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书法艺术的杰作《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下碑

《郑文公碑》下碑

《郑文公》上、下碑碑文对比图

《郑文公碑》上碑现状

清拓《郑文公上碑》

清拓《郑文公下碑》颂字不损本

关于《郑文公碑》书丹这一问题,千百年来争论不休。一般都认为是郑羲季子郑道昭所书,赵明诚亦有此判。

清拓《郑文公下碑》颂字不损本

判断书丹是否出自郑道昭之手,我们还可以参考更为直接的资料,即郑道昭手书的《右阙题字》“云峰山之右阙也,栖息于此”。此题左下刻有“郑公之手书”五字,字形大小及书写风格与题字迥异,其风化损泐程度与题字相同,当是与郑道昭同游之人的补题。有了这个“标准件”,就可以在云峰刻石中按图索骥了,进而从其书写风格和行笔习惯来验证上述推断的可能。

郑道昭《右阙题字》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鉴别,《游息题字》“荥阳郑道昭上游天柱下息云峰”也应为郑道昭所书。我们再试着推演,《游息题字》中“郑道昭”这三个字的写法也很有郑道昭特色,一定体现了他的书写习惯。“郑”字“酋”部上边的两点写若“八”形,“道”字首横过长,罩于走之旁之上,“昭”字“口”上右点写至“口”部左肩之上。而这三个字出现在《郑文公下碑》时,却不尽相同。“郑”字出现四次,仅“南阳文公郑君”和“于穆郑公”的“郑”字两点若“八”形,但不似《游息题字》中开张。而“道”字出现十次,“昭”字出现三次,皆与郑道昭书迹全不相类。

郑道昭《游息题字》

正如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赖非先生所言(郑道昭书):“其结体方正,横平竖直,两肩齐平,以正面对人。少见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左低右高的体势。”而不同于《郑文公下碑》之“用笔方圆兼备,取势变化多端,宽博平整,敦实稳健的'宝座式’结体。”有鉴于此,书丹此碑或另有高人,恐非道昭所作。但从擅改郑羲谥号“文灵”为“文”可知,由他来规划刻碑一事当无疑义。光州一赴任,父去十九载,葬地远隔,祭奠不便。于是在他的主持下,由父亲故吏程天赐等六十人一起为之树碑立传,合情合理。

清拓《郑文公下碑》颂字不损本

清拓《郑文公下碑》颂字不损本

清拓《郑文公下碑》颂字不损本

关于《郑文公碑》下碑的传拓,由来久矣。从宋人赵明诚的赏碑、著录和秦岘、冯维秬等人的观款看,时享誉既广,碑文亦完整,可惜没有宋拓流传。元明时期,由于书法取向之故,亦未见拓本传世。至清季乾嘉金石学兴盛,渐有传拓,主要以金石家为主。杨守敬《评碑记》云:“惟碑过大,非撑架不能拓,闻本朝自桂未谷始踪迹得之,与黄小松等拓一次,翟文泉再拓一次。直至同治丙寅,诸城王氏拓第三次,计撑架之费及人工纸墨,不过数十部,已需百金,宜其拓之者少也……”。可见成本高昂,一拓难求。随着尊碑学者的褒扬和商贾们的推波助澜,此碑声望陡增,椎拓数量渐多,久之石面磨损。至道光年间,碑中第三十四行“不严之治”的“不”字已经残泐,惟横笔前部和下部三末笔可见,第四十二行“而作颂曰”的“颂”字完好。笔者曾见道光稍早拓本,笔画较他拓略肥,字迹漫漶,石花亦大小悬殊,不甚斑驳,此时拓碑还不太多,或因字口残附泥苔所致。至同治初“颂”字“页”部首横被人用镢头砸掉。至光绪末,第十六行“中”“举”“秀”三字则被商贾凿残,此碑不复完整。

《郑文公碑》下碑以之“石好”得其故吏们青睐,实则未必尽然。拜观此碑,可见碑面自中上至左下有一条宽约十至十七厘米凸凹不平的石脉,异常醒目。碑文凡遇此石脉处,皆越而刊之,前后跨度共达十行。此外还有二十五条宽窄不一、长短不等的石脉和石裂穿于碑文之间,亦对有些文字笔画的刊刻造成干扰。此碑本自天然,实难尽善尽美,“石好”亦是相对而言。虽石脉、石裂并存,但浑穆苍厚之风不减,极具天然质朴的山林气息。

雅昌出品,必是精品!北碑之王!太超值了!不够成本的一半!

《郑文公碑》雅昌艺术精印

定价2580元

超值特惠:888元(包邮)

订购联系:13428660470(加微信)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商城购买

书       名:《郑文公碑》

学术指导:陆宗润 萧 风

主       编:庸 堂

出版发行: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

印       刷: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书       号:9787209108386

装       帧:精装带函套

开       本:178mm×322mm

印       数:1000

定       价:2580

《郑文公碑》集众体之长,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体势,行书的纵逸风姿,又有楷书的端庄。其用笔,既有篆法圆转形成的圆笔印象,又有隶法方折形成的方笔感受。方圆兼备,变化多端,雍容大雅。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此碑雄浑凝重,为书家所重。如包世臣、龚自珍都将它同南碑之冠的《瘗鹤铭》相提并论。欧阳辅评此碑说:“笔势纵横而无莽野狞恶之习,下碑尤瘦健绝伦。”叶昌炽更谓“其笔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又说:“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近人祝嘉先生的评价是:“其成就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钟致帅《雪轩书品》中说“云峰魏碑,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不失为一代名作,无愧于千古佳品。”

《郑文公碑》正是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笔势尚有隶意,也出现了楷书笔法。清代包世臣谓此碑篆势、分韵、草情毕具,有“云鹤海鸥之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而康有为在看过“郑文公碑”后说,如果谁没有见过此碑,就没有资格谈论书法。在清代,已成为“碑学”魏碑体不可多得的珍宝。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同是摩崖山书,风格相似,可谓南北双星。清人龚自珍诗云:“欲与此铭(指《瘗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史称北魏书法为民间书法,若以名而论,当推郑道昭父子为一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康有为曾誉《郑文公》为“魏碑圆笔之极轨”。从拓本看,此碑的用笔确很浑圆,但看原石,实方笔居多。给人以圆笔感觉是因为它属摩崖。

本次出版的《郑文公碑》下碑乃道光年拓“颂”字完好本,为四册蝴蝶装。此拓首册第三开首行末之“草”字,从书写风格来看,与原碑全不类也,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与内容也无关系,为后世俗人妄自添刻,请读者知之。此本拓制精良,字口清晰,楮墨芸香,为存世拓本中不可多得之珍品,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今依原拓、原色、原寸出版,为学习魏碑甚至唐楷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一部非常珍贵的临摹和研究范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