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讲伤寒论条文35麻黄汤

2018-10-07 12:00

整体观中医逐条讲解伤寒论,零基础入门到精通,显著提高临床实力

三五、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三五条所列症状,被后世医家总结为麻黄八症:发热、恶风、无汗、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喘。 其病机病理为:体表的太阳之气——卫气(卫外固里的功能)被寒邪所闭郁,气血津液全都被闭郁住,不通则痛,所以肌肉、关节、头项颈会出现在表的疼痛症状。津液被闭郁住,所以汗出不来,导致无汗。气机被闭郁,闭郁的气机易化热。不过此证发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寒邪所致,正气发动攻寒,发动的正气的热表现为体温升高,所以麻黄汤证绝不能清热退烧,药物退烧或物理退烧都不行。临床表现是不论药物退烧还是物理降温,退下去不久又开始发烧。纠其原因是这个热是正气发动起来攻寒的,是不能退的,还得帮他一把(用热药)。因为是闭郁,所以必须把他打开。所以用又热又散的方法,前辈医家称之为辛温发散。在此必须鉴别,是寒症发热还是热症发热。热症发热可以退烧;寒症发热,退烧就是在伤正气。正气的根没绝,会再次发热,再退烧,正气再发动再发热,7天之后感冒治愈了,人也很惨,从此健康的情况大幅倒退。回忆一下,身边有多少人是因为一次感冒之后,身体大不如前。

麻黄汤证,因为是寒邪闭郁,所以怕冷、怕风。因为是正气发动而发烧,所以这个发烧可能会慢半拍,比如感冒半天或者一天后,体温逐渐越来越高,这也是正气逐渐发动的过程。就身体疼痛而言,桂枝汤证也有可能出现身疼痛,是因为桂枝汤体表有一股疏泄的邪气,不是闭郁的,所以就疼痛的程度,桂枝汤证会轻很多。而且桂枝汤证的疼痛,更多的是虚疼,因体表津液和阳气过度消耗的虚而痛。麻黄汤证则是闭郁的实痛,因为是太阳病,卫气受损,为表证,所以只需要把闭郁的寒邪化散开就好了。

桂枝性热以治寒。麻黄散表解闭郁。杏仁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杏仁入肺,有开散作用,帮助麻黄实现宣肺解表(因为肺主表)。第二、杏仁功效在降,用于牵制麻黄和桂枝的发散升发性,以防发散过度。

当体表的气机闭郁,极容易使得肺气也闭郁,肺气闭郁后就容易出现喘证咳嗽,所以要宣肺,疏通肺气。麻黄升散肺气,杏仁降散肺气(杏仁是治喘、咳的常用药)。杏仁还有润肺、化痰的作用,不过杏仁化痰和润津液的力量都不是很强,用杏仁多取他的降散功能。其病机就是肺气闭郁。肺司二便,肺气闭郁的人,有的会表现为大便或小便不通畅,看个人体质。肠道的气机本来就不太通畅的人,肺再闭郁,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有可能因麻黄汤证造成大便不畅。如果是胃肠偏虚的人,体表卫气被闭郁,营卫之间的通行不畅,那么营气也会运行不畅,有可能会腹痛,有可能会拉稀(西医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当然下利的症状是次要的,麻黄汤的症状才是主要症状表现,肯定是因为这个人平常脾胃的阳气就不是很强,体表再被寒邪闭郁,于是中焦的阳气也显得不足,这种所谓肠胃感冒,跟葛根汤、葛芩连汤所说的肠胃型感冒,只要稍加鉴别,临床很容易判断。

之前提过葛根汤的症状跟麻黄汤证在表证上表现的很相似,比如无汗、恶风、身疼痛、骨节疼痛、头痛发热,区别在于麻黄汤证可见喘,而葛根汤证不见喘,见喘则用杏仁。葛根汤证是在麻黄汤证的基础上,体表津液进一步受损,所以葛根汤证可见干燥诸象,麻黄汤证不见干燥。另外,葛根汤证的项背腰强痛表现的更为强烈,所以临床如果见到麻黄八症的典型症状,同时见到咳喘,又兼见项背强痛,葛根汤证和麻黄汤证同时俱足,怎么处理?葛根汤里加杏仁。

