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

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 经方, 治疗 案 例  王某,女,47岁。2010年4月21日初诊。  近2月来面部起斑,左侧乳房胀痛不舒,周身酸困乏力,脘腹时有胀气。纳食尚可,大便偏稀,小便较频,口干不喜饮,双目干涩,睡眠尚可,无四逆。停经2年。舌苔白润,脉细。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去泽泻加红花方证。处方: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茯苓12克,苍术12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0克,红花12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8日二诊: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患者用“特明显”三字形容),胃脘无不适,尚有腹胀(患者说“胀气往下走”),周身仍困乏,腰部尤甚,口干不喜饮。舌苔白润,脉细。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加狗脊方证。处方: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茯苓10克,苍术12克,桂枝10克,泽泻12克,炮姜6克,狗脊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5日三诊:周身轻松许多,精神明显好转,左乳已无不适,脘腹已无胀气,尿频已无,面色明显润泽,斑色变淡,腰酸、双下肢沉困乏力尚明显,口干不喜饮。舌苔白,脉细。辨六经属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加红花方证。处方:柴胡12克,天花粉12克,黄芩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红花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12日四诊:面斑基本消退,腰无不适,双下肢尚沉困。舌苔白,脉沉细。上方干姜改为10克,苍术改为15克,泽泻改为18克,茯苓改为15克,去红花,加狗脊15克。7剂,水煎服。  药后无不适,停药。  体 会  内分泌失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临床见症也较复杂。本案患者女性,年届“七七”,月经闭止,面斑,乳胀,周身不适,当属“内分泌失调”无疑。中医对这类患者的诊治,多从肾虚、肝郁入手,补肾疏肝,和阴阳,调气血。冯世纶老师临证,直接从六经、方证入手,取用经方治疗,每取捷效。  对辨六经、辨方证的再思考  先辨六经所属,再辨具体方证,有是证,用是方,简捷明了,非常便于临证学习和使用。如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可辨为太阳病。再审无汗、脉紧,即可辨为麻黄汤方证,处以麻黄汤治疗即可。如见“脉微细,但欲寐”,即可辨为少阴病。再审“反发热”,即可辨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即可。六经辨证原本应该是这样朴素、简单、易学,并没有太多高深的理论。  当然,上述仅仅是就六经辨证的入门而言。如果据此认为辨六经、辨方证极其容易,人人都可忝列仲景门墙、登堂入室的话,也是不对的。临证时,患者有单患某一经某一方证者,辨治较易。但更多的情况是,患者所患病证多经复合,且兼夹水饮、瘀滞等,所表现六经与方证极不典型。此时,需医者依据各种征象斟酌权衡,或先辨六经再推导方证,或先辨方证再推导六经,或在可疑方证间权衡取舍,或取用方药试治以测六经、方证。书中皆言规矩,临证全在活法,这大概就与叶天士所言“治病当活泼泼地,如珠走盘耳”相去不远了。  如本案中,冯世纶老师在辨证时也反复推敲:二诊时,辨太阴病之甘姜苓术汤方证当无口干。而面斑、有瘀滞、见口干,常见阳明病之大黄   虫丸方证。结合其他见症权衡,辨为太阴病之甘姜苓术汤方证,用药后取得显效,反证辨证正确。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本案时方每可取用逍遥散加减,也可有效,案中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实已含逍遥散在内。但用方思路不同,指导理论不同,所处方药及接方、转方也就大不相同。本案连续四诊,每诊皆有显效,服药28剂而收全功,确可体现经方之捷效。  本案六经、方证复合,辨证有一定难度。初诊腹胀、便稀,可辨为太阴病。周身酸困,面部起斑,考虑太阳病有瘀滞。口干、目涩、乳房胀痛,考虑有少阳病。三病同治,服药有效,反证辨证正确。二诊处方适当减少祛瘀之力,增加温运太阴之力。三诊、四诊以腰酸、双下肢沉困乏力为明显,易辨为太阴病之甘姜苓术汤方证。但仍有口干,又非太阴病可解释。结合口干、脉细,辨为厥阴、太阴合病之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方证,尽管证据略显不足,但药后显效,反证六经、方证辨别无误。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某女,29,初诊头晕,与姿势无关半年余,血压低,视物旋转,耳鸣,心悸,汗出多,纳差,口中和,二便可,手脚凉,舌淡苔白,根腻,脉沉细。 