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降低采购成本方法的误区|思考
本文修选于《采购与供应商管理》(人邮出版社 柳荣著)
很多企业都知道,成本降低所带来的巨大竞争优势。正是因此,在于供应商的谈判中,采购人员都将采购价格作为重心,因为价格的降低,能够带来最为直观的成本削减。
然而,在这样的思路下,企业更容易陷入降低成本方法的误区,最终不仅没能实现成本降低,反而导致供应商关系恶化。
1、关注价格
降低成本是提高企业收益的关键手段,在各项财务指标的增长中,采购成本所发挥的杠杆作用无比巨大,甚至强于业绩增长。尤其是当我们进入VUCA时代,只有将目光投注到供应链竞争,特别是供应商管理中,企业才能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采购成本竞争优势。
然而,在谈及成本降低时,大多数企业的关注点却在于价格——似乎只有低廉的采购价格,才能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
采购价格是采购成本的重要构成,但在具体实践中,企业能做的往往只是通过各种比价手段,分析供应商的报价是否合理,是否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
在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时,企业切忌本末倒置。采购当然要关注采购价格,但降低成本方法却不止于此。在采购成本的构成中,不仅包括物料价格,还包括运输成本、包装成本、装卸成本等,而在生产销售中,还涉及品质成本、产品不兼容、售后成本、客户投诉等各项内容。
企业只关注价格,却无法实现采购总成本TCO的降低,这样的采购成本管理也是不合理的,更是无效的。
2、死扣供应商成本报表
在实践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采购成本,为了确保采购成本的合理,很多企业也有了死扣供应商成本报表的习惯。借助供应商成本报表,企业确实能够获悉供应商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以及折旧等内容,并对此加以分析,从而协助供应商降低生产成本,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然而,这种做法的有效性却值得考量。
首先,可控性有限
在实际操作中,即使企业死扣供应商成本报表,但对于各项成本内容,其可控性却差强人意。即使企业发现了大幅增长的成本构成,但却难以做出有效的应对。
比如供应商的人工成本,在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可能短短一年间,人工成本就由4000元增至5000元,这就带来20%的成本增加,而企业对此的管控也无能为力。
还有就是管理费分摊是否合适、设备折旧是否合适合理……等等很多隐形和显性成本无法计算。
在企业调研中,我曾经遇过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那次,我们一同前往一家大型供应商的工厂实地调查,当时,我们就发现这家工厂的中心区域有一座庙。这座庙宇的造价是300万元,而这300万元却在供应商成本报表里体现为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是指管理过程中消耗的一些费用或成本,一般金额较低,且要被分摊到每个产品的成本构成当中。
而一座庙宇,明显应该是固定资产,因此,应该计算折旧费用。以15年的使用期限来计算的话,这300万平均计算折旧,每年不过20万元,再分摊下来,导致的成本增加也就有限,远低于300万元的成本分摊。
但当我们表达疑问之后,供应商的解释是:“因为当地人都有这样的信仰,庙宇建成之后,人员流动率特别低,生产也因此十分稳定,所以这项成本被计作管理成本。”
其次,真实性存疑。
虽然供应商关系管理要求二者互信,但事实上,在成本报表上,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却存在疑问,企业很难确保这些数据的真实有效。
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各种原因很多供应商的成本报表的真实性都无法深究。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老板都不非常清楚自己的产品成品究竟多少。
因此,与其死扣供应商成本报表,不如从其他层面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而成本报表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3、忽略动态市场与供应要素
物料价格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常见的原料,也可能发生价格波动。因此,在对采购价格进行比对时,企业也切忌忽略动态市场与供应要素。
比如之前的全球硬盘价格大涨,其原因在于,在台风影响下,东南亚大量工厂受灾,其产能也因此大幅下降甚至完全停产,而作为全球硬盘工厂的主要聚集地,这也导致全球硬盘价格大涨。这样的不可抗力,在市场发展中并不罕见。
与此同时,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造成物料价格的剧烈变动。
包括政策的影响,去年环保政策导致的包材价格一夜千里;以及持续到现在还紧张的阻容产品,价格几乎日新月异来形容。
在2016年-2017年短短的一年时间内,8g内存条价格由最初的200元骤增至960元,并最终稳定在700元左右。这样的价格剧烈上涨,也让相关企业感到压力倍增。
而分析其原因,则是因为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内存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但在全球产能稳定的情况下,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被拉大,自然导致价格的快速上涨。由于产能增加需要一定周期,这种价格上涨也无法快速回落。
因此,企业也必须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物料价格的变动。如果忽视市场的动态变化和供应要素的改变,只是简单地将当期价格进行环比或同比分析,其价格比对结果也没有意义,反而会给供应商带来不专业的职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