不禁要问,葛根汤证兼见咳喘,单用葛根汤不加杏仁可以吗?咳喘会不会好?多半也会好,但有可能感冒症状好了之后,咳嗽有遗留。关键在于表的卫气闭郁被治好后,肺气闭郁有没有自解。自解就彻底治愈了,没自解就有可能有咳喘遗留。这种情况说不好,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所以用药习惯一般是加上省事。咱们说这些是为了论理,而理用于临床则要随机应变。医书上很多内容都是在说理,用到临床一定要看实际情况,怎么治疗简便,不可完全照搬。

比如书上从来都说舌黄是热,苔黄是热,小便黄是热。但是在实际临床中一定会见到不少寒证出现小便黄、舌头偏红、舌苔偏黄。咱们说的寒证是指一定要用热药治的,这点强调一下。因为当前中医界称谓表达并不完全统一。很多材料上,在说到寒证的时候,他想表达的是寒象的意思,有寒象不一定是寒证。同样有热象也不一定是热证。

我处理的两个医案举例:

一例是湿热闭郁造成的关节肿痛。另一例是湿热闭郁造成的肩背手臂疼痛。这两例都有共同的表现,就是遇寒加重、疼痛加重。其中一例是个年轻女孩,还有个寒象:经期如果受凉、饮食偏凉则会痛经、腹痛;腹部温度偏低,这都是寒象,但是不是寒证。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寒象是因为当湿热闭郁之后,阳气也随之闭郁,而使得阳气的运化升达不利,造成局部阳气不足之象。比如反应到体表阳气输布不利,于是抗寒能力变差,遇寒之后关节疼痛,手臂疼痛的症状加重。因为湿气闭郁造成脾胃阳气受困,所以受凉、吃点凉的会痛经。如把寒象当成寒证去治,用了热药,那么在本的湿热一定治不好,正确的治法是:首先要清在里的湿热,化湿透热,同时要治在表的经脉气机运行不畅,用一些舒经活络通阳的方法,表里两治,必然效果明显。

另一个案例:太阴寒湿证的腹痛、排气、下利,但是舌头偏红,舌质热象。前面的医生肯定用的是清热药,结果无效。细问之下,问诊得之遇寒加重,平时怕冷,容易手脚凉。天气变冷,腹痛容易加重,在问诊求证之下得知是个寒证。为什么会现出热象偏红的舌质?要整体判断,所谓中医整体观。当中下焦被寒湿闭郁的时候,阳气的升降受阻,阳热之气其本性偏于延上、向上行,但是要往下走,收敛回来的阳气通路受阻,被寒湿之气闭郁,降不下来,于是在上焦盘旋化热,可以理解是郁而化热。舌头又是在人的上焦,这股郁热之气,蒸腾舌头,让舌头变成一股热象,此时舌象失真,并没有如实地体现在里的寒象。原因是上焦有股郁热,舌象反应了这股郁热,而没有反应在里的寒湿,主要是寒。湿象舌象也很明显,苔腻、白,舌质肥厚。这又是一例:舌红不是热,热象却是寒证的例子。明白了这些道理,就明白麻黄汤证为什么发热同时还怕冷,怕冷是因为被寒邪闭郁,寒邪作怪所以怕冷。当然病位主要在太阳卫气的层面。可是体温又升高,发烧,这是因为正气化为热量来攻寒,两者相持不下,所以一边怕冷一边发烧。治法自然是要帮着热去攻寒,而且病位要打准,就是在体表卫气层面。体表被寒闭郁住了,肯定要散表,麻黄散表,桂枝温阳,寒邪闭郁之气影响了太阳卫外固里的功能,则表现为太阳病,有相应的症状规律:发热、无汗、恶寒、身疼痛。

那么推演一下,这股寒邪闭郁之气影响了阳明会如何?影响了少阳、太阴、少阴又会如何?自有与之相对应的方剂,各经受损会表现各经规律性的症状,所以要随证治之。伤寒论各经条文会一一细说。

