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0四)临证谈保和丸

我们来读清代吴楚在《吴氏医案录全集》里一则医案:“乙丑五月,潜口一女人,年未三十,发热已十日矣,各医不效。其热系夜发昼退,手心则昼夜皆热。初医谓是感冒,用羌活,防风极力表散药四剂,汗出甚多而夜热如故。继云是火,又用黄芩,花粉,栀子等项凉药四剂,而夜热更甚,人益软倦,不能起床。

更一医,谓是虚热,用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等项敛汗补血之药二剂,其热如故,而胸腹更胀,粥汤亦不能进矣。十日后,始来请予诊视。寸口脉盛,余心知是优生优育脉也。又询知夜热昼退,手心独更热,此又是内伤发热。其为伤食无疑矣。

但女人最忌人说伤食,只得婉辞询之曰:发热十日,汗出又多,体虚极矣。不知心内可是作慌,还是作胀?答云是端午夜起。问端午日可曾吃粽子否?答云吃过。又问粽子可冷了否?答云粽子倒不冷,后吃索粉是冷的。

余暗喜探问果不差,确是伤食,被瞎医用表,用清,用补,渐医渐重。余思浮乳糯米食,无如草果,消索粉积,无如杏仁。遂以此二味为君,加以厚朴,神曲,麦芽,木香,炮姜。药已备就,前此言虚之医人适至,见余方似有惊讶意。语余曰:观其病势,四肢不举,语言无力,且十日未有饮食,坐立不起,元气大虚,今仍用消导药,得无太过乎?

余思此种人,难与说理,只得随口笑应之曰:弟最肯补,人皆议我好补,故此虚证,亦不用补了。与药二剂而。别出门,友人汪子私谓余曰:用药如何也拗得气?余笑曰:弟戏言耳,岂真虚而不补乎?此症不惟不虚,且实之至。一肚冷食,凝结不化,补则愈固结莫解矣。其语言无力,乃气塞,非气虚。所谓大实有羸形也。

服二剂,又来迎。云服药后,热退大半,胸膈略宽,少进稀粥。余再加白术一钱,助脾气以消宿食,倍加麦芽宽其肠,加肉桂八分,温而化之。服后大便通利,腹宽胀止,热退进食,精神顿爽。痊愈不复用药矣。”

潜口有一个女人发烧了十天,好几个医生看了,效果都不好。但是,这个女人,晚上烧得厉害,白天还可以,手心白天夜晚一直都是热的。前面我们提到过,以前古人面对发烧的时候,没有退烧药,只能是用中医的办法。

第一个医生诊断为感冒发烧,按常性的认识,感冒发烧了就用九味羌活汤来治疗。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各9克,细辛3克,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各6克)从张元素之后,在整个在名家医家群里面,使用得特别广泛。包含我们通俗伤寒派里的《伤寒六书》对九味羌活汤这张方剂都特别推崇。

第一个医生用了羌活,防风来发表,出了很多的汗,但是晚上仍然发烧。用了汗法无效,那么就应该是温病,于是就用黄芩,花粉,栀子这一类的凉药,结果,不但热没有退,夜晚发热更厉害,并且还多了一个症状,人的精神倦怠,痿软无力,不能起床了。

既然邪不在表,又不是里热,那就应该是虚热了,于是又用了人参,黄芪、当归、白芍之类来敛汗补血,结果,热还是没有退,但是,胸腹部却是更胀满,连稀饭都不能进食了。

李东垣说,手心热于手背,这是内伤,手背热于手心,这是外感,这在临床上是符合的。我们碰到小孩的发烧,摸脉的时候,顺便握一下小孩的手,这样来感知手心和手背的热。如果手心热于手背,往往是里证或者是内伤证,如果是手背热于手心,往往是外感。

这个患者用了汗法,用了清法,又用了补法,医来医去,烧不但没退,反而把人越医越坏,连稀饭都不能进食了,这样又过了十天,这才请吴楚医生来看,吴楚医生摸寸口脉盛,手心热,诊断为内伤发热,为伤食无疑。

但是,这个女人不喜欢有人说他伤食,吴楚只能绕着弯问她,结果是端午吃了粽子,后又吃凉粉条,于是,吴楚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了,刚才摸脉和手心发热判断为伤食是对的。

吴楚对前面的医生的诊断称之为瞎医,也就是在乱医,不是诊病是在猜病。这里的猜病和推理辨证是两回事。推理辨证不是猜,是有理有据的推导。

吴楚用了草果来消糯米的积食,用杏仁来消凉粉的积食,这两点很重要,我们很多医生基本上没有这样去应用过。于是,以草果,杏仁这两味药为君药,加了厚朴,神曲,麦芽,木香和炮姜。

