆兮相合若环”等,指两肾曲面(肾的切迹、肾门处)朝向脊柱一侧,曲面相对,合之若环状。“外有黄脂包裹”,“贴脊膂兮裹以脂膜”指的是包裹在肾脏外面的脂肪囊。“里白外黑”,“里白外紫”指肾分里外两层,里层色白,外层色黑或紫,此与现代关于肾脏解剖中所见肾皮质在外色深,肾髓质在里色浅相符合。“各有带两条,上条系于心包,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指的是每肾各有两条带状结构,据现代解剖学认识,上条可能指的是进出肾门的血管,其在肾盂、输尿管上方,通过腹主动脉与心脏相联系,故为上条系于心包;垂下的肾盂、输尿管为下条,其下行至外生殖器后方直肠前方(屏翳穴深面),向后朝向脊骨方向。由于古人未能仔细观察,对下条(输尿管)与膀胱相连的解剖关系未能发现。古今比较,可以说古人对肾的形态认识基本准确。
肾的位置:“(肾)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附于脊”(《医贯》)“肾前对脐,后著于脊”(《图书编》),“贴脊膂膜中”(《医学入门》)“肾则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存真图》转引自《中国医学通史》)。
“脊膂”指脊椎骨,中医所论脊椎是为第一胸椎开始向下的部分,从胸1至骶4,共21节。颈椎则称为节。“膂”除指脊椎外,也指第一胸椎棘状突起。综合古人关于肾的位置记载是:肾位于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约距后正中线古制长度的1.5寸。右肾比左肾位置略低,为位于后腹膜外的脏器,与脊椎相近相连。
这些记载与现代解剖记载基本相近。
肾位“对脐”,与脐部相对,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穴位命名为“肾俞”,“腰者,肾之府”等亦说明古人对肾的位置是有正确的解剖认识的。
此外,对肾未提容量,亦如肝脾等脏器一样,肾作为实质脏器,而非空腔脏器亦已为古人所认识。
胡老:通过以上古代记载及与现代解剖学比较研究,中医的肾包括了人体解剖上肾的实体,肾的命名正是基于肾实质脏器,绝非是功能的代名词,无形态基础的杜撰。我们认为,根据上文所列肾脏的位置、形态、重量、数量内容,中医学中的肾,指的就是人体解剖学上的肾。
据中医文献记载,经与现代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比较研究发现,中医肾脏实体包括人体解剖学上的肾、生殖系统、肾上腺。从其结构主体而言,中医肾指的就是人体解剖学上的肾,从功能主体而言,则主要指的是人体生殖性腺、肾上腺。此可解释中医肾主水、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等功能及病变等。
胡老还说了:本文根据对中医文献记载分析和应用现代人体解剖学比较,证明人体泌尿系统的肾是中医肾的形体结构主体,与人体肾在结构或功能相近相关的生殖性与肾上腺亦被古代中医纳入肾脏的范畴中,这可从肾主水、藏精等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上找到依据,从现代对肾阳虚、肾阴虚的实验研究,从现代对补肾中药作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中得到证明。将中医肾的实体研究清楚,将有利于中医脏腑学说的发展,便于实验研究的开展,促进在中医肾的生理、病理及其病变的诊治中,借鉴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对补肾中药作用器官及机理的研究,对补肾中药的开发与创新。
胡老没有讲的是,古代先贤所论的肾与实际肾是一回事,但仅局限于外在,肾以内的情况就没有进一步的探究了。
《灵枢经水第十二》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这表明古人知道医学探究是需要解剖研究对象的。
是否可以认为,古代中医药对肾的认知也是通过解剖手段取得的呢?
按照《内经》的意思,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看看肾是怎么工作的。可惜,这方面内容胡老没有提供。是胡老没有发现,还是古人只走到这一步呢,不得而知。
肾主水似乎与实际的肾有密切联系,但如何主的,主的意义何在,肾是如何工作的?中医药这方面的认知与实际的肾就出入太大了。
即认可中医药理论,难道主水就是排尿那么简单吗?
按中医药理论,水是正常的液体,尿是废弃的体液,肾排尿与主水的关联不大啊?