麻黄汤当代临床主要还是用来治感冒,并且麻黄汤证的感冒会好的特别快,经常被西医界定为病毒性感冒。在过去的医案记载中,有用麻黄汤催产的。难产不下,用麻黄汤宣达阳气帮着生产。在《金匮要略》里,麻黄汤还有个名字:还魂汤,用于治疗猝死,这个方法现在几乎不用,因为都直接送医院了。麻黄汤较常用的还用来治感冒的后遗症,比如感冒后出现小便不利、不畅、或者遗尿。或是没有明显的麻黄汤外感症状,反倒杂症特别明显,比如刚刚说的遗尿、小便不利、大便不畅,比如与感冒相伴随的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这些毛病可能表现为咳嗽、胸闷、喘比较明显,或者兼见痰,但是麻黄八症反而不明显,比如身疼痛、骨节疼痛、无汗。但是你能够见到这些症状,虽然不重,但是有,只要有就是属于麻黄汤证的范畴。那兼见的支气管炎、小便不畅、小便淋漓不尽或者尿床,都可以用麻黄汤来治。

麻黄汤还有些化裁运用。比如麻黄汤主证明显,同时见咳嗽、有痰(清痰),可以在麻黄汤里加一味桔梗,不过这种情况我们更多用小青龙汤来治。小青龙汤是治外有寒邪闭表,内有水饮积于里。如果非要用麻黄汤治,也有可能能治好,因为表证的闭郁散了之后,在里的水饮也会慢慢化掉。只是有可能感冒好了之后咳几天痰,索性不如用小青龙汤。

在《金匮要略》中,还有几个麻黄汤的变方,比如麻黄汤里加白术的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把桂枝去掉,换成薏仁的麻杏薏甘汤,都是治太阳有湿证,湿气闭郁。白术和薏仁都能祛湿、化湿,区别在于白术明显性偏燥,以燥化湿;薏仁甘淡渗利,渗利祛湿,不燥。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薏甘汤区别起来并不困难。兼见恶寒明显的,怕冷,就用麻黄加术汤,因为里面有桂枝,可以祛寒。恶寒不明显,反而表现为恶热,就用麻杏薏甘汤。因为麻杏薏甘汤去掉了性热的桂枝,加进了甘淡渗利偏润的薏仁。

麻黄汤和麻黄加术汤的区别就是加进了一味白术,用来治湿。所以麻黄汤证如果见到明显的脑袋发沉、四肢发困、身体沉重,或者在脉上也能见到明显的滑脉、濡脉、软脉,舌苔见到厚腻、水滑,那么就知道是有湿的,用麻黄汤加白术。这是几个麻黄汤的变方。麻黄杏仁剂的另外一个常用方子是麻杏石甘汤,就是把桂枝去掉,改成石膏。石膏大寒,是用来去热的。麻黄汤与桂枝汤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麻黄汤是寒邪闭表,所以一定是无汗,桂枝汤有汗,因为桂枝汤是疏泄过度,一个疏泄,一个闭郁;一个有汗,一个无汗。先在理上弄明白,在脉色症状上,加以区别则运用自如。

时时刻刻当知人体是个整体,六经之间相互作用,藏腑之间相互作用,表中里之间相互沟通,升降之间相互影响,阴阳之间相互制约,这就是整体观。于是就能清晰地理解,为什么麻黄汤证会影响二便,因为肺司二便。体表的气机闭郁了肺气,肺主表,那么二便功能失常,就很容易理解。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麻黄汤证会造成肺家水饮停留,因为肺气闭郁之后,肺本来的功能就是化生津液,被闭住了,津液不能化生,就全积成水。为什么少数的人,得了麻黄汤证会伴随腹胀、腹满、胸闷,因为在表的气和在里的气相互沟通不畅。

还有为什么有些麻黄汤证服用了麻黄汤,不是汗出得解,而是鼻子流血,衄解或者小便增多,尿解。放在整体观下,才能真正梳理清楚,这种人属于先天皮毛腠理比较紧密的人。津液化散开后,没从体表发汗排出,而是从小便排或者流鼻血衄解。衄解还有一个原因是肺开窍于鼻,以肺窍排邪,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未成年小孩上,成人很少。所以小孩爱流鼻血,不是什么大毛病,不用惊慌,甚至不用止血,止血如何令邪气得除?不论是热、湿、寒,小孩子经常是通过流鼻血来排邪。

