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浅识
摘要:“心肾相交”是中医藏象生理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不交则是与之对应的中医病理概念,通过对两者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病理机制、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六个方面的梳理,希望有益于理论学习与临床工作。
关键词:心肾相交 心肾不交 理论 临床
“心肾相交”为中医生理术语,首见于明・周之干《慎斋遗书・阴阳脏腑》,“心肾不交”为中医病理术语,最早见于南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虚损论治》。“心肾相交”、“心肾不交”一直是颇为共同关注的论题。本文试通过对心肾相交产生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的进行梳理,进而阐发心肾不交的病理机制、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以期对理论学习、临床工作有所意义。
一、心肾相交的理论渊源
“心肾相交”理论起源于《周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经》中虽没有明确提出心肾相交这一术语,但对此有所阐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肾,骨病无多食苦。”皇普谧解释为“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相济,故骨气通于心也。”《素问・六微旨大论》明确记载:“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为后世“心肾交通”和“心肾不交”做了铺垫。
魏晋时期,《针灸甲乙经》云:“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水火既济,骨气通于心也。”这是中医学史上首次明确了心肾水火间互相既济的理论。唐朝孙思邈承此说,《备急千金要方・心脏脉论第一》讲:“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金元时期,《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提到:“上热甚而下热微,俗辈复云肾水衰弱,不能制心火,妄云虚热也。抑不知养水泻火,则宜以寒,反以热药欲养肾水,而令胜退心火,因而成祸不为少矣。”刘完素认为心火易亢,肾水易衰,故心肾不交病证多为阴虚火旺。
“心肾相交”作为中医生理术语,首见于明・周之干《慎斋遗书・阴阳脏腑》,书载:“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同时,周氏对其机理阐述为:“心肾,水火也。……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真阴真阳也。”清・唐大烈《吴医汇讲》指出:“心本火脏而火中有水,肾本水脏而水中有火。火为水之主,故心气曰欲下交;水为火之源,故曰肾气欲上承。”
纵观历代述评不难看出,心肾相交这一术语启蒙于《周易》,肇始于《内经》,立论于魏晋时期,明确提出于明代。“心”为人体之阳,“真阴”乃“阳中之阴”;“肾”为人体之阴,“真阳”乃“阴中之阳”。心受“真阴”制约,下交于肾;肾受“真阳”制约,上济于心,从而实现人体之气的阴升阳降。由此,人体阴阳交感和合,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即心肾相交。

二、心肾相交的理论基础
1、心肾经络相连
“足少阴肾之脉,起小指之下,趋足心,循内踝,上股贯脊,属肾络膀胱,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出络心……以见心肾相交、坎离互济之义耳。”(《中西汇通医经讲义》)心肾同为少阴经所属,经络循行路线上心肾交通。任督二脉也是沟通心肾的主要经脉。二脉皆起于胞中,一源二岐。督脉络肾主先天,属气属水;任脉贯心主后天,属血属火。任督相贯,上下交接,则气血水火,交相贯通。
2、脾胃为其枢纽
“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泰。” “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也。”(《格致余论》)心为火脏,火中有水;肾为水脏,水中有火。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气升有助于肾水升,胃气降有助于心火降。
3、气化相通交感
李梴:“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心系下通肾与命门,肾系上连心与心包。心系与肾系相互联结,沟通心肾,为心肾交通之道路。心肾又为有形脏器,心以血为体,肾以水为体,皆以气为用。心气下降,肾水上济,在上之火需水津滋润制约其偏亢,在下之水需肾阳温煦方可上腾。
4、三焦为其场所
唐容川:“三焦根于肾系,上连肺系,下入为心包络。”“肾火守于下,心火守于上,而三焦为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医学源流论·卷上》)三焦主升降出入,根于肾系,上通心包,肾水依真阳之助,循三焦上达于心;心火赖真阴之制,循三焦下行至肾。心肾得以交通。故三焦为水火升降之道路。
总结以上,心肾相交的理论基础为:心肾经络相连为心肾相交的基础、脾胃为其枢纽、气化相通交感为其媒介、三焦为其场所。

三、心肾相交的理论内涵
心肾相交的理论内涵可以概括为:物质上互生互化,功能上互用制约,物质与功能上互根互用,即心血肾精间的互生互化、心肾阴阳之间的互相济助制约,以及心神肾精间的相互为用。
1、心血肾精互生互化
心血肾精互生互化,即精血同源,指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脏生成》)“肾者……精之处也。”肾中精气充足可发挥蒸腾气化作用,以助脾胃运化,化生血液;血液充盈,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可资养于肾化生精气;血之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气化,肾中精气有赖于血液滋润濡养。精血互生互化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
2、心肾阴阳互济制约
心属火,居上焦,为阳中之阳,故为君火。肾属水,居下焦,但阴中有阳,肾阳又称元阳。心阳温煦血液,制约心阴;肾阳温煦机体,制约肾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问·天元纪大论》)相火为君火之源泉,故居下以为体;君火得相火之助益,故居上而为用。君火以明著为要,相火以潜藏守位为常。君火相炎,各安其位,则心肾交济,故心肾的关系也表现为心阳与肾阳之间的关系。
3、心神肾精相互为用
周慎斋:“心藏神,肾藏精,心肾者,精神之根蒂也。”心藏神,为生命活动之主;肾藏精,为先天立命之本。神者,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精者,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神可驭精役气,为精气之主,精可化气生神,为神气之本。“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安其志。”(《推求师意》)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