如果中医药先贤深入了解肾是如何主水的或排尿的,可能中医药理论会另外有一番发展景象,至少比现在的粗线条要丰富很多。
主水,实际上应该是水在体内的代谢情况,《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
这大概是中医药对水在体内过程的最完整表达了。但这个里面没有讲到肾。固然可以用膀胱来代表,但也不是水在体内代谢的真实情况,也不是尿产生的真实过程。
字典释义
肾( shèn)字从肉,从臤(qiān),臤亦声。“臤”本义为“牢固掌控臣属”。“肉”指“人体”。“臤”与“肉”联合起来表示“人体的抓总部分”。本义:人体津液系统的总阀门。
中国古代对肾的了解,停留在外观上,肾的内部情况没有了解的迹象。而这个停留在外观上的认知与现代对肾的解释不兼容。换言之,现代对肾的解释还不如古人。现代的所有认知来自古人,而古人对肾脏的定位被现代从业人员省略了。为什么要省略?古人已经够简单了,再省就更不象话了。
中国古代对肾的了解,停留在外观上;现代中医对肾的解释,回避了肾本体。如果对肾的内部情况不了解,怎么能讲清楚水液代谢或排泄的过程?就听任这样讲不清楚,而自以为非常清楚也行吗?
现代科学讲清楚了吗?只能讲比古人知道的清楚得多,需要知道的了解的还有很多,讲不清楚的地方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讲不清的内容不见减少,反而呈越来越多之势。尽管如此,科学研究还要进行,科学探索还要深入,只有深入,才会有真正能讲清的一天。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对肾的最初了解,就是从实体直观而来的,那么,这样的认识就应该与现代对肾的认识不矛盾,路径完全一样嘛。这样的话,现代对肾的认知就可以直接面对,尽管与中医药现行理论很难兼容,但认知错误的情况下,需要改变的是认知而不是改变事实。事实是永远无法更改的。现代认知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认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总是好事。
简而言之,业界普遍认为,中医说的“肾”肾藏精、肾主水、肾主骨、肾主纳气、肾开窍于耳、肾司二便等,与西医说的“肾”概念是不一样的,不能混为一谈。 胡剑北教授中医形体医理学的研究成果证实,中医肾的命名正是基于肾实质脏器,绝非是功能的代名词,更不是无形态基础的杜撰。古代记载及与现代解剖学比较研究充分说明中医药先贤对肾的认识不是象现在这样回避本体,而是千方百计想弄清本体。两千年前的中医药先人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弄清肾脏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医药肾理论,就是古人在对实际肾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假说。笔者以为,是现代人在否定中医的肾为与西医的肾是一回事。因为仍然沿用两千年前对肾的认知,明显落伍,只好通过否认二者的一体性,来粉饰错误。
根据中医形体医理学的肾认知,中医药的肾就是实体肾,那么现代科学对肾的认知,是不是可以直接拿过来为中医药所用呢?拿过来之后,中医药理论如何接纳,接纳不了的话是否要考虑改造中医药理论呢?中医药理论如何改造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但第一步肯定是要实打实地面对真实的人体器官,如果强调完全两回事,就不可能取得任何进步。
现代科学已经发现的过程内容,中医药不需要再重新发现一遍,所有现代科学的发现,建议中医药一概接纳,然后再考虑如何运用、整合中医药理论。绝不能因为原有的中医药理论的存在,就拒绝接受现代的发现;更不能因为原有中医药理论的似是而非甚至明显的错误而自我封闭、自成一统。如果原有理论完全文不对题,就要考虑放弃,而不是坚持。当然,一牵涉到这样的交融问题,就容易越扯越远,没有尽头,也不可能讲好。打住。简单说,作为科学,中西医不应该有门户之见,怎么好用怎么用。
知识之上是术,术之上是道。中医药理论在道方面还是有特长的。现代科学的发现正在呈现越来越琐碎的趋势,如果失去道的统辖,前景也成问题。