冯老处方:苍术15茯苓15桂枝10炙甘草6清半夏15七剂水煎服泉案:耳鸣,口中和,为水饮上犯所致,辨证当属太阴病。给予苓桂术甘汤加清半夏。冯老医案学习9: 恶习呕吐、汗出一例医案, 冯老, 恶习, 汗出, 呕吐 胡某某,男,47,2010年7月初诊 1999年8月确诊为布病,链霉素、头孢类、左氧等治疗,病愈后自诉无关节等不适。现上午恶心呕吐,夜间汗出,膝关节乏力,现关节不痛,髋关节乏力、酸,无恶寒恶热,口干口苦,口中异味,不欲饮水,饮水多则胃中不适,腹不胀,大便偏溏,日1行。冯老曰:苔白根腻,脉沉弦细。7:慢性胆囊炎 冯老, 医案, 慢性支气管炎, 学习 史某某,女,52腹痛胃痛,进食稍油腻则呕吐、腹痛。大便2-3日一行,甚则7-8日一行,腹胀,眠差,气短,口中和,阵发性头晕,无四逆,苔薄,左脉弦细,右脉沉细。胆囊结石病史,15×16 大便干为症状之一,结合其它症状方能分辨是阳明的便秘还是太阴所致的便秘。 冯老处方:清半夏15枳实10党参10陈皮30生白术30柏子仁30茯苓15生姜15七剂水煎服问:该案为太阴虚寒所致便秘,茯苓饮加半夏、柏子仁。为何不用厚朴?经方一剂 效如桴鼓———冯世纶教授经方治验1 例经方, 冯世纶, 教授 经方一剂 效如桴鼓———冯世纶教授经方治验1 例芮立新 就诊实况患者,女,40 岁,就诊时间:2008 年11 月27 日17 时。主因呕吐1 天,失眠、乏力四五天就诊。患者于2008 年11 月26 日无明显诱因晨起开始剧烈呕吐,呕吐物为前日未消化食物,呕吐性质为间歇性,吐前明显恶心,吐后为快,但稍事缓和又复发作,一直持续至当日下午13 时(当日中午并未进食) 胃内食物完全吐空为止。患者三四天前出现失眠多梦,白天上眼皮明显发沉,全身乏力,头昏沉,两胁略胀,大便偏干,无其他明显不适,发病前日饮食完全正常,呕吐时胃肠亦无明显不适。直至2008 年11 月27日17 时就诊时,患者一直无饥饿感,仅少量进食稀粥,曾有极度渴感并饮水数大杯,身上微有汗出。请经方家冯世纶教授诊治。查舌红苔薄白,脉弦浮。冯老师当即诊为少阳证合水饮证,处方小柴胡汤合茯苓饮。药物:柴胡12g ,黄芩10g ,清半夏15g ,党参10g ,炙甘草6g ,泽泻18g ,生白术18g ,陈皮30g ,茯苓12g ,生姜3片,大枣4 枚。一剂,水煎服。场景一患 者:一剂,就开一剂行吗? 我主要是想全身调理调理,胃上问题并不大,主要是睡眠不好。冯教授:睡眠一起治了呀! 其实这病就是西医胃肠型的感冒。患 者:感冒! ? 我怎么一点没意识到。冯教授:对。我刚才问你有没有身体疼痛,您说并没有。其实感冒对于身体强壮的人会反应很强烈,比如全身酸痛,发热等,但对于体质差的人可能就反应不剧烈,您属此类,仅见胸胁部不适,而凸显呕吐。您这几天睡眠不好,本身就体质差了,很易受外邪侵袭而未能注意到。经方医学认为,凡病皆是外邪侵犯人体与正气相争出现的症状,用八纲分类,用六经辨证,先辨清六经所属,再辨方证,就可施行准确的用药。您的病,虽称之为感冒,但因体虚,邪很快入半表半里和里,因此无表证而呈少阳太阴合病证,又因停饮重而致呕吐甚,继致津液伤而大便干,故刻下是小柴胡汤合茯苓饮方证。不过是否对证,还要看服药后反应,故先吃一剂吧!患 者:好,那我就先吃这一剂吧。当日晚上21 时左右,患者进食中药后,感觉全身舒适,头清目爽,胸部畅快,当晚10 时上床睡觉时并无困意,但很快安然入睡。第二天服完第二煎药身体已经如释重负。真是效如桴鼓。方证解析小柴胡汤和茯苓饮均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为治疗少阳病证常用方。《伤寒论》有关小柴胡汤证的论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论述了小柴胡汤的常见适应证。“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论述了少阳病的病机。“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论述了小柴胡汤治病原理。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治疗。对本方的注解,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有精辟论述:“主心腹肠胃中结气,故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气血,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气血外虚,补中滋液,实此时除邪的要着,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语。”值得我们拜读。茯苓饮由橘皮枳实生姜汤加人参、茯苓而成,橘皮温中理气,利水谷,止呕咳。生姜温中祛寒,两者为伍,治胃寒停饮。枳实消胀满,除痰结治心胸痞塞。人参健胃除痞满,茯苓、白术利水,故本方治里虚寒停饮,而见心下痞满、呕逆、小便不利之证。呕逆见于小柴胡汤证,也见于里虚寒停饮的茯苓饮证,以本患者为少阳太阴合病而为小柴胡汤合茯苓饮方证,故方证对应一剂而收功。场景二(电话录音)笔 者:现代再高明的专家教授一般也很少开一剂的处方,您是怎么判断这个病一剂就可以治愈的?冯教授:其实《伤寒论》的方子都是开一剂的,只是一般人很少注意。经方治病是根据症状反应用药,方药对证,治疗有效,也不能效不更方,而是根据变化了的症状,重新辨证用药。如果证变了再用这个方,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害处呢。