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变蒸期(0~2岁)心理保健

(2011-09-07 10:31:16)

标签:

1.变蒸与生长  变者易也,蒸者体热。“变蒸”是婴幼儿时期,通过发热来促进其形体和功能发育的过程。“变长百骸生藏府,蒸增智慧发聪明”。有人认为,小儿从出生起,32日一变,64日再变,称一小蒸。96日三变,128日四变,即二小蒸,如此320日,共完成十变五小蒸。再经历2个64日的大蒸及一个128日的大蒸,总共576天(相当于1岁零7个多月),完成全部变蒸过程。此说的意思是婴孩是依时“变蒸”而获心身增长的。

在“变蒸”的过程中,各脏腑的变化先后有序。比如有说一变生肾,二变生膀胱,三变生心,四变生小肠,五变生肝,六变生胆,七变生肺,八变生大肠,九变生脾,十变生胃。也有说一变肝,二变胆,三变心……如此等等。诸多蒸变次第,实不外以脏腑生克关系进行排列。一次“变蒸”,历时5~10天不等。每经一次变蒸,小儿的心智知觉行为运动都有长进。如能视物、能笑、手能握、足能站、能行、能言、生齿、知喜怒、更聪明、性情改变等。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记载:“凡儿生三十二日始变,变者身热也;至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其状卧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变,变者候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变,以成机关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五机成也;至二百四十四日七变,以能匍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以知欲学语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以亭亭然也。凡小儿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四蒸也。”变蒸时有不同程度的伴随症,其证候有轻有重。轻者微发热,微惊,微汗;重者则壮热,不欲食,食则呕吐,烦啼燥渴,无汗或有汗,脉乱而数。除“暗变”外,无论轻证重证,都必现发热,亦可能出现目白睛微赤或目睛不明,蒸毕则目睛又清亮。同时,小儿全身情况良好,精神好,无明显痛苦。口中出气温和(不灼热),口唇及舌色正常。单变较轻,兼蒸则较重。有的小儿发生“变蒸”时,不发热,亦不显其他证候,此称为“暗变”,乃因其禀受胎气壮实,有“变”而不显之故。也就是说,人人有“变蒸”,只是有的显著,有的不显。显与不显,与其禀赋强弱有关。

多数医家认为变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小儿生长发育的必然过程。婴幼儿因始出母腹,其肌肤筋骨脏腑气血虽已全具,但稚嫩不壮。从全而未壮到成人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通过变易来实现。出生以后,饮食渐增,筋骨渐强,表情活泼,其体格的发育和智慧的增长,也同植物的生长一样有一个按期变化的过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竞辄觉情态有异。”钱乙认为变蒸是婴儿脏腑从“成而未全”到“全而未壮”直至“全壮”的自然现象,变蒸的机制是脏腑、情志发育所致。“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变者易也,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变蒸毕,即情性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脏腑智意故也。”他还认为变蒸与更齿及骨骼的发育有关。“骨之余气,自脑分入眼中,作三十二齿。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及其常也……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变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立行也。”因发育至“全壮”时恒牙有三十二颗。故变蒸也以三十二日为l个周期。此外《幼科发挥》曰:“变蒸发热,此小儿正病,不须服药……变蒸非病也,乃儿长生之次第也。”《古今医统大全》曰:“初生儿变蒸者,阴阳水火变蒸于气血,而使形体成就……轻者不须用药,至期而愈,甚者过期不愈,按候而调之,着中而已。”指出了变蒸分轻重,轻者不必治疗。

