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藏魅力之藏友黄公望字画一览!
黄公望写山水诀:1、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2、树要四面倶有干与枝。盖取其圆润。3、树要有身分、画家谓之纽子。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4、树要偃仰稀密相间。有叶树枝软。面后皆有仰枝。5、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6、石无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圆之法。须方多圆少。7、董源坡脚下多有碎石。乃画建康山势。董石谓之麻皮皴。坡脚先向笔画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着色不离乎此。石着色要重。8、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渗软。下有沙地。用淡墨扫。屈曲为之。再用淡墨破。
晚年的时候,黄公望居住在大岭山,因此,他以这座山为参考画了这幅让后世无数人追捧的国宝画作《富春山居图》。此画长636.9厘米,宽33厘米,历经数年才画完,但因为年事已高,到最 后还是没有竣稿。
黄公望山水画中线条穿插组织是这样的:两根线条一般来说是避免平行,如果在行笔过程中不小心画平行了,就要有意识的用第三跟线条来破除,不至于平行呆板。靠近轮廓线的位置线条适当密一些,逐步过渡到比较稀松的线条组合。
晚年由于长期浪迹山川,黄公望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由此生发,自创一格,所作水墨画笔力老道,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其画注重师法造化,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黄公望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山川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黄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元代画家。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今浙江苍南县)黄氏为子,居于虞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中年当过都察院掾吏,后皈依"全教",别号大痴道人,在江浙一带卖卜。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元代山水画挣脱了宋画的具象羁绊,走向意向的自 由抒写;技法上也从多湿笔而变为重干笔,是中国山水画史发展中的一次飞跃,足以代表的作者当推黄公望。前人评议他的山水画“实为元季四大家之冠。”黄公望的山水画有两格:一是皴笔稀疏,水墨为主,笔简意远,以笔见胜,《富春山居图》为此格代表。另一是构图比较繁密,山头多置矾石,敷以浅绎色彩。这是黄公望对于山水画的演变技法的创新。而《秋山招隐图》正属这一格。
黄公望(1269年-1354或1358年),元代画家,自称浙东平阳人。黄公望曾为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狱;后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元大德三年(1299年),黄公望开始学画,大约元贞元年(1295年)到至大三年(1310年)在杭州时受业于赵孟頫。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尤擅画山水,得赵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而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名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著有画论《写山水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