因此,只能开一剂,观察其变化,以求方证相应。当然如果是慢性病我也会开上1 周的方子。笔 者:我觉得从主诉看病证并非单一,而且以失眠为主,您为什么没有加一味安眠药,却能使失眠证药到病除?冯教授:失眠主要因为内里有寒饮,服小柴胡汤合茯苓饮后寒饮散去,心神不被打扰,所以就睡眠安稳了,不必刻意治失眠,而要强调有是证用是方。笔 者:现在很多人即使用经方,也很少不根据主诉症状任意加减的,您却只用原方基本不改,看似十分复杂的疾病却瞬间瓦解。使用经方原方的好处在哪里?冯教授:我用经方治病,根据证情变化,也需要加减。我反复强调的是方证对应理论,首先对于辨证的把握一定要准确无误,其次对于方中每一味药的掌握也要心中有数,这就要有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了。另外,经方的剂量也很关键,很多时候因为药物剂量不足发挥不了方子的应有功效,这个我在临床是深有体会的。比如大青龙汤中的麻黄必须用到18g 才效果明显,如果是10g 就不行,外邪发不出来,延误了治疗时间。所以临床用药,既要遵守原方剂量,也要根据病情而加减。(本文经冯世纶教授审阅修改,特此鸣谢)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用药, 规律, 经方, 冯世纶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时间:2010-03-29 11:30:25 关键字:  经方用药  规律   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  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谧《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皇甫谧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可谓对张仲景了解最深者,其称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而不称撰《伤寒杂病论》十数卷,可证汉代无《伤寒杂病论》书名,至西晋王叔和整理仲景旧论后,方有《伤寒杂病论》名。由于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后人得知,张仲景《论广汤液》与《汤液经法》最主要的不同是增加了六经辨证。而六经实质,皆是以八纲述证。再细读其內容,看《伤寒论》第97条、第147条、第148条等,凸显了半表半里概念,提示东汉前病位概念只有表里,而至张仲景时增加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才形成六经辨证理论。此一发展变革,民国初期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的考证,恰亦相吻合。  因此,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纲”。这样,经方六经实质和用药原则就很明确,即六经辨证起源于八纲辨证,起初是单方方证,后渐发展为复方方证。由于方证积累的丰富和对疾病病位认识的进步,即认识到病位有在表者、在里者及在半表半里者,由只有抽象的八纲,发展为具实形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即太阳病为表阳证;少阴病为表阴证;阳明病为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六经实质大白于天下。明确了六经,即明确了用药原则,即表阳证用汗法,表阴证用强壮发汗法;里阳证用清热法、里阴证用温补法;半表半里阳证用和解清热法,半表半里阴证用和解清热温下寒法。但具体治疗用药还要清楚方证对应理论。  认识方证对应  汉以前只用八纲辨证,亦能大多做到方证对应,而使病愈,但对于病不在表亦不在里的疾病却无能为力。六经辨证解决了这一难题,使临床用药更具体化,真正做到方证对应。临床治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则药到病除。辨方证,比辨六经要难,胡希恕先生曾说:“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记之。”  经方的方证名,反映了经方方证的对应关系,如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其组成为: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其适应证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即单纯的少阴表证。本方的组成,实为甘草麻黄汤加附子而成,即由治太阳病而变为治少阴病。再看麻黄附子汤方证: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炮)一枚。药味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相同,只是麻黄增加一两,其适应证变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即两方皆治少阴,但麻黄附子汤因水气重,故重用麻黄,使其方证对应。相类的方证,还有小半夏汤方证和生姜半夏汤方证……这些方证名立,与其证严格对应,其对应不仅是药味,而且包括剂量。  实际方证之难辨,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即必对每味药有清楚认识。