我们从这个医案,我们能看到,包括我们前面学习的那些医案,即便是治疗食积,古人的用药,用方也是很灵活的。不象我们所说的,就是保和丸或者是某一个固定的方子。他都是根据病证,药物的使用是不一样的。

吴楚把药备好,前面几个医生看到吴楚的药,感到有点惊讶,说这个病人已经十天没有进食了,四肢不举,说话无力,已经很虚了,你还用消导药,那不是会更虚吗?吴楚懒得跟这些人说道理,笑说,很多人都说我最喜欢用补药了,在这个虚证上,我就不用补了。

我们从这里说可以看到,在临床上辨证的时候设及到了病的虚实和人的虚实。现在这个病人已经很虚了,但是她病是邪实的,于是,在这个虚证的病人身上还是用的消导法,没有用补法。

我们说的辨证论治,有是的用是药,并不是我们辨出所有的证来,都需要同时治疗的。就像这个女人,身体被前医医得大虚,现在确实是气虚了。但是,第一张方子是需要治病的,不可以治疗气虚的。

吴楚在这里说的语言无力,是气塞所致,不是气虚所致。用了两剂药,热退大半,胸膈也不胀了,开始吃一点稀饭了。于是又在原方上加了白术,助脾气以消宿食,麦芽加倍,以宽其肠,加了肉桂来温化。服药以后,大便通畅,热退,肚子也不胀了,精神也好了,病痊愈。

(0)

相关推荐

  •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柴胡 9g 前胡 9g 川芎 9g 枳壳 9g 羌活 9g 独活 9g 茯苓 9g 桔梗 9g 人参 9g 甘草 5g 羌活 独活 川芎 [用法] 为末,每复6g,入生姜.薄荷煎 [功用] ...

  • 你离“妙手起沉疴”,可能就差这一步

    看了今天的文章,大家就会知道,有时候面对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并不是自己水平不够,而仅仅是在切诊的时候忽略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步骤-- 从病例说说切诊 我们通过一个病例,看看切诊在疑难危重患者中运用的重要性. ...

  • 【以案说医】徐雯:泻白散治疗五心烦热案

    徐雯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硕士生导师.儿科主任中医师.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 ...

  • 部位辨证医案(十六)羌活引养血药入太阳经治疗脱发

    临邑黄姓妇,年二十余,头上生白屑风,初起发内微痒,久则渐生白屑,瘙痒非常,头发脱散,皮肤光亮,白屑叠叠成片,抓脱见血,过夜又生,乌云之( )十去其八.此皆起于产后及经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以致血虚不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谈了理中丸的第一功效,就是止吐泻的,那么这一节我们来谈理中丸方中何为君药?我们先来看看原方: 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一)临证谈理中丸

    同一个药,在治疗外感病的用法和内伤病的用法是不一样的.这是李东垣在临床上分辨外感内伤的原因之一. 理中丸: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共四味 这四味药哪一味药是君药呢?最早对经方做方解的是南宋时期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九)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讲到了<伤寒九十论>里的医案,先用理中丸,后用五积散,我们来分析一下五积散到底起什么作用. 五积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引起的寒.湿.气.血.痰五积之证.张璐说:此虽类集十余方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八)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一个是"水泻",一个是"理中丸是不是太阴病的主方?"现在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理中丸的功效如何? 第一张方剂都有它的功效,我们都想知道它的功效,但是,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七)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再来思考太阴病的病机,太阴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而不在于虚,于是,太阴篇里说当温子,温之针对的是寒邪,补之针对的是正气,而原文<伤寒论>第277条辨:"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六)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来看一个医案,当代赵守真的<治验回忆录>的一个医案:男,50岁,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 一个50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理中汤在泄泻中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吗? 当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有很多人会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因为我们从教材上学到的它就是太阴病的主方,这没有什么疑问啊!这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四)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两个病案,都用到了理中汤,我们来解释一下90岁老人的这个泄泻的方子,为什么要用理中汤加减. 第一张处方:党参12克,炒苍术12克,干姜9克,焦神曲15克,苏叶9克,滑石18克,炙甘草3克,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二)临证谈理中丸

    干姜以辛热独胜.等量,人参.白术之甘是远不敌干姜之辛的.理中丸中用等量之甘草,与其说佐人参健脾益气,不如说以甘制辛,入口仍是辛多甘少.基于这一点,原方中四药等量,已然是干姜为君了. 既然是干姜为君,为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三)临证谈理中丸

    理中丸治疗中焦虚寒证,如虚多于寒,以人参为君:寒多于虚,经干姜为君.此说也合临床实际.必要的时候,该以人参为君就以人参为君,该以干姜为君就要以干姜为君. 倒过来,我们来思考,以人参为君所治病,往往是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