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政治的具体策略

我们要研究老子思想,就不要将他的概念和原理神秘化。比如,自然界根本不存在道这样一个事物。至于什么得道、开悟之类的说辞都是唬人的。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一个人通过研读《道德经》而获得特殊的身体或心灵的状态。

有人说老子可能是天下唯一一位得道者。但是,假如人类的身心的确存在着特殊的状态,而且通过修道德而获得,那么得道这事就不可能是不可复制的。

老子在经文论述道时也常称谓其不可道,不可名,扑朔迷离,唯恍唯惚。这意味着老子对于道也没有直接的经验,道概念的预设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行为,道存在只是一个假设。老子有关于道存在的学说与论断,并不等于自然界真实存在着这样一个事物。

后世道家将道的概念神秘化,宣称通过修行即可以获得特殊的身心状态,或得道成仙,或获取更高级的智慧。但这与老子书中所体现的精神相悖,在实践上也得不到任何事实证据的支持。《道德经》只是一部由古代思想家撰写的旨在阐述其个人见解的说理性著作,而不是什么修身养性的宝典。

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这样一本书?不是要催促大家及早得道成仙,而是受到那天生的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心忧天下的情怀的驱动。孔子与老子其实是同一类人,当他们看到天下大乱,苍生受苦,就要谋求改革之道,以实现天下得太平清静,人民得安居乐业的目标。他们两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但心忧天下,心系苍生的出发点则是一致的。

如何才能改变天下战乱不宁的状态,这就需要先找到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而后再针对这些原因做出相应的调整政策。思想家要实现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所以就需要先对问题本身获得一个根本的认识。比如,孔子认为天下战乱的原因在于人心不古,道德衰落,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被恶意抛弃,所以孔子治天下的策略是复兴周初旧制,宣讲仁义之道。

孔子承认社会中贫富、贵贱分化的既定秩序,认为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的贵贱等级是合理的次序,天下安定团结的前提是这个等级次序不被破坏。天子有天子的礼制法度,侯主有侯主的礼制法度,卿大夫有卿大夫的礼制法度,庶人有庶人的礼制法度。社会中不同的阶层都严格遵循本阶层内的礼制法度,安分守己,各司其职,整个社会就能长治久安。比如,作君主的要以礼使臣,臣则以忠事君。凡为人子的必以孝事父母,凡为人臣的必以忠事君。凡为人必以忠孝两端为最大,其次交友以信、事兄弟以悌。总之,尊卑贵贱不可逆,礼法制度不可废,这是孔子的救世良方。

但是春秋以降的历史却是,诸侯大过天子,逆行天子之礼;家臣大过君主,掌控礼乐征伐国事。臣逆君、臣弑君、以下犯上皆是。孔子认为这都是破坏礼制与法度的行为,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表现。孔子至死都以周公为榜样,以使社会返回至周初的秩序为职志。

孔子不了解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原因,单纯从道德上找根据。但是,道德仁义的说教无法改变天下君主争权夺利的野心,也阻止了诸侯争做强大,彼此兼并的历史进程。道德衰落只不过是社会历史变革进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并不是导致社会变革的原因。良心敌不过野心,忠孝信悌战胜不了对权力和财富的掌控欲望。善恶本是相对的,它们只是现象。思想家理想的社会愿景往往只有善而没有恶,但却都不能成为现实。组织社会成为一个整体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和财富,而权力与财富的集中过程却不严格遵循道德的法则。

老子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我们为美定义了标准,那么丑的标准也同时制定完成了;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善的内涵,那么恶的内涵也得到的定义。所以如善恶、美丑、高下、贫富、贵贱诸范畴或事物,知此即知彼,有此即有彼,它们永远都是共生共存的。

所以天下不可能只有善而没有恶,只有美而没有丑,只有高而没有下。当我们追求美时,丑也自然分化出来,当我们宣讲善时,恶的知识也同时被传播了。因为美的反面即是丑,善的反面即是恶。当统治者带头去追求权力时,他的高贵即万民下贱的原因,当统治者带头去追求财富时,他的富有即万民贫穷的原因。因为有高即有下,有贵即有贱,有富即有贫。

