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告老还乡,却连路费都凑不够,朱元璋听后下令:立刻处刑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中,不少步入仕途的文人最终都走向了“贪”路,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便是如此。尽管历朝历代中,官官勾结的事件的确不少,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些两袖清风的好官。这些廉洁奉公的清官,一心向民,秉承公正,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不过在明朝初期,想要当好一个清官却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什么?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从准右布衣走到一朝天子,开创了一个绵延百年的强大帝国,的确有着诸多传奇。不过这位皇帝的出生极低,在夺得天下后,生性多疑的性格就渐渐展露了出来。纵观洪武一朝,朱元璋对文臣官员的压制达到了顶峰,对贪官的惩治也是历来最为严酷的。比如说礼部尚书吴琳,吴琳在年岁已高之时决定辞官归家,然而朱元璋却觉得此事有蹊跷,所以派人暗中观察吴琳在家乡的一举一动。结果使者到吴琳老家一看,却见到曾经的尚书正赤脚在田地里插秧,并且手法十分熟练。使者将此事禀报给朱元璋,这时他才将心中的疑虑打消,免去了一场灾难。然而同样作为清官的曾秉正,他的下场却不是这般平静。曾秉正在辞官准备归乡时,就因为没有路费而被处以极刑,令人感到惋惜。

曾秉正,南昌人,自幼博览群书,有着一颗报效家国的心。明朝初建,曾秉正就已步入了仕途,他秉承着“文死谏,武死战”的训诫,敢于谏言。即使只是一个九品小官,他也保持着清廉,为此颇受民众拥护。

曾秉正洪武九年,朱元璋召见群臣,共同商讨近期出现的“天灾”一事。曾秉正借此机会,上书千言曰:“当尽革向之所谓,何者足应天心…”。因为曾秉正的字数多,而且大多都是夸耀朱元璋的词句,朱元璋听后大悦,立即封他为思文监丞,从那以后,曾秉正的仕途也变得一片光明。

起初,曾秉正的直言不讳深得朱元璋的欣赏,即便他一直在身边唱反调,但朱元璋依然认为他是难得的好官,不过时间一久,朱元璋对这位清官也生出了一些烦闷。后来有一回,曾秉正因为一席话太过刺耳而使朱元璋龙颜大怒,这次朱元璋实在忍不了了,当即决定罢免他的官职。

无官可做的曾秉正只好归乡,然而由于他太过清廉,加上明朝官吏的薪水本身就不高,导致被免之时并无积蓄可做路费。在这个节骨眼上,曾秉正却想出了一个歪点子,他决定将自己4岁的女儿卖掉,以凑足回乡的路费。结果,曾秉正的确将路费凑够了,但是也惹出了更大的麻烦。要知道,朱元璋这人本就多疑,即使对辞官回家的老清官也不忘派人调查,直到得知真相才肯罢休。而朱元璋在得知曾秉正为了钱将亲女儿卖掉时,顿时勃然大怒,他怒的是曾秉正卖女求财的行为;也怒他作为一个三品大官却无回家的路费,认为他是在逢场作戏,实则有所隐瞒。

“帝闻大怒,置腐刑,不知去向”。关于曾秉正最后的去向,史料中并没有过多涉及,只是一句不知影踪就草草而过。而曾秉正作为难得一个清官,到头来却落到了这般田地,实在是有点可惜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