现代肾认知是怎么回事?还真是一个说来话长的事。从肾与肾同的角度,只能简单讲。那么复杂的问题能不能简单讲好,也没有把握,只能试试看。下面将笔者在肾泰网工作期间,与徐楠楠、陆洲舟、蔡田田诸小友共同研究的肾知识心得略陈一二,以博一笑: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器官,主要承担废物排泄、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的功能,人的泌尿系统以肾脏为核心,加上输尿管、膀胱、尿道所组成,用以完成人体代谢废物的排泄。
肾脏废物排泄、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的功能是通过尿液的生成以排泄实现的,这与中医药所说的肾主水有一定联系,但又很大不同。
肾及泌尿系统在主水方面是完全独立的,没有发现心肝脾肺有什么实质性联系。尿液的生成完全是肾小球的功能,再扩大一点,是肾单位的功能。血液经过肾单位的肾小球,被滤过到肾小囊,流经肾小管时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滤过液被重吸收回血液,然后流出肾单位,再被集合管吸收一部分后,那些身体代谢废物才与尿液一起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最终被排出体外。肾脏完全可以视之为身体净化系统,每天可以滤过180升原尿,最终只有约2升尿被排出体外。相当于全身血液一天被过滤60遍,才能大致清洁,才能将需要排出的废物从尿液排出。
作为净化系统,肾脏独立存在,与肺、肝没有中医药五行生克关系。
现代科学基本弄清,哺乳动物胚胎期的肾脏发育有前肾(发生始于妊娠第22天)、中肾(发生始于妊娠第24天)及后肾(发生始于妊娠第28天)三个阶段,只有与前肾、中肾没有延续关系的后肾最终发育为成年永久肾脏。虽然前、中肾都是胚胎时期的暂时器官,出现不久还没有行使肾功能即退化,但在它们存续期间及其后发出的诱导信号,对后肾的形成至关重要。其中男性的中肾小管、中肾管分化形成输精小管、形成附睾及部分输精管;女性的中肾管及中肾小管的部分残留形成卵巢冠及副卵巢,这与中医药的肾主生殖有点关系。
日后涉及肾功能的成人肾脏完全是在发生的人类后肾基础上生长、发育、分化而来。萌芽状态的后肾由1输尿管芽(UB)、2生后肾间充质组织(MM)及3基质细胞三部分组成。基质细胞可能由某部分特定的MM细胞分化而来,最终成为皮质、髓质部分起支撑作用的纤维结缔组织等。
输尿管芽(UB)系由中肾管( Wolffian管)尾侧端的上皮细胞受到位于其周围的细胞信号诱导,生长侵入生后肾间充质组织(MM)而形成。
生后肾间充质组织(MM)系由位于中肾管尾端周围呈弥散性分布的、来源间叶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经UB信号诱导,聚集并增生而成。
注意:UB与MM之间互以对方为条件相互影响分化的现象,称之为相互诱导作用。一方面,UB细胞信号诱导MM细胞聚集、增生、分化的间充质上皮细胞转化过程,最后形成肾小管上皮及成熟肾单位。另一方面,MM信号诱导UB不断分支、分化的UB分支的形态发生过程,并规范其分支发生的空间位置。
弥散分布于UB分支顶端周围的MM细胞,在UB信号的持续诱导作用下分裂增生形成具有上皮细胞特征的结构为肾小囊体,形成足细胞及 Bowman囊;进一步增生分化形成具有明确的肾小管上皮结构特征的S形小体等。S形小体形成的同时,其远侧端即伴随出现内皮细胞侵入及毛细血管的形成,最后与新近形成的足细胞和 Bowman囊一起形成肾小球。其余部分继续分裂增生,依次形成近远端肾小管、髓襻及远端肾小管。最后,UB分支的起始部及初始分支,分别形成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三角区组织,而其分支的终末端部分形成肾单位的集合管,并与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的远端肾小管融合。
中医对自己的整体观念一向比较自负。其实现代医学也有整体观念,不过没有中医那么突出。即以肾脏内容而言,现代医学发现的肾小球旁器,就是一个整体性调节结构。
'
肾小球旁器解析
肾小球旁器(Juxtaglomerularapparatus,JGA),是以肾小球血管极为中心、由致密斑、肾小球外系膜、球旁细胞(位于入球小动脉的终末部和出球小动脉的起始部)所组成的一个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特殊结构,又称球旁复合体。之所以称球旁复合体,是因为致密斑是肾小管的,球旁细胞是肾小体的,肾小球外系膜是二者之间的,三者组合形成特殊结构才有特定的内分泌功能。其主要功能包括维持肾小管-肾小球反馈( tubuloglomerularfeedback TGF)系统及调节肾素的合成及分泌。很可能调节肾素的合成及分泌也是为了维持管-球反馈(TGF)的。
