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刀友眼中的顶级艺术收藏刀!实在有道理!
本文作者:李修贤,由匠人工坊创作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刀是一种跨越文化的硬通货。而艺术刀又和纯粹的工具刀不太一样,还凝聚了人类对手艺极致表现的追求。混迹艺术刀圈多年,我有一种感受,现在的刀友们收藏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前几年各大论坛讨论的还都是几十、几百块的中低端刀具,现在基本上几千块的军刀也能闭眼入,但是相对而言,审美眼光却没有跟上钱包膨胀的速度。很多时候都是看到别人说什么好就也入手。到手之发现不适合或并非那么喜欢,就又退烧了。
当然这也不全是刀友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刀具行业从产出这个环节就有些病态。现在很多人提起国内的刀剑,还是龙泉、阳江,当然大厂垄断市场是正常现象,国外也是一样,但除此之外,我们还缺少一种百花齐放的氛围——少有刀匠做出自己的风格,更遑论做得好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创新太难了,刀匠不光要会打刀,还得懂艺术;另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下创新,稍微闯出点名堂,就太容易被人诟病,匠人工坊从推出“新中式刀剑”以来,就承担了许多冷嘲热讽,造谣构陷,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有人打电话给匠人工坊当地的监管部门,恶意举报,好在还有一批刀友坚定支持、真诚相待,才度过了那段困境。事实上还有许多手工刀匠没有那么幸运,半途就被理想饿死了。
但即便如此,做刀本来就是一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事业,至少要有成为自己风格大师的心。前两天我看到一个刀友关于艺术收藏刀的观点,内心十分赞同,而且他的观点对整个刀具行业的良性发展,甚至也有裨益。这位刀友说:
最高等级的艺术刀大师,是作品大不相同又归拢于统一的艺术主题之下的,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这也就是所谓的和谐统一。这里似乎有点玄学的意味,说清楚并不容易,大家只要在心中想想哪些人能够符合这样的要求,请按如下顺序搜索:
首先看看作者作品有没有艺术主题,这里筛选掉一大部分人,大部分刀匠就是参考参考已有的模板做把工具,无创新无变化,能有自己想法创作不一样的东西的刀匠少之又少。
其次看看作者作品雷同程度高不高,这里筛选掉剩下的绝大部分刀匠,很多人是一旦有了创新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之后就一招鲜吃遍天,模板都不带换的批量生产。
最后看看作者的艺术主题是否统一,这里再筛选掉一部分人。因为有一些刀匠还没有自己明确的艺术道路,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做得还都不错,但是作品之间看不到什么关联。
这些都恰好切中了匠人工坊做刀的追求。事实上,从开坊那天起,匠人工坊就把“传承古法,中式风格,原创设计,手工制作”当作立坊之本,一开始是希望传承折叠锻打这项古法工艺,不希望它失传,但以古法为契机,又多了一些别的思考,希望在设计方面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刀友一眼看上去就能知道,“这是匠人工坊的刀”。所以工坊的刀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就是把汉文化元素渗透到刀具设计当中,依托刀剑传情达意。
而且这种中式风格并不拘泥于某种形制。之前有一个朋友问张勇,既然你做中式刀剑,自己也研究古兵,为什么不干脆去做唐刀、汉剑,还更容易被认可。张勇却觉得,所谓中式风格,本来就是很有发挥余地的领域,不能把路走窄了。比如工坊最近的“山鬼”,它虽是一把丛林开山刀,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中式筋骨。它的气质来自于阔刃设计,来自于鸟喙一样的护手,还有经典的大红酸枝柄…又比如经典款“长风”,它的风骨来自于沉郁的紫光檀,挺拔的竹节设计…所以刀友们不难发现,即便都是统一的风格,事实上匠人工坊的刀也并没有固定的形制,那种和谐来自于刀的整体氛围和细微处的设计。正因此,张勇时常会停产一些款式,投入更多精力去创作新刀,其实就是本着推陈出新的理念,避免固步自封,避免自己的作品变得雷同。
收藏艺术刀的乐趣,就在于那一眼相中的缘分,还有久久把玩还能爱不释手的忠诚,这种钟爱不止来自形制完美,来自细节严丝合缝,更重要的,是艺术刀本身有的钻研,有独特的味道,这样才能让人获得更强烈而持久的精神愉悦,彼此的关系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