总之,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变生五脏阴精;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蒸养六腑阳气。所以,每一变蒸之后,辄觉小儿情智神态有异于变蒸之前。在每次变蒸的全过程中,阴精阳气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与功能的相互转化,从而达到量的有效积累,终归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中医对婴幼儿的这种生长发育变化以32日为周期,其动作能、语言能、应人能、应物能,呈近似“月节律”变化,并存在着阶段性突变的认识与现代“枢纽龄”学说是吻合的。美国儿科专家Gesell通过对大量儿童连续摄取活动电影观察,发现正常儿童各种行为类型的出现与年龄有关,并有一定的规律性,他在观察中发现,4周、16周、28周、40周、52周、18个月、24个月、36个月时。儿童在行为上显示出特殊的飞跃发展,他把这些年龄时期称为枢纽龄。其研究结果可用来以年龄推测行为,以行为推测年龄,所建立的发育诊断量表已被世界医学界所公认,成为国际通用的经典方法。

2.母乳与母爱  婴幼儿期既不同于母子一体而未分的胎孕期(对孕儿个体的心身影响主要是通过母体来实现),也不同于有一定独立生活能力的稚阳——儿童时期(独立的个体)。这一时期,虽然母子形体上分开了,但其心身的成长都对母亲有极大的依赖性。母乳是幼子赖以化气血、养肌肤、强骨力、益神智之最佳食品。乳儿不仅依赖母乳养形充气,强内固外,发育成长,而且母亲哺乳对乳子还有潜移默化之影响,乳母良好的品行修养、母爱关怀可传递于小儿。因此哺乳行为不仅给予了婴儿生理上的营养需要,同时也给予了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婴儿可以从哺乳中得到基本需要的快感、安全感和爱抚的体验,如《增订幼科类萃》云:“凡乳母禀赋之厚薄,情性之缓急,骨相之坚脆,德行之善恶,儿能速肖,尤为关系。殊不知渐染既久,识性皆同,犹接木之造化。”因此历来都重视以母乳喂哺小儿。

当乳母有疾病或在情志变化或因病服药时,都会影响乳汁的质量,最好不要喂哺小儿,否则,均可致小儿变生多种疾病,即“病自乳传”。《增订幼科类萃》、《幼科发挥》都有“母安则子安,母病则子病”的提法。首先乳子的性情,与乳母息息相关,如《婴童类萃》提出:“强悍暴良,和婉清静。亦随乳母之性情,稍非其人,儿亦随而化矣。”说明乳母的性情直接影响乳子的性情,因此古代医家提出,凡乳母须“精神爽健,情性和悦”(《普济方》)应“慎于喜怒”(《备急千金要方》)。乳母怒气盛时乳儿可致惊惕不安或发气痛;醉后乳儿,可致惊痛、身热腹满;怀孕后乳儿,可致黄疸和营养不良;吐泻后乳儿,可致呕吐瘦弱;食多乳儿,可致发热喘急;房劳乳儿,可致乳儿消瘦,行走不稳。如《太平圣惠方》在乳母忌慎法中就提出:“乳母嗔怒次不得哺孩子,必患狂邪。乳母醉后不得哺孩子,必患惊痫、天瘹,急风等病。乳母有娠不得哺孩子,必患胎黄及脊疳……乳母吐后,不得哺孩子,必令呕逆羸瘦。乳母伤饱不得哺孩子,必致多热喘急”。《增订幼科类萃》还指出:“病气到,乳汁必凝滞,而得此乳,疾病立至,不吐则泻,不疮则热,或为口糜,或为惊搐,或为夜啼,或为腹痛。”《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还指出:“盖乳母服药,必须另择乳母,若其母自乳,则又不可乱投汤药。”

乳儿虽小,也有心理活动与要求,须引以注意。《幼幼集成》说:“复有内因客忤,或儿平日所喜者,乃戏而夺之;平时所畏者,乃戏而恐之,凡亲爱之人.喜食之果,玩弄之物,心之所系,口不能言。一时不得遂,逆其心志,其候昏昏喜睡,寐不惺惺,不思乳食,即其证也。宜先顺其心意,内服沉香安神丸并惺惺散。”《江南通志》也记载这样一案“薛来明治王姓子,周岁,忽不乳食,肌肉尽消,医疑为疳。薛曰:此相思证也,众人皆嗤笑之,薛命取平时玩弄之物悉陈子前,有小木鱼儿。一见遂笑,疾遂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