肾小球旁器这个名字起得好,既不是肾小球,又绝对与肾小球有联系,不仅仅是紧挨着肾小球,也有肾小球的出入球小动脉的部分组织参与,还作用于肾小球。要向这个名字致敬。不在肾小球、关联肾小球、服务于肾小球。
有教材将肾小球旁器隶属于肾小体,这样的定位不严谨。因为肾小体只包括肾小囊与肾小球,而肾小球旁器的重要构成致密斑是肾小管的、不在肾小体的范畴,与肾小体无关。
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肾单位,肾小体包括肾小囊与肾小球。
肾小囊由肾小管的盲端形成的,其尿极与肾小管近端相连。
肾小管通常分为近端小管、髓襻和远端小管三大节段。近端连着肾小囊,远端连着集合管,二者由髓襻细段相连接。
远端小管包括直部、致密斑和曲部。远端小管在连接集合管的途中经过所属肾小体的血管极,在与血管极交汇处形成致密斑——远端肾小管(髓襻升支粗段)接近于肾小球血管极时,紧靠肾小球侧的上皮细胞变得窄而高,形成一个椭圆形隆起,称为致密斑。致密斑这个部位细胞的复杂分泌功能与效应为其他部分远端肾小管所无。这个现象无法解释。
肾小球旁器的重要构成致密斑与肾小球血管极只是相邻关系,并没有长成一处。肾小球血管极与致密斑相邻处的球旁细胞是肾小球旁器的重要构成。
作用过程:致密斑是感受器,负责感受管腔液氯化钠浓度的改变而后产生TGF信号;肾小球外系膜区负责传递信号;入球小动脉平滑肌细胞是效应器,负责接收TGF信号,产生血管收缩效应。
肾小球旁器内容特点:
球旁颗粒细胞核有内分泌颗粒,可分泌肾素及血管紧张素II,影响周围小动脉管壁。
致密斑高表达的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euronal nitricoxide synthase,nNOS)及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COX-2)及其产生的前列腺素都参与球旁颗粒细胞肾素分泌的调节。
位于上二者之间的球外系膜细胞(extra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因与肾小球(内)系膜细胞及致密斑的基底膜相连,致密斑作用可通过球外系膜细胞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在某些刺激下,球外系膜细胞可以转化为具有肾素粒的细胞。
三者之外还有环绕着肾小体血管极的极周细胞也具有大量功能不确定的分泌颗粒,推测有促进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的功能。
班门弄斧的现代医学知识就汇报如上吧,献丑了。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因胡老囿于所处的位置,有些观点不方便说得过于透彻。现在胡老过世了,笔者权且为其代言,如果讲的不对,同门同道可以指正:
中医形体医理学的着眼点就是主张形体医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基础之上,所有现代对形体的认知,中医理论都必须承认,而顽固地将对形体的现代认知摒弃于医学体系之外的认知模式,应该是中医药发展瓶颈的最主要部分。所以建立形体医理学,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步骤。我想胡老的意愿也应该是大力倡导全盘接受现代对形体的认知,至于现代形体认知如何融入中医药体系,或如何将中医药体系与现代医学融合,又是第二位的事了。如果我们这一代完不成这样的使命,用政治家的话来说,就留给比我们聪明得多的后人去办吧。
《肾学经纬——胡剑北〈形体医理学〉学习笔记》
胡剑北原著 周骋笔记
目录
胡序:敢问道落何方
周序:我欠胡老一个采访
胡剑北与形体医理学
胡剑北形体医理学解构
第一部分 肾的形体医理学
绪论 形体医理学概要
第一章 肾脏的实体研究及其医理
第一节 肾脏实体研究
一、肾脏形体研究的古代记载
二、与肾脏相关的组织研究记载
三、古代肾脏图谱与图释
第二节 肾脏的形体医理
第三节 中医肾脏概念中形体模糊的原因研究
第二章 中医肾脏临床的形体基础
一、人体肾脏是中医肾脏临床的主要形体基础
二、性腺是中医肾脏临床的形体基础
三、肾上腺是中医肾脏临床的形体基础
四、中医肾脏概念中形体模糊的原因研究
五、结语与讨论
六、泌尿系统的肾脏
七、生殖性腺
八、肾的藏象
第三章膀胱腑的实体研究及其形体医理
第一节膀胱实体研究
一、膀胱形体研究的古代记载
二、膀胱的邻近组织结构的记载
