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圣殿---人类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迹
厄庇道鲁斯剧场
希腊戏剧的初始阶段,演员与剧作家原为一人。古希腊三位著名悲剧诗人之一的埃斯库罗斯就既是剧作家,又是演员。公元前499年,演员与剧作家分离。埃斯库罗斯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戏剧改革家。他将演员人数从《酒神颂》时的一个变为两个,并在舞台上增加了布景,用对话代替合唱词以推进剧情发展。在他的剧中,演员戴着面具,穿着轻飘鲜艳的服装和高底靴,表演着庄严的舞蹈。新的表演形式需要一个合适的、固定的表演场所,希腊各城邦纷纷开始搭建看台来观赏戏剧。因此,这次戏剧改革不单丰富了戏剧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也为后来剧场的出现提供了现实基础。
厄庇道鲁斯剧场遗迹
剧场在古希腊并没有马上出现,它的出现是在发生了一起不幸事故之后才开始的。大约在公元前500年的一天,雅典人正在观看戏剧时,木制看台突然坍塌,伤了一些人。聪明的雅典人开始以此为戒,在雅典卫城南坡上用石头建造了一座剧场,专献给酒神。自此以后,类似的剧场在希腊各地纷纷建立,并在戏剧演出中大放异彩。在古希腊半圆形的露天剧场中,坐在阶梯状坐位上的观众面对一个舞台,舞台前面是一个供合唱队队员唱歌、跳舞的圆形舞蹈场。最初的乐池是圆形的。在乐池的后面,是一个长条形的大厅,大厅有一个中心高台,也许是作为神灵、飞翔的战车和巨型蜣螂从天而降的基地。舞台一边是海外来人上场,另一边是城市的人上场。后面是王宫,地道出入的是鬼,建筑物上方出入的是神。
厄庇道鲁斯剧场一角
古希腊最著名的剧场要数帕鲁克勒斯设计的厄庇道鲁斯剧场了,它是古代世界最漂亮的剧场建筑之一。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人曾将大部分古希腊剧场按罗马制式进行过改造,惟独此剧场从观众席到舞台都没改动过。如果满坐的话,厄庇道鲁斯剧场可容纳12000名观众。后一排的坐位比前一排稍高,所以前面的几排可能是斜靠式的。前面的和中间的两排靠背比较高,末排的坐位还有扶手。所有坐位的下面都被掏空,以便在有人需要通过时,观众可以抽回脚来。前排的坐位有脚凳,背后的通道比较宽。
剧场最为独到和令人称绝的是它的音响系统,即使最后一排的听众都能清楚地听到舞台上的叹息声。这种绝妙的效果是通过在座位下面埋藏空瓮,将瓮口对着呈完美圆形的乐池,从而创造出来的。乐池后面的建筑已经被毁,关于它是什么曾引起激烈的争论。由于该建筑已被毁千年之久,从剧场遗迹是很难知道答案的。
古希腊的3个主要戏剧节中,每年三四月份举行的“酒神大节”最有名。在节日里,厄庇道鲁斯剧场就成为最繁闹的地方了。
现有的资料表明,公元前4世纪,歌队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而演员的作用逐渐上升。这意味着,在厄庇道鲁斯这样的建筑物中,乐池的作用明显降低,而人们对舞台关注则会多些。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化时代的建筑,剧场肯定有一个供表演用的高高的舞台;罗马时代,乐池的周围用大理石修起了围栏,以防止观众被参与角斗的角斗士或者武器所伤;罗马帝国后期,人们把乐池变成了一个水池,在这里进行水上表演。因此,认为乐池后面的建筑是一个舞台的观点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
全人类的瑰宝——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标志建筑
莫高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千佛洞”之称由此而来。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他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敦煌莫高窟塑像
莫高窟前后经过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气势宏伟壮观。
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完整地保存了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9层楼,洞窟编号第九十六号,始建时仅有4层楼,后5层是后来修建的,内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洞窟中有形式多样的禅窟、殿堂窟、塔庙窟、影窟等形制。它是设置宗教雕塑和壁画的神殿,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的外来形式的窟形,到隋唐时期开始消失。隋唐时期的石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形,覆斗顶,后壁一龛。唐代后期以至宋元,壁画佛龛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坛所代替,腾出一整块石壁绘制大型壁画。从建筑形式的演变,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形式。其中不少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古建筑杰作。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在石窟中占据着主要位置。彩塑多为一佛二菩萨的三身组合还有阿难、迦叶、十大弟子及罗汉、天王、金刚、力士等。莫高窟现存彩塑2400余身。其造型从北魏前期的粗壮而逐渐演变为后期的清瘦。隋唐以来,出现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艺术风格又趋向雍容华丽。特别是唐以后的许多优秀作品——那轻倩柔媚的菩萨和刚劲勇猛的金刚、力士,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娴熟技巧和注入的真情实感。这些塑像与西壁、顶部的壁画。地面上的莲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天堂。
敦煌莫高窟壁画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的壁画艺术!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巨大的美术陈列馆。当你置身于窟中,那神态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萨;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态妩媚、凌空翱翔的飞天;那五彩缤纷、纷纷扬扬的鲜花;那不奏自鸣的乐器演奏着仙曲——仿佛把你带进神仙天国,身心随着飞天飘旋,好像整个洞窟都在晃动!
