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汉代印章述论

文/胡俊峰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从目前出土的资料来看,中国印章起源于商代,最初用作实用陶范,后来引申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往凭信工具。到汉魏时期,印章在中国经济、政治、宗教、军事、文化等各种领域都得到了应用。研究古代印章,对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职、社会等级制度、姓氏称谓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甘肃地处中国西部,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甘肃自夏、商、周三代起就被称为“雍梁之地”,春秋时省境东部属秦国和西戎。据出土资料记载来看,甘肃早在东周时期就有了印章。[1]甘肃出土印章的材质主要以铜质为主,其他金、玉、银、石、陶等材质也为常见,取材十分广泛。其印章纽式也更为丰富,有瓦纽、骆驼纽、鼻纽、桥纽、龟纽、马纽、羊纽等,还有穿带印等形式。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甘肃境内黄河以东地区沿用北地与陇西两郡。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占有北地和陇西两个郡。后来又置张掖、天水、武威、安定、武都、敦煌、金城、酒泉等郡。笔者以汉代时甘肃的地名为线索,从近现代一些印谱的著录来考察,被收录的甘肃相关官印不在少数,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上禄丞印”“武都丞印”“陇前农丞”“朝那左尉”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兰干左尉”“泥阳尉印”“敦德尹曲后候”“设屏农尉章”等。汉代封泥中关于甘肃地名的有:“陇西守印”“陇西太守章”“天水太守章”“武都太守章”等。本文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甘肃出土的汉代印章,通过查阅《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等期刊发表的挖掘报告,以此获取汉代印章信息,这部分资料翔实可考,能切实地反映甘肃出土印章;第二,罗福颐等出版的著作中刊登的汉魏时期关于甘肃的印章,这部分资料主要从印面文字属于汉魏时期甘肃的地名来判断。本文将从这两方面的资料来管窥甘肃汉代印章的出土情况和艺术价值,并分为西汉时期甘肃印章列举、新莽时期甘肃印章列举、东汉时期甘肃印章列举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01

西汉时期甘肃印章列举

从笔者整理的甘肃汉代印章简表(见附表)来看,西汉时期的印章与封泥不在少数,此时印台较薄,印章长宽基本在2.3厘米左右,以瓦纽居多。以故宫博物院“上禄丞印”(附表序号1)、“武都丞印”(附表序号2)为例,上禄和武都都是西汉的县名,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据《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有凉州刺史部武都郡,下有上禄县和武都县。两印文字饱满、布局匀称,用字外圆内方、结构紧密,点画圆转细挺,具有典型的西汉官印特征。又如封泥“陇西守印”(附表序号12),此印中“印”字继承了秦代印字的写法,末笔向右下方拐弯,是一枚典型的西汉早期印章。西汉时期甘肃私印有“杜宝”(附表序号9)、“王竟”(附表序号10)等,分别为玉质和石质,尺寸在1.3厘米左右,龟纽。二印线条细劲有力,点与线、方与圆结合有度,更是和谐统一,不失为西汉私印中的代表之作。

02

新莽时期甘肃印章列举

王莽时期印章,对西汉印章虽有继承,但是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变,出现了五字、六字、八字印。印文常出现地名与官名。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敦德步广曲候”印(附表序号28)。西汉末年,王莽改敦煌郡为敦德郡;“步广”为敦煌县下所注之步广候官;“曲候”也常被称为军候,是新莽时各大屯的指挥官,通常由驻军校尉担任,率屯军一般在千人上下,受西域都护与戊己校尉管辖,秩为六百石,属于武官。另“文德左千人”印(附表序号30),“文德”为地名,王国维《观堂集林》中“敦煌汉简跋”载入西蒲书二封,上有文德地名,考云:“文德为王莽所改敦煌郡之初名。”[2]以上列举两印都是新莽时期官印的标准品。

03

东汉时期甘肃印章列举

东汉官印制度延续西汉,印风一致,平直方正,布局严谨端庄,在制作手法上多出现凿印。如“休著长印”(附表序号35),庄重典雅、苍拙浑厚、方中寓圆,布局平正中处处可见变化,边缘的点画明显变细,可能是使用过程中磨损所导致。“休著”为东汉时县名,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设立,是以匈奴故地“休屠泽”而取名,所以故址在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境内。又根据《续汉书·郡国志》中记载:凉州刺史部武威郡下有“休屠县”。印文还有“休屠”“休箸”“休著”“休著各”“休屠各”“屠各”“休著屠各”等称谓,都是指西汉武帝时归汉的匈奴休屠王部众及其后裔。[3]再者“广武令印”(附表序号36),据刘玉林先生《甘肃泾川出土的古代官印》一文[4]记载:1982年出土于泾川水泉寺泾州古城西1.5千米的阳坡村。此印点画平正方直,粗细相同,疏密有致。章法朴拙天成,方中寓圆,刚柔相济。以上两印是典型的以县“长”“令”等为官名的东汉官印。

甘肃出土的东汉私印多铸造而成。有“桥䜣之印”(附表序号4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7年在甘肃秦安上袁家秦汉墓葬中挖掘出土,印文字铸造而成,笔画较深。[5]四字线条铸造饱满,采用由右向左横读的顺序,全印中“桥”字笔画最多,就占有最大的位置,“之”字笔画最少,占印面最小位置。整个印面四字大小错落,且和谐统一。还有穿带印“苏党”(附表序号44),背面是一只回头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种图案寓意吉祥,另一方面,鹿也是我国古代帝王的象征,古代有成语“鹿死谁手”“逐鹿中原”都是通过鹿来形容政权、帝位等。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由此不难看出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民间,鹿也被称为瑞兽;在中国画中,经常和老寿星、仙人构成一张图画。更重要的是“鹿”与“禄”谐音。中国文化的精髓处处可见,就连小小的印章中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寓意。

甘肃相关的出土与著录印章还很多,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手头资料有限,期待更多的印学爱好者关注甘肃有关的汉代印章,也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这对研究甘肃的历史、地理、文化等都会有很大帮助。

[1]魏怀珩:《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5期,第21页。

[2]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

[3]陈勇:《汉赵史论稿——匈奴屠各建国的政治史考察》,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6页。

[4]刘玉林:《甘肃泾川出土的古代官印》,《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第82页。

[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秦安上袁家秦汉墓葬发掘》,《考古学报》1997年第1期,第74页。

附表 甘肃汉代印章简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