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武建维丨散文/好出门不如歹在家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武建维:山西省古交市人,供职西山煤电马兰矿。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古交市作协会员、古交市诗协会员、西山文联会员。
武建维
我们地方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好出门不如歹在家”,意思好像是讲本地人宁愿吃苦受穷也不太愿意走出家门到其他地方去发展,这句话也成了别的地方人评论我们本地人“恋家”,“出不得门”,甚至是“保守”、“脑筋不开放”、“不思进取”的代名词。
平心而论,本地人骨子里依恋故土,有些难以抛下自家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东奔西走闯天下,也是有一些道理的。但要单纯地这样评价本地人却未免有失偏颇,因为从大的方面讲,只要说一说天下闻名的晋商就会令人刮目相看的,再缩小到本地来说,早在以前,进县城闯太原府的人也不在少数,光我们才几百个人的小山村子里,就有“永兴店” 、“春来号” 、“元亨当” 、“集成当” 、“宝和玉”、“有元厚” 、“复合成”等等商铺经营日杂、饮食、副食、当铺的。“好出门不如歹在家”这句话的内涵,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仔细探究一下,里面有着深刻的人文环境因素和社会背景因素。
古交地属黄土高原,古时候,由于这里山高路险,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隔阻了与外界的接触,交流,也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有意无意间形成了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而民国年间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更是把这种状况推向了极致,甚至将省内的铁路道轨都修成了窄轨,与外界接触通车颇费周章。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一种说法而已。
在以往的封建社会里,家族宗法制度十分严密,每一个地区,尤其是乡村,家族的宗法势力很是强大庞杂,具有许多种种的约束,即便是在国家的律法框架下,宗族观念,村规家规也有许多的桎浩,有的甚至十分严厉残酷,把人的思想和行为约束住了,而且旧教育中“父母在 不远游”的孝顺观念代代相传,人们要侍奉双亲,是不能轻易出门的。本地人恋家,难舍故土,这种潜在的意识世代传承,甚至有些根深蒂固,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再加上本乡本土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牵肠挂肚的,就越发地走不出去了。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山高土瘠,生存条件艰难,但人们总要生活下去啊,这就应了“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这句话,本地人自然是靠山吃山,有一句乡间俗语讲:“刨个坡坡 吃个窝窝”,说明只要肯下力气,辛勤劳作,是不愁过日子的,起码也能温饱度日。
如果要出门,实在是走投无路才出,而一旦出了门,也要大费一番坎坷周折艰难,抛家别口舍弃家园不说,单说要想在其他地方落脚生根,在严密的宗法家族制度和土地私有的时代,就很艰难。出了门不外乎是想谋求发展、谋求活路,改变自身窘迫穷困的状况,最起码得吃饱肚子,但在旧制度下,也有一种说法“出门三辈小”,意思是出了门自己的身份立马降低,在人家的地方得像孙子一样,言语上不说低三下四,也得十分收敛,看人脸色,感情上受不了,在行为举止为人处事上更得谨小慎微,吃了亏也只能忍着,觉得憋屈。出了门的人单门独户受人欺负排挤压制是免不了的。再说背井离乡出了门,自己的老习惯老做法一下改不了,却不符合当地的风土习俗,而当地的流行习惯,自己又一下子难以接受,虽然说要入乡随俗,但总得有一个学习磨合适应的过程,这期间难免会受制于人。就连最起码的去开块荒地自种自吃,也很难做到,每块荒山坡地都有主人,不是可以随便想开就开的。
在这种情形下,就衍生出了“好出门不如歹在家”的感受,如果不出去呢,即便生活十分艰难,在本乡地面上,既有亲兄热弟的帮衬,也有村亲父子的协助,起码人脉关系是现成的,不必再劳心费神。家中若有婚丧嫁娶,起房盖屋,有人生病等大事急事,本家父子都会一齐上阵帮忙的。有的人虽然说贫穷,但在家族中辈份却很高,晚辈见了恭敬有加,遇事请教商量,自我感觉还是有一些尊严地位的,吃糠咽菜也觉得心宽气顺。
“好出门不如歹在家”,这句在这些种种背景下产生的俗语,原来的本意是反映当时的某些社会现象,但时间长了,以讹传讹,失去了原来的意思。人们却从字面上引申出了对本地人的一些偏见来。
当然,平心而论,“好出门不如歹在家”也包含了一些落后观念和阿q式的精神。但岁月荏苒,时代前进,那个时代早已翻过成为了历史。现在本地人说“好出门不如歹在家”,仅仅是不随意,拘束,麻烦的意思,而外地人这样说本地人出不得门,基本上是调侃的味道了,当不得真的。
(责任编辑:杨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