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散偏汤治疗头痛经验谈
散偏汤出自陈士铎的《辨证录》,主要用来治疗偏正头风,以此方为基础的加减方层出不穷,多用来之疗偏正头风,三叉神经痛和脑血管病后遗症等,疗效都比较理想。
我治疗头痛和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也是散偏汤,用于痰瘀交阻之证,临床辨证无误,化载得当,多效。妇女由姓,当年30多岁,屡患偏头痛,久治未愈。每次发作皆头痛如刺,或剧烈胀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医院多诊断为血管性头痛。初诊时我针灸其百会,上星,攒竹,列缺,合谷,太冲。同时取斑蝥研粉敷太阳穴;(等待太阳穴疼痛难忍时取下)开始治疗时头痛都能很快缓解。但应用了几次以后就不那么灵光了。学习书籍资料时,见一老中医谓“散偏汤可以治疗风寒,痰瘀交阻的偏正头风,可以作为专病专方加减应用。”于是照葫芦画瓢,原方照搬:川芎30g、白芷10g、白芍10g、白芥子10g、香附子10g、柴胡10g、甘草6g、郁李仁10g。当时没有郁李仁,取了10克桃仁代替。病人服后感觉效果很好。服用了一些日子,头痛的次数和周期明显缩短。我们家乡南邻穆林河,北靠完达山,山中多产野核桃树,当地人一般用来治疗癌症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症,效果不错,但是毒性较大。由姓妇女听别人说此物可以治疗头痛,于是内服外敷,治病心急,用量过大,差点一命归西。但是以后头痛还是照常发作,有增无减,只好又回来找我治疗。我还是给他开的上方,嘱咐患者久服,方能疗效好。病人断断续续的服用了三个多月,头痛基本消失,偶有小痛,急服上方,很快消失。
有了此例效验,以后学习时开始留意中医前辈们应用散偏汤的经验,进行临床重复验证,逐渐消化吸收为自己治疗头痛的独门杀器。特别是何绍奇主编的《现代中医内科学》和杜雨茂教授应用加味散偏汤的经验,给予了我莫大的启发。渐渐在临床中应用的得心应手,每每收到了良效。
金某,女,40多岁,韩国人。偏头痛发作,剧痛难忍,双手抱头。来我们门诊要求中医针灸治疗。当时开了天麻素0.6g和川芎嗪80mg静脉输液,同时选取百会。上星,丝竹空,列缺,合谷,太冲等穴位针刺,不时止住了疼痛。隔了数日,头痛又犯,询问有无良法治愈此病,于是详细辩证,发现病人舌质有瘀点瘀斑,脉沉弦。开了加味散偏汤:川芎30g、葛根15g、白芷10g、白芍15克、白芥子10g、柴胡10g、郁李仁10g、天麻10g、元胡15g、川楝子 10g、全蝎10g。嘱咐病人输完液后开始服用。病人服至月余,头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头痛可以耐受。上方去元胡和川楝子,打粉蜜丸,尽量久服。数月后上感来诊,头痛基本上没有发作。
古人云:“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可见川芎历来皆是治疗头痛的要药。但在剂量上一直有争论。初用本方,渋医不深,原方原量照搬,起手应用30 克,效佳。颜徳磬老中医在治疗剧烈头痛经验中指出,必须重用川芎60克,止痛即效又迅速;但是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川芎辛温香窜,用不得当,反多流弊。非头痛时胀闷兼头皮发麻者不宜用之。但同时对川芎的止痛效果有给予了肯定,虽辩证为阴虚火旺,只要配伍得当,如配牛膝,菊花,黄芩等,亦可应用。沈绍功亦云:“川芎治疗头痛不可多用,10克足矣!多用虽然疼痛止,但亦留胀闷不适。”此论各家各理,且都是名家。往往令初涩医林者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我们去临床探索,去重复验证。经过多年摸索,我一般治疗偏正头风(血管性头痛或血管神经性头痛),起手多用30克起步,后来每遇剧烈之头痛,恒用至60克;但痛减则药减,不可以大剂量久服,毕竟是辛香燥烈之品,恐久用伤阴;同时加大白芍和甘草的剂量,酸甘化阴,既可以缓解血管痉挛止痛,又可以抑制川芎的燥烈。总之别人的经验只是一个参考,一个跳板而已,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须躬行。”
散偏汤临床辨证加减可以治疗多种头痛和三叉神经痛,但我个人以为还是治疗比较剧烈的头痛为宜,收效迅速。不甚剧烈而又缠绵不绝的头痛多参考关幼波老先生的养血平肝煎随证加减;外伤或久治不愈的头痛一般多选择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往往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加味散偏汤处方及加减:
川芎30-60克,葛根15-30克,天麻10克、白芍10-30克、白芷10-15克、郁李仁6-10克、香附子10克、柴胡10克、白芥子10克,甘草 6-10克。疼痛剧烈选加全蝎,蜈蚣,元胡合川楝子,五灵脂等;血瘀加丹参,桃红等;血热加赤芍,生地,丹皮等;气虚加参芪等;肝阳上亢加珍珠母,石决明,牛膝等;风湿加藁本,羌活等;风热加菊花,薄荷等;风寒加细辛,桂枝等;呕吐严重加生代赭石,竹茹,半夏等。
网友当归川芎:我爱中医,也喜欢用。此方用过,时效时不效。老师的佳作使我受益菲浅,今天又长见识了,谢谢。
网友:这个方子我用过,很好,谢谢楼主
网友:这篇文章是《杏林微藴》这本书的第一页所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