四、心肾不交的病理机制
心肾之间存在着无法比拟的密切联系,心无肾阴滋润则火炽,肾无心火温煦则水寒。心肾不交实则包含:肾阴亏损,心火独亢;心火亢盛,阴寒于下;肾阳亏损,心火独亢;心肾阳虚,水气凌心四种情况。
1、精亏血虚,心肾阴虚
“心者,血之源,心安则真血日生,惟劳心过度,则心血日耗。”(《顾氏医镜》)“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劳心多虑,心阴暗耗,无物下降以致肾阴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及房劳过度等可引起肾虚,肾虚则精少,精亏则血虚。
2、肾阴亏损,心火独亢
肾阴又称真阴、元阴,是人体阴液之本,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滋润、濡养作用,制约肾中相火以防其妄动,并上济于心阴以防心阳过亢。肾阴亏损,阴精无以上承,心火失制,偏亢于上,亢之邪火,顺势升腾,燎燃于上,此即所谓“心火上炎”。
3、肾阳亏虚,心火亢盛
肾阴上济于心有赖于命门之火的蒸腾,命火不足,无以鼓舞肾水上交于心,心火独亢,以至心肾不交。“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吴医汇讲》)从治法角度认为心肾不交即是肾阳虚、心火旺。
4、心肾阳虚,水气凌心
心为阳气之主,肾为阳气之根。心阳虚,不能下温肾水,肾阳亦虚,不能气化行水,使水寒不化,凝滞下焦,凌心射肺,即形成心肾不交。心肾阳虚,水气内停,上凌于心,可见畏寒,咳喘、水肿、尿少、心悸等症,称之为“水气凌心”。

五、心肾不交的临床应用
心肾不交是由心或/及肾本身的阴阳失调而导致心肾同病的病证。临床只有兼见心肾两脏的病证,方可诊断为心肾不交。辨证须首分病位主次,次别病性虚实,才可以准确把握病机,正确施治。
1、心肾阴虚证
精血亏虚,互化互生乏源,心肾相交缺乏其发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形体无以濡养,以至临床可见面色萎黄,唇甲无华,失眠多梦,恍惚健忘,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诸症。治当养血填精,用河车大造丸、龟鹿二仙胶等。心肾两虚,阴虚血少,内虚生热,虚火内扰。心悸失眠,神疲健忘,以天王补心丹加减。
2、心火亢肾阴虚证
“肾水枯竭,不能上润,心火上炎,不能既济。”(《世医得效方·卷七》)肾阴不足则腰膝酸痛、耳鸣盗汗等,心火旺则见口干口苦、心烦失眠等症,治当滋阴补肾、清心降火,方选黄连阿胶汤。该方有育阴清热、交通心肾之功。吴鞠通:“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3、心火旺肾阳虚证
肾阳不足,肾水无以上承,心火亢盛,心阳无以下煦肾水。俾水火相济,心肾交通,治当清心泻火,温助肾阳,方选交泰丸。“黄连、肉桂寒热实相反,似乎不可并用,而实有并用而成功者,盖黄连入心,肉桂入肾也。……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本草新编》)
4、心肾阳虚证
心阳虚衰,病久及肾,命门火衰,气化无权,水寒不化,上凌于心。临床可见心悸胸闷、咳喘息促、肢冷水肿等症状,治以温阳利水,方选真武汤。真武汤为治疗阳虚水泛的经典方剂,通利表里上下、主上中下三焦之水。
六、心肾学说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认为心肾相交之间关系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有相似之处。实验表明[1]交泰丸可有效调解HPA轴,进而影响调解睡眠的中枢神经递质和5-羟色胺而发挥催眠作用,交泰丸“交通心肾”的作用机理,实质可能是其对HPA轴的调节作用。
心脏和肾脏有着密切的联系,80年代初人们就注意到慢性肾功能衰竭存在很多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左心衰等[2]。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也伴随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3]。心功能不全与肾功能常互为因果[4]。2008年意大利肾脏病学家Ronco等重审心肾交互关系提出心肾综合征概念,得到国际组织认可。目前,心肾综合征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全世建,何树茂,钱莉莉.交泰丸交通心肾治疗失眠作用机理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12-14.
[2] Ohtake TY,Kobayashi S,MoriyaHK,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Occult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t the initiation of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An angio-graphic examination[J].J Am Soc Nephrol,2005,16:1141-8.
[3] Sorensen CR,Brendorp B,Rask-MadsenC,et al. The prognostic Importance of creatinine clearance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Eur Heart J,2002,23:948-52.
[4] Silverberg D,Wexler D,BlumM,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gestive heartfailure and chronic renal disease[J]. CurrOpin Nephrol Hypertensions,2004,13.163-70.
声明:尊重原创,如需发表请务必自行考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