如桂枝加桂汤方证,是认识到桂枝有解表,并治上冲作用。故当太阳病,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加重桂枝用量,明确桂枝有降冲作用。这里不称桂枝汤加减,而称桂枝加桂汤,即反映了经方的方证辨证,不但要求药味对应,而且要求药量对应,即桂枝汤原有治上冲作用,今上冲症明显,适应再加重桂枝用量,故称为桂枝加桂汤方证。又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因原是外邪内饮证,误用桂枝汤治疗,外邪内饮不解,且发汗后表更虚,此时不能再用桂枝解表,而用生姜解表,并加茯苓白术利饮,使表解饮去而证解。既要明了生姜有解表作用,且与桂枝不同;还要明了茯苓白术有利尿祛饮作用,此为方证对应。  由方证探索经方用药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说:“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深刻说明经方治病以方证为主,用药以方剂为主。因其很少论述单味药作用,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很难直接了解各单味药的作用,但临床症状复杂多变,须要据证加入对应药物。仅靠仲景原书记载的方药,尚不能完全达到与证对应。仲景书中有许多条文举例说明,当某方证出现某证时,要加减对应的药物。  而要对常用的每味药有所了解,必须要通过以方证类药,即通过方证药规律来认识每味药的药性特点。不少人对此做过探讨,如通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和麻黄酒醴汤方证类证,认识到麻黄不但能发汗解表,还能祛湿治黄疸,再遇黄疸时,可适证用麻黄祛黄;通过白虎汤方证和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类证,可知人参能止渴,石膏能清热而无止渴作用,因热盛津伤口渴时,用人参而不用石膏,而因热烦躁时适用石膏;又通过理中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等类证,可知人参治里虚寒的心下痞,临证凡遇里虚胃脘胀满时可用人参……认识经方用药,还可参考《神农本草经》,以证选药。后世、近代出现的新药,据其药物性味特点,以八纲辨证辨药,皆可应用于辨证中,发展经方方证。掌握经方方证,认识经方用药,临证遇到诸如《伤寒论》所记载的方证,或未见记载的方证,皆可做到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临床得心应手。  经方用药,与经方方证一样,皆是祖辈历经世代总结的经验,经历了实践考验,疗效可靠。  也应看到,经方用药传承过程中遭遇困境、误导等原因,药味有限。疾病千变万化,后世不断发现的新药,有待溶入经方。冯老:简谈盗汗冯老, 盗汗 本帖最后由 林泉 于 2009-10-8 12:48 编辑 盗汗出,经方对于盗汗出的认识,和内经不是一个理论体系,因为咱们临床看好多感冒的患者,尤其是感冒一两天了的小孩,白天发热38°,照样玩,可能有点头疼、鼻子堵,活动的时候不汗出,睡觉就出汗,这样反复几天不好。临床上看,鼻塞流涕,无汗、脉浮紧、口干,有的还有身上疼痛,大人的也有这种现象,整个看是大青龙汤、越婢加术汤证。大人的也有这种现象,到晚上睡觉出汗,所以脉浮而紧是伤寒,这是很典型的脉浮而紧,脉浮而紧,而且有潮热,是说不光是脉浮而紧了,不光是伤寒了,入于里了。入于里是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合病经常见哪个方剂?大青龙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有汗出,这个没有汗出。201条发作有时指的是潮热,这是指的是脉浮而紧、潮热。“但浮者,必盗汗出”指的是这个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症状,为什么但浮呢,是津液伤了,津液伤了以后,和桂枝汤自汗出是一样的道理,是表虚。津液伤了以后,抗邪的正气、津液虚了,不是那么足了。故脉没有那么紧了。    因为它是但浮,不是浮紧,所以这个不吃药,也可能好。一睡觉为什么出汗了,因为人体的各个脏器都得到休息了,各个脏器需要的津液不多了,津液有充足力量抵抗外邪,正邪相争而出汗,是盗汗出。盗汗出了以后应该好啊,但是津液不充足,出了汗以后,又虚了,虚了以后外邪又进来了。所以好几天都是这样,盗汗出,脉但浮盗汗出,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和桂枝汤一样,就是营卫不合、津液虚,是一个道理。不能理解为阴虚盗汗,这样用滋阴的药肯定不行。胡老以前讲课,说表虚用黄芪固表不行,用生地、知母滋阴更不行,因为有表邪嘛。关键是解表,但为什么解不了表呢,就是因为有营卫不合。桂枝汤能解表,也能治盗汗,营卫不合的感冒反复几年的病程都有。自汗和盗汗是一起的,按照内经的理论滋阴治疗盗汗是不行。胡老说汗出恶风的厉害,表虚的时候可以用黄芪,这个脉但浮,津液有一定的虚,但是还没有虚到用黄芪的程度,里热比较的明显,是太阳阳明合病,不是单纯的营卫不合桂枝汤证。这个是里热比较明显,里热明显,津液也虚,这个情况下往往盗汗不容易解。我在临床上体会有些盗汗是因为表不解,太阳阳明合病、营卫不合在一起,所以两解表里,治疗盗汗就好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