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拾遗
何大明
在苏州现存的各座城门中,除了传统的香山帮营造技艺“苏式建筑”,还有一座建造年代和建筑形制与众不同的城门,名叫金门。这座建于民国时期的近代城门,其建造方法中西合璧,具有独特的西式建筑风格。1991年,金门作为近代建筑中的特殊类型,苏州市文物局将其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门位于姑苏区繁华的景德路西端,始建于1929年,历时两年于1931年元旦完工。其建造经过颇费周折。
未辟金门之前,市民由城中去虎丘、枫桥,都必须从阊门出入。由于道路拥挤,车马相争造成的事故屡有发生。其实在金门辟建之前,近在咫尺曾经有过一座“新阊门”。之所以要辟建金门,也是当时市政建设规划中“西北循环交通”之需要。西北循环又称为古城第一循环,其要求是拓宽平门香花桥,北达火车站南接观前街西口。再折西拓宽景德路,出新阊门,跨南新桥,经过广济桥、新民桥、钱万里桥抵达火车站。其间经过的新阊门,因为位置和宽度都不合适,故只能另起炉灶,在新阊门之北约60米处另辟金门。有识之士的呼吁,更推动了金门及时动工建造。当时,吴中名贤李根源、张一麐、张家瑞、费树蔚和沈瓞民,就是要求辟建金门的带头人和发起人。资金不够,他们带头捐款并组织募捐活动,“五老开金门”,一时传为佳话。
金门的命名,鲜为人知颇有意思,其中的含义不少。第一,挖掘历史底蕴取自古金阊亭。汉武帝时期,阊门附近建起了一座“金昌亭”(实为官办招待所,后来改称为“金阊亭”)。相传,金阊亭与“马前泼水”的朱买臣有关。第二,与风水五行学说有关。金门在古城的西面。五行学说中,西方处在“酉”位属于“金”,城门因此命名。第三,从成语“固若金汤”获取灵感,象征城门坚不可摧。第四,讨吉利口彩,金门还有“财富集中于门第”之意。第五,“金”谐音“近”,从金门去虎丘、枫桥等地近了方便了。丰富多彩的寓意叹为观止,虽然其中带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金门的形制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城门坐东朝西,南北连接城墙。城门墙体总高10.2米,总长17.2米,城门洞进深5.8米。建筑平面98.4平方米。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同时受海派建筑风范影响,以住宅和教堂为主的西方建筑形制也被引进到苏州。金门作为与其他传统城门不同的“试验田”,设计者力排众议洋为中用,借鉴法国巴黎凯旋门风格,由一大二小共三座拱门并列而成。中间大拱门跨度7.4米,拱券高7.2米,辟为机动车通道。两侧小拱门跨度2.5米,拱券高3.7米,辟为人行道。大拱门拱券以花岗石石块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发拱两重。小拱门拱券以清水砖发拱一重。城门顶部砌筑雉堞,仿欧洲古城堡制式,系罗马纳斯克式样。城门顶部总长16.8米,宽5.6米。墙体用清水砖砌筑,从下至上略微收缩,采用一侧一丁式清水砖叠砌。下部2.5米处墙体,用凿细花岗岩条石包砌勒脚。金门开通后,中间的大门通行汽车和马车,两侧的小门供行人步行。如此,景观价值与交通价值完美结合,堪称典范。
知者不多的是,金门还是两件历史事件的见证人。
一件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市民响应地方政府号召,开展了一次打扫街道的义务劳动,劳动结束后,全体成员集中在金门旁拍了一张集体照。但见清晰的照片上,身穿长袍马褂的市民面带微笑,手拿扫帚等清洁工具,排成V字形合影留念。其后面的背景,就是巍峨的金门。金门旁边,还有一幢古色古香的转角楼房,题额“国华艺术印刷社”。这张照片,现在收集在由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的《百年旧影老苏州》影集中。
另一件是,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部队,全副武装雄赳赳气昂昂由金门入城。
2004年,苏州环城河景观工程顺利竣工,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健身之地。在环城河48景的题名中,金门榜上有名,以“金门流辉”的景名跻身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