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气魄宏伟。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立体艺术宝窟,内容极为丰富。历代民间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文化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艺术的圣殿——卢浮宫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藏品2.5万件。它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卢浮宫外景
卢浮宫有着非常曲折、复杂的历史,而这又是和巴黎以至法国的历史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人们到这里当然是为了亲眼看到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是想看卢浮宫这座建筑本身,因为它既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也是法国近千年来历史的见证。这里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里生活过。
卢浮宫始建于1190年,当时只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菲利普二世于1200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也存放他的狗和战俘,当时就称为卢浮宫。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因而使它成为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筑物了。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越来越高的寻欢作乐的要求,他们不断增建了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然而在其后的整整150年间,卢浮宫却并无国王居住。
16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了。他下令由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弗朗西斯还请当时著名的画家为他画肖像,他崇拜意大利派的画家,购买了许多意大利大师的绘画珍品,其中包括《蒙娜丽莎》。弗兰西斯一世的儿子亨利二世即位后,把他父亲毁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来。亨利喜爱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装饰,对意大利式的建筑并不感兴趣。他沿袭了父亲的嗜好,但却没有他父亲一样的审美观。
卢浮宫内景
亨利四世在位期间,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这是一个长达300米的华丽的走廊,走廊非常长,亨利在这里栽满了树木,还养了鸟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骑着马追捕狐狸。其后的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被称为太阳王。他登基时只有5岁,在卢浮宫做了72年的国王——法国历史上最长的时代。路易十四把卢浮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他购买了欧洲各派的绘画,包括卡什代、伦勃朗等人的作品。他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致使法国的金库空虚。路易十六在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在卢浮宫“竞技场”院子里建立了法国革命的第一个断头台。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6年,直到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
拿破仑在这座建筑的外围修建了更多的房子,并增强了宫殿的两翼,还在竞技场院里修建了拱门,拱门上的第一批雕刻马群是从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上取下来的。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称雄于欧洲,于是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所有被征服的国家的殿堂、图书馆和天主教堂运到了巴黎。拿破仑将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巨大的长廊也布满了他掠夺来的艺术品。在卢浮宫里,拿破仑的光彩持续了12年,一直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拿破仑失势后,他们来到卢浮宫,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拿破仑塑像但由于法国人的外交手段及法国人的说服力,仍然有许多掠夺来的艺术品留在了卢浮宫。拿破仑三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卢浮宫建造以来所遇到的投资最多的“建筑人”,5年内的建筑比所有的前辈在700年内修建的还要多。3个世纪以前想到的宏伟的设计图留给了拿破仑三世来完成,当它竣工后,卢浮宫变成了皇家庆祝活动的场所,富丽堂皇是拿破仑三世修建任何东西的特点。这样,直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告以完成,前后将近600年。