三、古代膀胱图谱与图释
第二节膀胱的形体医理
第四章中医水液代谢尿液生成的几种途径及其意义
第五章男女生殖器的实体研究及其形体医理
第一节女子生殖器的实体研究
一、子宫的形体医理
二、子宫病变的诊断
三、胚胎学说
第二节 男子阳器
一、男子阳器的古代实体研究记载
二、男子阳器的形体医理
第二部分 形体医理学概论
绪论
第一章 中西医学古、近代人体形体研究的比较
一、公元前到公元一世纪对人体形体研究及其功能活动认识中西医水平基本相似
二、公元二世纪时中西医开始的差异
三、中世纪的西医与晋隋唐时期的中医比较
四、16世纪中西医已基本分道了
五、17世纪的中西医已完全成为两种体系
六、18世纪以后中西医的发展差别
七、当今中西医各自的学术特点与中西医结合
第二章 形体医理学建立的基础与基本概念
第一节 形体医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为什么要建立形体医理学
第三节 形体医理学建立的基础
第四节 形体医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形体医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六节 形体医理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第三章 中医形体研究发展史
第一节 《内经》及以前人体形体研究
第二节 汉唐时期对人体形体研究
第三节 道家对人体形体研究重在脑
第四节 宋明时期是研究人体形体的高峰期
第五节 清代注重中西医形体对照研究
第四章 中医形体内容古代研究方法与特点
第一节 度量衡是研究形体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直观地观察新鲜形体标本
第三节 观察动物形体进行比拟
第四节 整体性、联系性地观察形体整体标本
第五节 拟物法描述人体形体脏器组织结构
第五章 古代人体形体图谱的研究
第六节 体表形体研究多于内脏形体
第五章 古代人体形体图谱的研究
第一节 古代人体形体图谱源流、演变(国外)
第二节 古代人体图谱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第三节 图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图谱的解说
第六章 古代以形体为基础的中医医理研究特点
第一节 直观形体产生的医理
第二节 整体联系性观察产生的医理
第三节 结合自然界现象产生的医理
第四节 管道繁杂产生的医理
第五节 脏器颜色产生的医理
第六节 观察动物形体产生的医理 以脏治脏法医理
第七节 目前尚难弄清的方法
第七章 人体形体研究对中医临床的影响
第一节 中医脏腑学说与人体(缺下同)
第二节 经络学说与形体
第三节 中医精神、津液、气血学说与形体
第四节 中医体质学说与形体
第八章 人体形体研究对中医治法的影响(缺)
第九章 人体形体研究对中医方药理论的影响(缺)
第十章 脏腑与藏象辨析
第十一章 中医古籍关于人体解剖的记载及其对中医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一、 中医学中丰富的人体解剖记载
二、 人体解剖学对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第十二章 中医形体及其医理研究对临床的影响
一、中医病证中包含的形体医理思想与内容
二、中医诊断中形体医理思想
三、非药物疗法与形体医理研究
四、以形治形、以脏治脏法中的形体医理思想
五、方药研究与人体形体医理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人体形体脏腑图谱解析
《古代人体形体脏腑图谱研究》目 录
选 题 申 报 表
申报材料:我国古代人体解剖图谱的研究
申报样稿
第四部分 形体医理学相关资料汇编
中国基础形体医理学目录
中国临床形体医理学目录
形体医理学教学大纲
形体医理学教案
中医形体医理学已发表的论文
第五部分 报道与缅怀
安徽皖南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胡剑北教书勤育中医人
深切怀念我校优秀共产党员胡剑北同志
教师节纪念我的导师—胡老
我的师兄胡老---------胡剑北
附录:肾与肾同(中医肾的归真返朴)——胡剑北教授中医形体医理学之肾的解析(为大哉文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