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荷·天地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征文 随笔)
一朋友对我说,他想看《三国志》,我问为什么,他说《三国演义》是小说,我想看看历史是怎么写的。我对那段历史一样充满好奇。于是买来文白对照全译的《三国志》,并借助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阅读。只可惜这本《三国志》没有裴松之的注。后来终于买到陈寿著裴松之注的《三国志》,虽然是白文,没有注释,有的文字我有些一知半解,但还是大呼过瘾。回头再看那耳熟能详的小说,体味小说家的匠心独运,真是快哉快哉。
读到快意处,我就心里痒痒,很想与别人分享一下读史与读小说的感受,当然,我的观点由于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会很浅陋,也可能人云亦云而不知,但我还是写了出来。
兹恭抄杨慎的《临江仙》做为开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杯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一)千载谁堪伯仲间
如果有人问你,《三国演义》中最让人流泪的情节是哪个?我想大家都会说是五丈原孔明病逝这一段。据说电视剧《三国演义》演“秋风五丈原”这一集时,荧屏前的亿万观众无不泪流满面,正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小说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作者以沉痛的笔触写诸葛亮的病逝。并援引杜甫、白居易、元稹怀念孔明的诗作。还写了李严,廖立二人的反应。蜀军退后,司马懿“见孔明安营下寨之处,前后左右,整整有法,懿叹曰'此天下奇才也。’”
小说第116回,钟会伐蜀,武侯显圣定军山,要钟会“万勿妄杀生灵。”当然这是虚构的情节了。
有人说小说至孔明去世后,写得笔力不逮。我窃以为是阅读的心理因素在作怪——孔明是小说的灵魂人物之一,加上小说本来就有尊汉抑魏的倾向,丞相已殁,蜀汉失去主心骨,小说也就没有看点了。这是我的一己之见。
小说写孔明的确很神,鲁迅先生说“状诸葛近似妖”。孔明的智绝让我们以为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是如此。其实不然,小说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么历史上的孔明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的和小说中相同情节有三顾茅庐,说服孙权抗曹,举兵进川,白帝城受命,平定南中,兵出祁山,斩马谡,病逝五丈原。孔明的故事大体就这些。去世后,司马懿的赞叹倒有。不过,定军山显圣是没有的事,倒是近30年后,钟会征蜀,来到汉水平原的沔阳诸葛亮庙进行祭祀,并下令不得在诸葛亮墓地左右放牧打柴,表示了极大的尊崇。
诸葛亮的威名在当时就已经得到彰显。他去世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谘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就是说老百姓追念他,把他的故事作为谈资,歌颂他的话,堪比《甘棠》赞美召公,郑人歌颂子产的话。蜀人甚至爱屋及乌,怀念孔明,也都喜欢他的儿子诸葛瞻,虽然有些赞誉超过实际情况。
孔明去世后,他的文字虽为“敌国诽谤之言”,但还是由陈寿整理抄录成《诸葛亮文集》。西晋当局能够发行这本书,同样表示对这一伟大对手的尊敬。
裴注引《襄阳记》说,孔明死后,老百姓要求为他立庙,朝廷不允许,百姓就在道路上私自祭奠他。有人建议在成都立庙,后主不从,后来有人建议立庙于孔明墓地附近,才得通过。
裴注引《汉晋春秋》一书说,晋武帝问以前蜀国的尚书令樊建孔明如何治国。樊建说;“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晋武帝说,好哇,如果我能够得到这个人的辅佐,还会有现在的劳累吗?
诸葛亮济世爱民,谦虚谨慎,还有一点,他清正廉洁。他上表给后主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一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就是一国宰相的高风亮节啊,联想到当今我国那些老虎苍蝇们的行径,唉!无语啊……
五丈原的秋风吹落一颗忠魂的复国梦想,也成为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心中永远的痛。千百年来,无数赞美歌颂的篇章追悼着孔明先生的英名,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就是如此。同时,他也遭受着各种评论和非议(有人说他有些愚忠,假使孔明真的取刘禅而代之,我们还会敬仰与追慕他吗?)——离开孔明所处的时代,以现代的眼光去评判一个人,不是有些求全责备吗?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汉代,孔明先生生平所为可以称得上儒家思想践行的楷模。孔明深谋远虑,凭借疲敝的蜀汉的实力,他不能不看出匡扶汉室的路途遥迢艰难,但他义无反顾,这才有了如先哲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这才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之言,如此而已。
如今,近1800个春秋过去,成都武侯祠里的香火依旧缭绕......