拿破仑塑像
卢浮宫博物馆闻名天下,不仅仅在于她的展品之丰富、之珍贵,更在于博物馆本身便是一座杰出的艺术建筑。据统计,卢浮宫博物馆包括庭院在内占地19公顷,自东向西横卧在塞纳河的右岸,两侧的长度均为690米,整个建筑壮丽雄伟。用来展示珍品的数百个宽敞的大厅富丽堂皇,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人叹为观止。参观这座艺术殿堂也够得上一次难以忘怀的美好享受。在卢浮宫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一直是比较分散的建筑群,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情况到1981年后得到了改变,1981年9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在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后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这指的是让财政部搬出“黎塞留侧翼”。“黎塞留侧翼”建于1852~1857年间,长195米,宽80米,是卢浮宫的一个组成部分,自1871年以来一直由财政部占据。1989年7月财政部搬离这个赏心悦目的地方。“黎塞留侧翼”的收回及开放,一下子使卢浮宫增加了2.15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3个庭院和165个新展厅。
卢浮宫夜景
密特朗总统对卢浮宫博物馆做出的另一贡献是邀请著名的美籍华裔建造师贝聿铭为博物馆设计新的入口处。贝聿铭先生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建造一个“金字塔”的方案。这座“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后勤服务设施一般占总面积的一半。过去卢浮宫博物馆只有20%的面积用于后勤。有了这座“金字塔”,博物馆便有了足够的服务空间,包括接待大厅、办公室、贮藏室以及售票处、邮局、小卖部、更衣室、休息室等,卢浮宫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因此而更加齐全。
海中的风帆——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澳大利亚的著名港口城市悉尼的贝尼朗岬角上,它依山临海、造型新颖奇特,既像洁白如玉、清雅俏丽的贝壳漂浮在海面上,又像在风浪中迎风起航、飞洒灵逸的帆船,与蓝天碧海交相辉映,巧妙和谐地融为一体。它既是艺术化的建筑,更是建筑化的艺术,被公认为20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是悉尼的标志和澳大利亚的象征。
悉尼歌剧院外景
说起悉尼歌剧院的建成,可谓一波三折,就像是一幕跌宕起伏、复杂传奇的戏剧。1956年任澳大利亚总理的凯西尔在一位担任乐团总指挥的好友的建议下,决定在悉尼兴建一座歌剧院,并向全世界征集设计方案。有来自32个国家的223个方案参选,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等人组成评委会对其进行评选。沙里宁看过初选出的几个方案均不满意,当他从淘汰的方案中看到丹麦建筑师伍重的方案时,立刻被图纸上那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脱俗超群的设计震撼了。虽然那根本算不上是正规制图,只不过是一张素描的示意草图,但沙里宁却坚信那是艺术的珍品,是伟大不凡的建筑。他力挽狂澜,力排众议,最终说服了其他评委,确定当时年仅38岁、名不见经传的伍重为优胜者。悉尼歌剧院可以说是从纸篓里捡回的20世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歌剧院独特的造型设计,使它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但要把伍重方案付诸实践,却面临着巨大挑战,要克服一系列复杂而困难的技术课题。1959年,歌剧院正式破土动工,但中间几度停工,仅为研究和设计壳片的结构,以确保其不会崩塌就用了整整5年时间,施工费时3年多。负责结构设计的英国著名工程师阿鲁普称“这不是一项业务,简直是一次战役”。许多人讽刺它是“未完成的交响曲”,怀疑工程是否能够最后完工。
悉尼歌剧院全景
耗资巨大的工程费用问题,竟然成了当时朝野两党权力斗争的焦点和筹码,支持歌剧院工程的工党政府因被对手攻击为“不惜巨额财力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歌剧院是奢侈和浪费,把大部分财力用于悉尼歌剧院的建设而忽略了医院和其他福利事业方面的投资,置人们的生死于不顾”而在1965年的大选中下台。新一届政府继任后,以造价超过当初预算的5倍为由,悉尼歌剧院全景拒付所拖欠的设计费,同建筑师伍重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伍重于1966年愤然离开澳大利亚,当时,歌剧院已完成了1/4的工程。从那时起,伍重再未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即使完工后的悉尼歌剧院以其独特的美丽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他也未曾回来看过一眼。伍重离开后,工程由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合力,终于在1973年完成,并于同年10月20日举行了开幕式,邀请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现场。
至此,悉尼歌剧院经过14年的艰难曲折终于建成,总计金额达1.02亿美元,是原来预算的14倍。