说到衄解,我想起郝万山教授讲过一个案例。过去很穷的时代,有个病人得了麻黄汤证,没钱抓药,老大夫就把筷子削成小竹刀,放到病人鼻子里,轻轻一弹,病人开始流血,等鼻血流完,麻黄汤证也解了。从这个案例,咱们可以体会一点中医放血疗法的精神。不过因为西方也有几百年放血疗法的历史,弄得整个医学界,对放血疗法非相当排斥。所以这种治法显然不能成为主流。实则有一些实邪瘀滞之证,短期内放血,确实可以起到很好的排邪作用。有时甚至比用药效果更好,但是因为医学界和患者的不接受,这种治法已经很少见,在民间还有一些人在用。

对于这种喝了麻黄汤,不从汗解反从尿解的人,可以进一步推之:这类人以后容易得皮肤水肿病。因为先天皮毛腠理紧密,水液代谢先天不畅。如果再得个在里比较严重的太阴或者少阴层面,水液运化不利的毛病,当水液走到体表,因皮毛腠理紧固,不能通过出汗排出水饮或水湿之邪,就极容易形成水肿。对于这类病人,单靠药只能起一时之效,吃了药见好,不吃药又复发,必须在生活中多锻炼、出汗,因为本来就比平常人不爱出汗。反之,如果皮毛腠理松弛的人,先天爱出汗,这种人就忌出大汗,久则伤阴、伤阳,所以把一个单独的问题放到整体上去看,则条理清晰明了,治疗有的放矢,妥善安排愈后。

再推敲一下麻黄汤证的脉象。因为寒邪闭表,体表之气被闭郁住,所以多现紧脉(不是绝对)。紧为一种收敛、闭郁之象。因为邪在表,属太阳,所以脉偏浮。因为表气闭郁,肺又主表,闭郁之气极容易传肺,所以较容易体现在右手寸脉的肺脉位异常,这是高概率的表现。另外再考虑些其他可能出现的脉象,寒邪闭表,正气发动为热去攻寒,当这个热很明显的时候,有可能表现为脉数或脉大而有力。肺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宣布气机和宣布津液。之前讲过,饮水入胃,在胃肠中吸收,经脾的管理,将津液运到肺,肺里有津液了,再由心脏来加温,将津液加热气化,加热后的气化输布全身,这个流程中,被寒气闭郁给阻滞了,津液化不开,就会在肺中形成水饮,水饮轻的时候就以麻黄汤原方来治,水饮重了就得用小青龙汤。那么当肺中明显有水饮的时候,就有可能现出滑象或弦象的脉。所以通过脉,咱们也可以判断当前使用麻黄汤还是小青龙汤。以紧象为主用麻黄汤,开始出现弦象或者滑象,就改用小青龙汤。当发展成小青龙汤的时候,一定伴随着强烈而明显的或咳或喘,流鼻涕或者有痰。因为小青龙汤也有寒邪闭表的问题,所以小青龙汤证也有可能现出紧脉,只是现紧脉的机率要低于麻黄汤。当肺气闭郁的时候,人会胸闷,所以下一条,讲的就是麻黄汤证的胸闷一症。

关于麻黄汤的服用方法必须提醒一下,一定得小汗而解,不可大汗淋漓。因为大汗来不及排邪,反倒伤了津液或者阳气。或是大汗病解后,也会造成表虚,极容易再次感冒。所以每次开麻黄汤,一定要叮嘱患者不要出大汗,因为如果你不叮嘱到,有些患者认为出大汗能退烧。身出小汗表示药力已达体表,刚刚越过体表,化为汗液外出,顺便将邪外除。而大汗淋漓则说明,药力没来得及攻邪,反倒把津液给带出去了。有的人会因此邪气也被带出去,但有的人却会因此伤了正气,邪气没去掉,或者邪气去掉了,表气虚了,极容易再次感冒,尤其在冬天,极容易再次受寒。因为没提醒到而出现的这种事情,我遇见过两次,所以以后用麻黄汤,必定要提醒患者,得小汗出。不提醒就一定遇见有人捂被子发大汗。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服用麻黄汤后,身体开始出汗,可以先暂时停服,剩下的药看情况用还是不用。我的经验是服用麻黄汤,一剂药分三服,从来没有三服都喝完才好的,大多时候一剂药分三服,吃的头一次就开始出汗,出汗就停药,等着体温慢慢降下来,如果体温没降反升,就再吃一次,如果身体仍然在出汗,就暂时停服。这么做的原因也是为了防止出大汗。

