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饭,不要浪费,就是对袁隆平爷爷最好的纪念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享年91岁。
下午袁隆平院士的灵车到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最后再看一次“杂交水稻”。许多市民自发到场送别,当殡仪车驶出医院时,市民们齐声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是啊,在许多人心中,他一直是那个亲和力十足,还有些“可爱”的“袁爷爷”。
可爱的“90”后梗王袁隆平
在我们的教科书里,曾有关于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描写。
“他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了杰出贡献。”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他是那个好像很“严肃”的老爷爷,是一个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老人,多年努力为他换来荣誉等身,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面对科学研究,他严肃严谨,但私底下,耄耋之年的袁隆平自称为“90”后,风趣幽默又真实可爱。
进京领奖前夕,袁隆平会换下便装,特意穿上正装、扎上领带,接受采访时说过“我han不handsome",但周围人一夸他换行头以后不能再被叫帅爷爷,要改口叫“帅哥哥”,他立马高兴得像个孩子,要跑到镜子前照一照。
也因此,“90后梗王”的称号曾登上过热搜榜。他常常妙语连珠,堪称“金句王”。
他吐槽,自己自由散漫惯了,不想带博士生,因为”会死脑细胞“。
面对管理难题,袁老会双手挠头,真心实意贡献出“我太难了”的表情包。
不搞管理,一心只想下田的袁隆平,他的田园之梦来源于童年时的见闻。
在纪录片《为时代而歌:袁隆平》中,我们可以看到,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在出生登记材料上,他名为“袁小孩”。
替他接生的女医生是中国现代妇产泰斗,被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
袁隆平的父母都是读书人,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中南大学,在县里担任过小学校长,后来跟着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做秘书,母亲则在教会学校读过高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老师。所以,袁隆平的英语启蒙比较早,从小他就跟着妈妈一起念单词。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大家到附近的园艺场郊游,他回忆道“正好那是六月上旬的时候,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好漂亮啊!还有葡萄一串串的。哎呀,我说学农好啊”,至此,“学农”的愿望已经在他心里立起来了。
另外,6岁的袁隆平看到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戏里,卓别林伸手就能摘到脆甜多汁的水果,抬手就有醇厚顺滑的牛奶……一系列神奇的操作让人目瞪口呆。
因此,高中毕业后,袁隆平选择学农。最开始,他的父母并不满意儿子的决定。只是也拗不过儿子,最终同意让袁隆平报考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
随后由于院系调整,学院被并入到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
接触农学后,袁隆平才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远了。
理想中的田园生活是风景如画,悠闲宁静;而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却是恶劣的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
而其实,袁隆平是一个全能boy,除了种田,他英语流利,会拉小提琴,还拿过武汉市的游泳冠军,考上过飞行员……按理来说,袁隆平可以选择其他的道路,母亲对他说“孩子你到时候怕是要吃苦”,而袁隆平却回答“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他没有打退堂鼓,扎根土地,几十年如一日地伺弄杂交水稻田,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都能够自得其乐。
袁隆平所著《稻子熟了,妈妈》
73岁的时候,袁隆平仍然活跃在田间地头,经常骑着心爱的小摩托车往返于家里和实验田。出于安全考虑,家人想为他添置一台代步小车,问题来了,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考取驾驶证的年龄为18—70周岁,袁老的年龄超标了!
为此,当地的交管局找上门来,送上一张全国唯一的终身免检的“荣誉驾照”,上面标有“袁隆平惠存”的文字,当然交管局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袁老必须跟随教练完成相应的学习,其次是驾车范围仅限定于从家到实验田,不得开车前往其他地方。
而在纪录片《时代我》中,他展现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工作中,90岁的袁隆平走三百步就会喘,站40分钟就要吸氧了,但是体力不支的袁老听到同学们想要和教科书里的人合影,他还是会立马应承下来。
当然,娱乐活动也不能少,麻将+撸猫,袁老的快乐就是那么简单。
他有固定的牌搭子,早年间他们打麻将不玩钱,谁输了谁就钻桌子,每次袁隆平输了他都照做,因为他并不觉得此举有失身份。
他还说,打麻将更多是为了预防老年痴呆呢。
另外,袁老还特意前往宠物店领养一只小奶猫,并为它取名为“花花”,从此过上天天撸猫的幸福生活。
空闲的时候,他还会去超市看下米价,看到平稳的价格后才会心满意足离开。
除此之外,电影版《袁隆平》还曾经邀请他客串出演老年袁隆平,影片结尾,袁隆平面对外国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自己的两大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早年还有一部电视版的《袁隆平》,虽然袁隆平平常在镜头前自信大方,却会因为害羞,而觉得不好意思看剧里的“自己”……
来源:《成都晚报》
在袁老身上,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有趣的反差萌。
吃饱,永远是好事
“90”后老人袁隆平知道自己在B站的红火,也愿意和年轻人打成一片,我觉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宠溺。
一个采访视频里,记者向袁老展示他那个著名的表情包“还是让你们吃得太饱了……”
袁老看后哈哈大笑,然后说你们年轻人不知道,饥荒年代没饭吃,是真难受,会饿死人的。
好阔大的一句话,吃饱,永远是好事。
我们眼中的许多纷扰,袁老并不在意,他只是为苍生种粮。
一日陨双星,岁月侵蚀,共和国最初的脊柱之才已经渐渐凋零。经历过那样沉重贫瘠的岁月,他们眼中的时代和我们确实是不同的。年轻人的“不知道”,正是袁老这样的巨擘用青春热血浇灌出来的。
想起那句“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我们中国人好像一直是这样,以自己遇到过的困境、吃过的苦,子孙不必再面对为莫大的幸福。
我们日常会发现,家中的父母长辈莫不如是,只是他们常常只在意至亲晚辈。自己多挣一点,哪怕子孙败家也能多败几天;自己多吃苦,子孙就多享福……有时候这理念其实并不对,可这确实是“爱”的证明。
而袁老呢,他说自己对产量有贪念,像一个富翁有了百万家财还想千万,他到了700公斤亩产就想要800斤、900斤……“禾下乘凉梦”,这是何等贪婪的“梦想”!