悉尼歌剧院自建成以来,就被世界上许多艺术家公认为世界上最有灵感的建筑。著名的乐团、舞团、剧团、音乐家均以能在此演出为荣,为世界各地旅游者和艺术家们向往的地方。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全国表演艺术中心,又叫海中歌剧院。它矗立在澳大利亚悉尼市的贝尼朗岬角上,三面环海,南端与悉尼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环境位置十分优越。在悉尼市的任何地方,只要登高眺望,就会看到这座构思新奇大胆、建设巧夺天工的建筑。倚靠着海湾上著名的悉尼铁桥,悉尼歌剧院好像是重叠的巨型风帆在迎风招展,又好像是晶莹洁白的大贝壳巧妙堆叠。设计师在构思时从日本的古代建筑的屋顶中得到启发,不但要做到建筑的四面富于感染力,而且还要它从空中或更高处观看同样美丽壮观。如同伍重所说:“悉尼歌剧院是以屋顶取胜的建筑之一,它完全暴露于来自各个方向的视野,人们可以来自空中,或泛舟于其四周的水面。在这个引人注目的位置上,实在不该出现一栋毫不强调屋顶特性的建筑。应该以一种雕刻的手法来处理。”为了更出色地表达建筑与太阳、光线、云朵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建筑充满活力,伍重将所有屋面都铺上瓷砖,使得阳光、月色、云影的变幻在壳面上产生变化多端的光影效果。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悉尼歌剧院闪烁着莹白的光芒,而当夜晚燃起万千灯火,它又愈发显得晶莹剔透。
悉尼歌剧院占地近2万平方米,长183米,宽118米,主体建筑采用贝壳形结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4对壳片成串排列,3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相连的歌剧厅和话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这些壳片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拼成的,壳形屋顶中最高的为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所有的壳片外表都覆盖着莹白闪烁的白色瓷砖,都经过特殊处理,能抵御海风侵袭,共有100多万块。
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桃红色花岗岩石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室外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就设在大台阶下面。
走进剧院,犹如进了水晶宫一般,剧场宽敞明亮、富丽堂皇。在悉尼歌剧院这座世界罕见的建筑群中,音乐厅最为壮观。演奏台建在大厅的正中,环绕演奏台的是2600多个风帆状的座位。大厅的墙壁、屋顶和座位都用特殊材料制成,以取得最佳的音响效果。后壁顶端耸立着有1万多根铜管的大型管风琴,最大的一根铜管长达9米,重340千克。据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歌剧厅有半圆形的座位1500多个,在每个座位上都能清晰地看到舞台上的演出。舞台非常宽阔,台上悬挂着澳大利亚艺术家用高级羊毛织成的大挂毯,挂毯为红色,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组成,好似道道阳光普照大地,人称“太阳之幕”,在灯光的照耀下,艳丽夺目。话剧场可容纳500名观众,舞台上是一幅“月亮之幕”挂毯,长9米,宽16米,用蓝、黑、白、棕、黄5种羊毛织成,看上去恬静悦目,给人以月夜朦胧的幻觉。
休息室设在壳体开口处,由2000多块高4米、宽2.5米的玻璃镶成的玻璃墙面。凭墙眺望,美丽的悉尼海湾风光一览无余。旁边的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可接纳6000余人进餐。此外还有电影厅、大型陈列厅、接待厅、5个排练厅、60多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等大小厅室900余间。他们都巧妙地被设置在底座里。这些厅室装饰华丽,布置讲究,颇具艺术色彩。悉尼歌剧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歌剧院,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演出中心。它的魅力,主要在于其独特的屋顶造型及其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整体效果,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悉尼歌剧院以其构思奇特、工程艰巨、气象壮丽而蜚声世界,而由它所引发的是非争论,也是旷日持久。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悉尼歌剧院在时间的考验中越发展现出它超凡脱俗的动人魅力。伍重本人在85岁高龄获得了普立茨奖,它是建筑学里的“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评价他说,伍重先生不顾任何恶意攻击和消极批评,坚持建造了一座一改传统风格的建筑,设计了一个超越时代、超越科技发展的建筑奇迹。
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
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文化工厂”之称。
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在1969年时,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为纪念带领法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击退希特勒的戴高乐总统,于是倡议兴建一座现代艺术馆。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