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 小阴旦汤 黄芩汤(30)

小阴旦汤

原方:小阴旦汤:治天行病(指流感、感冒之类的外感病),身热(指发烧。这里没有提及恶寒,当有发热而不恶寒或发热多恶寒小(不明显)之类的表现,通常是少阳病发热的特点,说明病不在表,已经传里了(这里主要是指病传少阳、传半表半里而不是指病传阳明、传里)),汗出,头目痛(指有上热的烦热、烦躁、汗出、头痛、眼痛之类的表现,有用黄芩的机会),下利(汗出加上下利,说明津血在不断耗损中,有用甘草、红枣之类养胃补津血的机会),腹中痛(指腹中拘急挛痛、里急后重、腹满时痛之类,有用白芍、芍药甘草汤之类的机会),干呕者(指呕吐哕逆,有用生姜、半夏(小半夏汤)之类的机会)方。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二两(一作“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一作“少时”),令病者啜酸浆水一器,以助药力(以上做法,在实际应用本方时,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去做,病照样能好。所以在仲景的黄芩汤方、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中都没有关于这类做法的说明)。身热去(指退烧),自愈也。

参考比例:黄芩三,甘草二,红枣四,白芍三,生姜三;煎汤,分三服。

合方分解:1、小阴旦汤=黄芩(治上焦郁热、实热)+甘草、红枣(养胃生津血)+白芍(即芍药甘草汤)(治腹中拘急挛痛、腹满时痛、里急后重之类)+生姜(温胃、袪寒以治呕吐哕逆)。

2、小阴旦汤=黄芩汤+生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半夏(可见本证没有痰多、眩晕之类的表现。但实际应用本方时,半夏也可以留用而不去掉)。

按:本方与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属于这类方剂的加减变化方,宜互参。

小阴旦汤治天行病,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痢。有黄芹,芍药,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张仲景的方子用药是根据汤液经法的气味化合,药量的数字是根据河图洛书之数。比如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三八为木,就是这个比例。补阳用大枣二十五枚,炙甘草汤补阴用三十枚大枣,二四六八十加起来是三十,阴数之和。一三五七九加起来是二十五,阳数之和,所以叫经典之方。

这个方子能治急性肠胃炎、发烧、痢疾,肚子一疼就得去厕所,芍药能缓解疼痛。这样的方子还有好几个,葛根芩连汤有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治疗的是热利,肚子不疼。大便次数多,喷射状,味臭。桂枝人参汤治疗的是寒利,大便次数多但不臭,拉肚子不难受,是脾虚寒造成的,就是桂枝加理中汤。

小阴旦汤里的黄芩能泄胆火,阴旦就是从长夏过渡到立秋的时候,阳气该降的不降,湿热该收的不收。阳气因为湿热在那里挡着而降不下去,需要用白芍和黄芩去收降阳气,白芍右降酸收,苦寒味的黄芩能燥湿,寒又能往下降。就把长夏的湿热之气除掉,痢疾就是有湿热,凝聚到一起了。肺气不降湿热传到大肠就是痢疾,拉肚子后肠胃的津液受伤了,生姜、炙甘草和大枣可以补脾胃。

古人的思路是通过观察天去研究人,尤其是秋季腹泻和痢疾。按照正常的气化到秋季开始敛降,水火各返其宅,水归水,火归火。阴气往下一降,就把阳气潜降下去了。如果湿气太重热气就往上走,所以就会汗出。藿香正气汤是转治暑期的暑热引起的恶心、吐泻,外面是暑里面是寒,用来温中化湿,其实是喝了很多凉东西脾胃受寒了。伤寒论里面把小阴旦汤叫黄芩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