在用量上,一般10~15克为平均药量,比如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或者各15克。一剂分三次吃,第一次吃完,一个小时内不出汗,则服第二次,一个小时后还不出汗,再吃第三次。绝大数情况,第一次服用后,半小时或者一小时内就会出汗,有的人甚至10分钟之内就开始出汗。如果寒邪重,体表闭郁的特别厉害,可能吃到第二服或者第三服的时候再出汗,但是我没遇见过第三服出汗的,最多是第二服的时候开始出汗。有的身体强壮的年轻人服用后10分钟就开始出汗,感冒难受的感觉:头疼、身疼、脑袋烧的不清楚,从吃药到出汗,20分钟,痛苦减掉七成。有的身体较为虚弱的人,吃完一次药,汗出热退,但是第二天烧又起来了,再吃一回药,又汗出热退痊愈。这种情况除了说明这个人身体较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药量轻了。但是宁可慢慢退邪、慢慢出汗,也不能一次汗出过多导致表虚,之后再次感冒或者转成别的毛病。身体不够强壮(年岁大,身体不大好)的人,服药后有可能是缓慢的汗出热退过程。比如有患者跟我反馈的退烧过程是:天黑的时候服药,半小时内出汗,一个小时降半度,差不多用4个小时,从38°5降到36°5。烧退的快,一方面是患者身体强壮,一方面是病邪不重。

(0)

相关推荐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5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 ...

  • 《伤寒论》原文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35]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

  • 太阳伤寒证变化中的逻辑

    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大小青龙汤及越婢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伤寒证,发热.咳嗽.气喘,提示受寒后肺气宣发被寒邪力量 ...

  • 伤寒论50-54条

    伤寒论50-54条 菜鸟学伤寒  五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五一.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五二.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 ...

  • 淼讲伤寒论条文37太阳转少阳并病

    2018-10-20 12:00阅读:375 三七.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此文音频地址: 蜻蜓FM:http://www.qing ...

  •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痰饮咳嗽病(十一)

    2018-11-17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内容涵盖极广,其中很多条文在之前的课程已经提到过,本节再做一番总结. 我今天嗓子有点不舒服,说话的声音有明显的发泡音,并且暗哑.这种 ...

  •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黄汗(十)

    另外咱们提到了还有两张方子可以治黄汗:防己黄芪汤和防己茯苓汤,那么临床运用怎么区分?核心就是看津液是否亏的厉害.如果津液亏的不厉害,就可以考虑用防己黄芪汤或者防己茯苓汤.这两张方子主证上的区别就是皮肤 ...

  •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黄汗(九)

    2018-11-13 12:00 整体观中医 逐条讲解伤寒论,零基础入门到精通,显著提高临床实力 接着讲黄汗.黄汗一证的病机是体表排毒能力差,浊物停留的原因.浊物停留的原因则是在体表的阳气虚,同时津液 ...

  •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水气病淋病(七)

    2018-11-09 12:00阅读:388 此文音频地址: 蜻蜓FM:http://www.qingting.fm/channels/228415/programs/9582242 懒人听书:htt ...

  •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肺痈肺痿(六)

    2018-11-07 12:00 整体观中医 逐条讲解伤寒论,零基础入门到精通,显著提高临床实力 四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 ...

  •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青龙类方(五)

    2018-11-05 12:00阅读:342 四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 ...

  •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小青龙汤(四)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小青龙汤(四) 2018-11-03 12:00阅读:1,025 整体观中医 逐条讲解伤寒论,零基础入门到精通,显著提高临床实力 关注 四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 ...

  •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小青龙汤(三)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小青龙汤(三) 2018-11-01 12:00阅读:1,290 整体观中医 逐条讲解伤寒论,零基础入门到精通,显著提高临床实力 关注 四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