但你面对这样的梦只有拜伏和敬畏。因为他的理想是超越物质与私人情感的,重庆渣滓洞里有一排歪歪扭扭的字,写的是“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写字的人不知是谁,但我们知道他心甘情愿,去做那一抔黄土。
爬冰卧雪的志愿军、大漠戈壁里的“面壁者”、终生面朝黄土的袁隆平……他们身上,有一种同样的情怀。
今天最破防的一个段子,是B站一个回复中假设了一个场景,死神催着说“袁老,该走了”,而袁老说:“再等等,让孩子们把饭吃完”——天大地大,大不过孩子们吃饭。
那个管你吃饭的老人才最像亲人,不是么?
袁隆平的形象,是他自己一点点构建起来的,朴实、乐观、风趣、勤劳、为梦想生无所息。
他发自真心地宠溺年轻人,不仅因为他们朝气蓬勃,也因为这是他们亲手铸就的时代。
袁老并不介意被年轻人称为“大德鲁伊”,尽管他未必清楚玛法里奥是谁,但有什么关系呢,充其量是提醒一下别沉迷游戏罢了。孩子们吃饱了爱笑爱闹,这是高兴的事。
就当一个表情包,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们高兴。
他一辈子面朝黄土辛苦耕耘,为的不就是孩子们高高兴兴嘛。
E姐结语:
那个管我们吃饭的、变成表情包也甘之如饴的老人离开了。
那种感觉像是爷爷奶奶离去,又不太像。我们的祖辈大部分都是平凡的人,不像袁老那样,真切地拨动了时代的弦。
吃饱这件事,中国人几千年来孜孜以求,也不过是在现代才实现而已,袁老居功至伟。他所求者,苍生得饱,万家烟火,皆为见证。
湘雅医院门口放着的水稻,是对袁隆平先生最真诚的敬意。千里稻花应秀色,而稻神远去,叫人打心底里觉得空落落的。有人说人生的底色是读过的书、吃过的米、到过的地方,那多少人的生命中有袁老赋予的底色呢?
平时你不觉得稻子能够成为什么图腾,但它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见证者,从河姆渡的谷仓到良渚的水田,我们文明的曙光正是由稻作农业点燃的。你平时不会注意到国徽上镶边的这就是所谓的文明的底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线,构成整个文明的台基,有它才有繁花绽放、千舟竞逐。
袁老这样的人就像巍巍青山,你知道他巍峨,但平日里在山间玩耍嬉戏,只觉得山花烂漫、绿树成荫,亲切平凡。只有当有一天,你退一步认真审视他的成就,才能真切感到那种参天入云的崇高与阔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无双国士!
我很喜欢《寻梦环游记》其中一个设定,人的死亡并非消失,只是在彼世界继续生活,并且还保持着和此世界的联系。只要现世还有人记得他们,死者就会一直存在。
袁老当然是不朽的,超越所有这些设定。
他可能会担心每月一条的中华烟会不会被医生取消,忧虑自己什么时候没法继续开车,但不会着意去追求声名不朽。
我们其实都知道袁隆平最在意什么,他在意孩子们能不能继续吃饱吃好,在意他们越来越铺张浪费的习惯;他在意海水稻能不能继续征服自然的荒芜,在意杂交稻的产量能不能超越1000公斤,能不能冲击更高。
他最在意的是他的梦,是禾下乘凉。
禾苗参天,意味着天下再无饥馁,何等金刚广愿,大慈大悲。而他的梦能否真正实现,取决于他无限宠溺的年轻人们能否做得更好。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记得今天自己刷屏说的话,记得弹幕里的承诺,好好吃饭,绝不浪费。因为袁隆平先生愿意看我们好好吃饭,不喜欢浪费。
他一生劳苦,为的并不是国家勋章,也不是隆平高科千亿市值,只是想我们好好吃饭,如此而已。不止袁隆平先生,老一辈披肝沥胆、筚路蓝缕,所追求的也并不都那么复杂,不过是希望这个国家的孩子生活的更幸福罢了。
我相信,袁老的梦是能成真的,这个时代的农学人也和他一样宵衣旰食,为提高产量而奋斗着。更有无数其它工作者,为了消除贫困、再无饥寒而努力。这个国家有这样一种昂扬的精神,让人看得到那个前辈所描绘的美好未来。
禾下乘凉,禾已五尺。假以时日,必可参天。天下无饥这个大梦袁老做了一辈子,他到最后都是乐呵呵的,因为这个梦他看到了更美好的希望,是年轻人给了他希望,这一点,请诸位自豪。
这才是最好的关系,我们得到大德鲁伊庇护和宠溺,他是那个最好的袁爷爷。而年轻人,成为大德鲁伊希望的未来的样子。
不要辜负袁老,禾下乘凉,说的是温饱,也不止于温饱。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是个“贪心”的人。还有更多朝霞尚未点亮我们的天际,袁老是期待着我们去点亮它的。
成为不辜负时代的人,万里稻花中,袁老在看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