一个苍老而深沉的声音穿越时空,回响在耳畔——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至此,我泪眼朦胧。
(二)不负英雄千古名
如果有人问你,三国中,你最喜欢的武将是谁?我想10个人当中,会有9个人回答:赵云。是的,赵云。京剧谭门第7代传人谭正岩说他最喜欢赵云。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先生更是对赵云偏爱至极,专门从《三国演义》中摘取赵云的故事,编辑演播评书《长坂雄风》。
民间有好事者整理出三国十大名将:一吕二赵三典韦,四黄五马六张飞,后面的不清楚了。我对四黄五马六张飞很有异议。张飞,马超,还有许褚都曾彼此交过手,且打的难解难分,不分上下。可以说说一水平线的。黄忠跟关羽交过手,基本上是平手。怎么黄忠列第4,而没有关二爷的名次?但是对赵云名列第2,还是赞成。且赵云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相反,吕布有勇无谋,列第1,有些名不符实。哦,我心目中,赵云为第一。
出于对赵云的偏爱,读陈寿的《三国志》,总为那短短的几百字的赵云传而失落。太简略了,而且有行无言,只是一份简历而已。当看到裴松之的注,心里稍稍平衡了些。裴注引用了5则《云别传》的资料。详实丰富,有言有行。一个立体丰满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的面前——《云别传》当是两晋时期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惜不传。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基本上使用了裴注的资料——如赵子龙计取桂阳(小说第52回),赵云截江夺阿斗(第61回),刘备自领益州牧,赵云进言(第65回)雪弟恨先主兴兵,赵云谏言(小说第81回)等。关于赵云对刘备的两次谏言,可以看到赵云的远见卓识,我认为赵云具有了政治家的思维——刘备平定益州,准备把田地房产分给众将,赵云认为不可:老百姓不容易,要让他们先安居复业,使他们生活稳定下来,才能得到民心拥护。刘备采纳了这个忠言(小说第65回)。赵云的第二次谏言是在刘备准备举全国之力,兴兵伐吴,赵云这次谏言掷地有声,他分析了形势,指出当前的敌人不是孙吴,而是魏国。应该先灭魏国,到时吴国自会臣服。如果与吴国交兵,魏国会坐收渔翁之利。且为兄弟报仇是私事,社稷才是大事......(小说第81回)。刘备不听劝阻,并因赵云的话,而不让他做先锋,让他督运粮草。结果呢,刘备损兵折将,被人家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国元气大伤......毛宗岗对赵云这一谏言行为赞叹:不得以武将目之。就是说,不能单单把赵云看成一员只会冲锋陷阵的武夫,赵云很有头脑。——我翻看三国武将们的传记,还没发现很有分量的很有思想的言论,赵子龙算第一个。
以上赵云的故事,史书小说互见,大同小异。罗贯中先生还发挥想象力,把史书中简短的几句话,附会成一个英雄的传奇,如小说第41回“赵子龙单骑救主——《三国志》中说:“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小说里的长坂坡,赵云一战成名,不仅救回幼主,而且“砍到大旗两面,夺槊三条,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有诗赞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赵云人称“常胜将军”。小说写他一生无败绩(第92回赵子龙力斩五将,差点儿吃败仗,被张苞等解救)。诸葛亮兵出祁山,马谡失守街亭,“各处军马兵将败损,”唯独赵云,邓芝一支军“不折一人一骑”,孔明大喜,赏赐赵云。赵云推辞。孔明“乃倍加钦敬”。这与史书的记载有差别。《三国志》说“(建兴六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据,而身攻祁山,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虽然如此,孔明还是对赵云了表示赞许。
蜀汉建兴七年,赵云卒,“追谥顺平候”。建兴七年,即公元229年,那一年赵云享年61岁。关于赵云的谥号,裴注援引《云别传》中说——“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应该说,这评价很中肯的。
《云别传》里还记载这样一些故事: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赵云的另一面:内敛,沉稳。
感谢史书的记载,感谢罗贯中先生的妙笔生花,给我们留下这么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后人关于赵云评述还很多,真是众说纷纭。有的则是胡说八道(有人说赵云是女的?赵云女扮男装;有的说赵云暗恋孙尚香……);有的则很值得玩味——有一话题是赵云为何不被刘备重用。网友们给出很多精辟的见解,兹不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这正是——
匹马单枪出重围,摧破敌锋任纵横。
皆称飞虎一身胆,不负英雄千古名。
黑发当阳扶幼主,白头箕谷保残兵。
忠心到底无移改,谥法还应得顺平。
(三)遥想公瑾当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的千古绝唱,写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雄姿英发”对周瑜来说,很贴切。周瑜本来就“长壮有姿貌”,就是说,他身材高大健壮,容貌英俊。“羽扇纶巾”,不是诸葛亮的招牌形象吗?从儿时的连环画到当今的三国影视剧,诸葛亮总是摇一羽扇,怎么周瑜也是这样装束啊?苏老夫子没搞错吧?
这个争论暂放一边。我着重想说的是赤壁之战时英雄们的真实年龄。说说周瑜,说说那些英雄们。2014年第一期《读者》杂志第27页披露了这些信息。我再做回文抄公,兹录于下:
刘备47关羽48张飞41赵云40庞统29曹操54曹仁40徐晃44张辽39张郃42程昱67贾诩61荀彧45孙权26周瑜33鲁肃36黄盖56程普60甘宁38凌统19吕蒙30诸葛亮27
这些数字颇值得玩味。
一、周瑜比诸葛亮大6岁。诸葛亮此时还是个小青年。这跟我们印象中的形象有反差。连环画上,尤其是戏曲舞台上,诸葛亮扮的是老生,周瑜英姿勃发,是小生扮相。艺术跟现实毕竟是两码事啊。小说写周瑜跟诸葛亮多次斗法,周瑜嫉贤妒能,气量狭窄,诸葛亮则三气周瑜,有“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之讥,周瑜终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叹。小说写得很精彩。我们以为历史中的周瑜和诸葛亮也是这个样子。其实不然,我翻看《三国志》之《周瑜传》,没有看到这些故事。周瑜也不是被气死的,而是“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他的“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并非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心胸狭隘。小说这样写,有点抹黑他们两位。所以小说只能是小说,历史终归是历史。记得当年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时,推介广告说什么再现历史之类的话,是不确切的。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陈寿则说周瑜是“奇才”。
《三国志》中还说:“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如此,周瑜可谓文物兼备,的确是“奇才”,“千古风流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