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微专题】传统民居2
“下沉式窑洞”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向下挖深 6 ~7 米、长宽 12 ~15 米的土坑做院子,然 后在坑的四壁挖窑洞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被 人们遗弃 ,受原生绿色建筑思想 的影响,现又被人们重视和保护。读我国黄土高原“ 某下沉式窑洞景观图”( 图 1),完成 1~3 题。
1.每户“下沉式窑洞”建造时最必不可少的设施是
A. 水井 B. 池塘 C. 石桌 D. 木梯
2. 与工业文明所建造的钢筋混凝土式房屋相比,“下沉式窑洞”逐渐被遗弃。最可能是因为
A.成本高 B. 通风差
C. 面积小 D. 通讯好
3. 为延长” 地坑式窑洞”的使用寿命 下列保护措施最可行的是
A. 窑顶多种树 B. 石磙碾窑顶
C. 院内多建门 D. 洞内贴窗花
1.【答案】A
【解析】“下沉式窑洞”对外挖涵洞,院内挖深井两种方式来解决排水问题,所以每户“下沉式窑洞”建造时最必不可少的设施是水井。故选:A。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简称地窑,主要分布在黄土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一个方形的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开凿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本题以“某下沉式窑洞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利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下沉式窑洞”占地面积较大,因为在地下,通风条件差,所以逐渐被遗弃。
故选:B。
抓材料中的关键:“下沉式窑洞”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向下挖深6-7米、长宽12-15米的土坑做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窑洞。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城市布局因素的相关知识。
3.【答案】B
【解析】石磙碾窑顶是指窑洞上边的地面每年必须用石磙碾几次,这样才能保证雨水不渗透到窑洞里,是延长“地坑式窑洞”寿命的措施。故选:B。
台湾省兰屿岛居民日夜与海共生。岛上传统民居为独特的木石结构房——地下屋,这种房屋房顶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房体建在挖空的凹陷处,四周用石头垒成围墙,室内配有火堂。下图示意兰屿岛位置及地下屋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兰屿岛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这里的“害”最主要是指
A.地震 B.风害 C.暴雨 D.风暴潮
5.兰屿岛地下屋的突出优点类似于
A.蒙古族蒙古包 B.傣族竹楼
C.福建土楼 D.陕西窑洞
6.地下屋室内火堂的主要作用是
A.缓解阴暗潮湿 B.提高冬季室温
C.加热所需食品 D.驱赶侵扰蚊虫
【答案】4.B 5.D 6.A
【解析】
4.兰屿岛的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台风来时,风力大,破坏力强;台风过后,酷热难当。当地达悟族人营造了这种“地窖式”民居,优点突出,可躲避台风,且住起来冬暖夏凉,能采光通风,排水良好,极具特色,是当地人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所以兰屿岛地下屋是为了躲避台风而建,故选B。
5.由上题分析可知,兰屿岛地下屋既可以躲避台风,又能够冬暖夏凉,类似于陕西窑洞,D对。蒙古包是为了便于迁徙,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傣族竹楼是为了防潮湿,适应当地的湿热环境,土楼是为了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ABC错。故选D。
6.由材料可知,地下屋一半建在地面以下,室内建有火堂,可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特点,A对。该地纬度低,冬季气温不会很低,B错。加热食品没有必要配备专门的火堂,C错。火堂没有特殊的味道,不会驱赶蚊虫,D错。故选A。
江西篁岭古村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多为砖木构造,异常古朴。马头墙(右上图)特指高于屋面的墙垣,因形状酷似马头而得名。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当秋日的阳光把古村唤醒时,家家户户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辣椒、夏菊、玉米、稻谷等农作物,整个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右下图为篁岭古村晒秋图。据此完成1~2题。
7.马头墙的主要功能是
A.遮风 B.挡雨 C.防火 D.防盗
8.决定篁岭古村农产品晾晒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A.房屋朝向 B.天气状况
C.建筑风格 D.地形地势
【答案】7. C 8. D
【解析】
【7题详解】
古代建筑多以木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百姓多是聚族而居,建筑密度比较大,一旦有一家出现走水现象,就会蔓延到整个建筑群,而高高的马头墙,可以隔断火源,起到防火的作用,C正确;江西风沙少,遮风作用小;墙的挡雨功能小;马头墙在屋顶,防盗作用小。故选C。
【8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古村依山而建,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晾晒农产品,主要是因为房前屋后平地少,无法晾晒,地形地势是决定篁岭古村农产品晾晒方式的主要因素,D正确;房屋朝向 、天气状况、建筑风格不会影响晾晒方式。故选D。
【点睛】本题以马头墙和篁岭古村晒秋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添加公众号“启慧地理”加入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