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北宋皇陵探秘|北宋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永熙陵
离开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已经是接近晚上八点,夏天天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黑,但毕竟是坟地,道不尽的荒凉总让人心中生畏。地图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永熙陵就在不远处,探索的好奇心又占了上风,一个人壮着胆开着车去“探探路”,到目的地后,发现永熙陵竟然在巩义市西村乡滹沱村的正中,神道石刻群中间形成了一个广场,叔叔阿姨们正在跳“最炫民族风”。跟永昌陵的荒凉相比,场景转换的也太快了些,根本没适应过来,再加上没带三脚架这天色已经不太适合拍照了,就没有下车直接调头回巩义了。晚上简单做了点功课才知道永熙陵原来是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陵墓,赵光义同样是北宋一位比较有成就的帝王,他继承了太祖遗志,通过政治威严和战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中国的版图做到了相对局部的统一。当然民间对这位皇帝最深的印象点跟这些伟大的事迹没有关系。他们喜欢八卦的是赵光义到底是如何当上皇帝的,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胤死的时候才五十岁,连永昌陵都没开始建,而且据传他死的前天晚上叫上这位弟弟一块儿喝酒,第二天就驾崩了,相传当天晚上有人听到了斧头砍人的声音并看到蜡烛灯光打出了赵光义的影子。而且自古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除了没有后代一般都是传给儿子很少有传给兄弟的,所以这也就成了历史悬案。
惦记了一夜永熙陵的石刻群,第二天五点多就起床了,到永熙陵的时候还不到六点,神道石刻群中间的广场上已经有大爷在锻炼身体了。
这次特意的先特意拍了一张“望柱”,在永昌陵的时候没有觉得这根柱子有什么特别,回来一查发现大有来头。它是帝王一种高高在上的象征,另外从模样上遐想一下是不是有点“邪恶”?这可能是古代的男权崇拜吧!
北宋皇陵的石像排列顺序从宋太祖的永昌陵开始就已经定型了,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前面我对永昌陵石刻群的解读。自南向北排在第二的依旧是训象人和大象,大象在很多年前就在中原绝迹了,所以这里描绘的正是外国的训象人进贡大象的场景。
回望的珍禽,随着长时间的风吹雨打,身上有一部分内容已经自然脱落掉了。
甪端还是那个酷酷的独角兽,显得高大威猛,让人肃然起敬。
从战马和控马官这里开始,从广场入口的小屋里面出来了一个大叔,说上面有规定不允许拍照。问原因说可能是怕泄密,其实网上关北宋皇陵的消息和照片很多,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大叔说想拍必须经过上级也就是文管局或者北宋皇陵办公室同意。
虽然感觉这是个不合理的要求,但是看大叔那么认真,只好采用迂回战术,先去陵台看看,陵台置身于麦田当中,相机也不敢用了,改用手机偷拍了两张,宋太宗赵光义的墓碑置于陵台南边正中的位置,看情形应该是近些年重新立的。
麦田中的宫人是留在宋太宗赵光义身边最近的人,专门负责在陵前伺候太宗皇帝,保存的数量和质量都比永昌陵好很多。
从陵台往回走,又到了石刻群就不得不面对大叔,跟打游击一样,趁他不注意拍一张。所以拍的照片也就没有什么顺序和质量可言。
专门给这些“藩使”拍了几张特写,就按现在正常人的视觉观感来判断,他们要么是少数民族要么就直接是外国人,来到这里是给宋太宗进贡献宝的,赵光义通过政治手段和武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格局,令四方臣服,不提和辽国的战争,也算扬了我中华的国威。
跟在广场上锻炼身体的大爷聊了一会,他说永熙陵是整个北宋皇陵中保存最好的,后来我拜访了除永定陵以外在巩义内的六帝七陵也的确如大爷所说。
永熙陵神道石刻群不但保存的最为完整,而且赵光义时的国力比较强盛,石刻整体艺术成就最高,形态高大,雕刻精细。
后来还是被大叔发现了,不想让大叔为难,就走向了下一个皇陵,继续探索北宋皇陵的现状。对于这座半身搭在麦田里半身留在广场上的皇陵,心中五味杂陈,当年赵光义贵为九五至尊,一万多人的送葬队伍浩浩荡荡从帝都开封来到巩义将宋太宗下葬,当时是何等的风光,如今陵园除了那些石刻陪伴,也只剩下那一堆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