所以老子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是因为没有贵,也没有贱,没有高,也没有下,没有富也没有贫。统治者不尚贤,天下便没有高贵的官僚阶层,也就没有了高贵的人群。没有高贵人群,也就没有卑贱的人群,如此天下人在政治权力上实现绝对的平等。

天下人不以财富为追求的目标,社会中也就没有了富有的人群,没有富有人群,也就没有了贫穷的人群,如此实现使天下人在经济地位上绝对平等的目标。只有消灭了权力和财富这两种事物,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实现的大同。因为有权力,就有当权者和非当权者的分化与对立;有财富,即有贫穷和富有的分化和对立。

所以,老子所讲的无为是要求统治者只求奉献不求索取,有治国平天下的作为和功劳,但不争居万民之上,称孤道寡,从而令万民无知于权力。不谋私产,不贵难得之物,从而令万民无知于财富。不过不劳而获的奢靡生活,从而令万民不见诱惑。天下人无知于权力、财富以及奢靡腐化的生活方式,自然不会有贵贱、贫富、奢简的区别与对立,百姓自然会安其食、美其服、乐其俗。

所以,在老子看来若要使天下消弭战乱、实现大同,当下统治者的作为是注定不能成功。当下的统治者带领国民谋求富强,这无疑是功于万民的,但他们贪图最高权力,称孤道寡以示高贵于万民的地位,贪得无厌的聚敛财富,收级天下难得之物,过着奢靡不劳而获的安逸生活。

有高贵,必有下贱,有富有,必有贫穷,有奢靡,必有简朴。于是天下便被分化为官和民,富有和贫穷,安逸和劳苦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高度发达,权力、财富越集中,阶级矛盾就愈坚锐。贫富贵贱之间的鸿沟沁就越深,直至社会集团因自身的内部矛盾不可调合而解体。这就是有为有以为,也叫做不道早矣。

所以,要实现社会大同的原则在当下统治者作为的反面,老子将其概括为无为。什么是无为?就不是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要效法道之玄德,水之大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虽有治国平天下的功劳,但不争取万民之上,反功成身退。不坐称孤道寡之高位,不聚敛财富,不过不劳而获的奢靡生活。具体的政策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令见可欲。

不尚贤,即不分配权力,不人为分裂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不贵难得之货,即不引导人们聚敛财货,不导致富有阶层与贫穷阶层的分化。不令见可欲,使百姓无见闻于声色犬马的好逸恶劳加上生活,也就不形成人们对这些生活方式的欲望。以此来实现天下人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生活方式上的统一。这才是实现社会大同的基础。所以老子讲,道者反之动,弱者道之用,实现天下得太平清静目标的方法与当下统治者自认为是的策略的反面。

统治者愈是执着于权力、财富、声色犬马的欲望,人类社会将永不得清静太平。根据老子的意见,权力,财富,甚至文明并不是人类社会实现大同的原因。恰恰相反,假如人类社会真有一个大同状态,那么在这一 状态下,将是没有权力,财富与文明这些事物的。这个结论看似荒诞,但却符合逻辑规律。因为有高即有下,有贵即有贱,有贫即有富,只要社会集团中有权力,财富和文明这些事物,就必然存在当权者与非当权者,高贵与低贱,贫穷与富有的矛盾和对立。这些矛盾和对立就是使得该社会集团内部不得清静太平,甚至解体的根本原因。所以,理解老子定理是我们理解全部经文宗旨的一个重要前提。

老子的思想和他所提供的政治策略在实践上缺乏可操作性,他心目中理想的圣人以及在那圣人治理下的理想社会状态也不可能成为现实,至少到现在为止尚且如此。但是如果我们还要将大同状态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或者我们还要在理论分析大同社会的特性,那么老子所提供的意见是不容忽视的, 但也一定不要神话它。人类的未来要人类共同的努力,并不存在一用就灵的救世良方,人类社会的希望在未来而不是在过去。学习古人是为更好的建设未来,而不能停留在神话古人的思想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