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只想在治世中当个成功人士,却被乱世逼成了失败者

王世充:只想在治世中当个成功人士,却被乱世逼成了失败者

原创2020-02-19 17:54·Ad哥哥

王世充的前半生,治世中的宠臣

隋文帝时期,王世充官居汴州长史之职。为了下一步的晋升,他做足了准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兵法卜卦算命、推算天文历法无不涉猎。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充实自己。因为想要别人提拔你,首先得让人看到你的能力。等到身居高位时,更需要通过能力把位子坐稳。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隋文帝开皇中业,他因为战功被提升为兵部员外郎,从地方官一跃成为京官。他的宠臣养成记正式开始。

  • 谋私。王世充从来就没想做清官,他想拥有权势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谋私,这一点也是所有贪官的共性。但是他处在天子脚下,做什么事若是随心随意岂不是自毁前程。这时他以前多读书的好处就显示出来了,由于通晓各种法律条文,所以他最懂钻法律的空子。每当徇私舞弊被人检举时,他总是能将够利用诡辩搪塞过去。
  • 献媚。文过饰非总不是长远之策,想要在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是跟皇帝搞好关系。只要有皇上撑腰,还怕别人跟你作对吗?隋炀帝大业年间,他被杨广看重提升为江都丞,兼任江都宫监。王世充欣然领命,因为他知道杨广巡视江都次数频繁,这等于给他提供了献媚的机会。之后,王世充借着杨广巡视的机会,观察他的脸色心意,极尽奉承谄媚之事。每次上朝谈论政事,总是能顺着炀帝的意思说,因此深受宠信。
  • 手段。皇帝宠信一个人,以致纵容一个人,除了喜欢他溜须拍马之外,更重要的是看重他的能力。(当然昏君除外。)比如乾隆帝为何不杀巨贪和珅,一方面是想给后人留一笔财富,另一方面是因为和珅处理政务的确是一把好手。而王世充同样是一个可用之人,在隋文帝时期他因为战功得以升官,如今他再次用战功(多次击败杨玄感等叛军)向杨广证明了自己。

作为人臣,王世充是成功的。这正是他理想的状态:身居高位,可以用权势满足自己的私欲。又得皇帝宠信,不怕被人弹劾。为官如此,夫复何求?

对于杨广而言,也需要这样的臣子。在他的心里,王世充更多扮演的是能臣的角色,打败杨玄感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王世充之前,朝廷派曾遣将军吐万绪、鱼俱罗等多批将领前去征伐,但无一取胜,只有王世充多次打败了叛军。

隋遣将军吐万绪、鱼俱罗等讨之,不克。世充为其偏将,募江都万余人,频击破之。

彼时的杨广跟王世充可谓是相互成全:王世充需要杨广的宠信来维持自己的权势,杨广需要王世充的手段来维持动荡的社稷。

乱世中的选择:两面下注

可是天下慢慢裂变,各地义军云起,已不是最初的小打小闹。隋王朝到底还能不能保住,谁也没法说清。本来想靠着隋朝富贵一生的王世充,被愈演愈烈的义军所逼,他不得不重新规划未来。当时王世充有三种选择:

  1. 坚定维护隋朝。
  2. 脱离隋朝独立。
  3. 加入义军队伍。

第三条必然被淘汰,因为加入义军面对新的主子,不说能不能被信任和重用,活命都尚作两说。

可是自己独立,虽能一时称王称霸,但真能争得过各路军阀吗?一但失败,势必身败名裂。如果坚定维护隋朝,只要隋政府能侥幸度过这次大动荡,自己的仕途岂不是更加通畅。

都有风险,都有好处。权衡利弊之下,他终是不能决定,便选择了一个折中或者说更投机的打算:两面下注。

一方面他开始收买人心,暗地培养自己人,以备不时之需,将命运押在自己身上。

世充知隋政将乱,阴结豪俊,多收群心,有系狱抵罪,皆枉法出之,以树私恩。

另一方面,他继续维护隋朝,极力扮演忠臣形象,将命运押在杨广身上。

十一年,突厥围炀帝于雁门。世充尽发江都人将往赴难,在军中蓬首垢面,悲泣无度,晓夜不解甲,藉草而卧。炀帝闻之,以为忠,益信任之。

宇文化及突然篡位,杨广被杀

就在王世充于两者间取舍不定时,隋政府突然发生了一件天翻地覆的大事:

  •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政变,弑杀隋炀帝。
  • 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拥戴越王杨侗在东都洛阳继承了皇位。

当时王世充还驻扎在含嘉仓城,惊闻靠山杨广倒台后,还没反应过来,新君杨侗便授他吏部尚书之职,并加封为郑国公。

王世充之前会将坚定维护隋朝列入选项中,是因为杨广只要坐一天江山,必然有他一天富贵。如今隋朝还是隋朝,可是皇帝已经换人,这个三朝老臣还能吃得香吗?王世充首先就面临两个危机:

  1.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继位后他不再是心腹,朝中大事由拥立新君的元文都三人把控。他已经成了局外人。
  2. 为了讨伐宇文化及,元文都招降了李密。王世充讨伐义军时几次与李密交战,双方引为仇人。如今李密在前线建功,日后势必会采取报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受形势所逼,王世充不得不先发制人。维护隋朝这条路可以不放弃,但必须先除掉仕途上的羁绊和潜在的祸患。于是单独招来他手下将领商议,说道:“ 元文都那帮人,写写划划文官而已,我看事态的趋势,一定会被李密抓起来。再说我的部队多次跟李密作战,杀死他的父兄子弟,前前后后已经很多,一旦成为他的下属,我们这些人就没有生路了!”

王世充此举还有一番用义,就是借此看看平时引为亲信的将领,到底跟不跟自己是一条心。结果没让他失望,众将士群情激奋,愿听王世充指令行事。

充独谓其麾下诸将曰:“文都之辈,刀笔吏耳,吾观其势,必为李密所擒。且吾军人每与密战,杀其父兄子弟,前后已多,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出言以激怒其众。

当晚王世充率军包围皇宫,将元文都一党尽皆诛灭。新君杨侗敢怒而不敢言,自此朝政由王世充独揽。随即又使用阴招打散了李密,逼得他投李渊而去。

隋朝大限已至,王世充不得不放弃拥护隋朝这步棋

虽然换了皇帝,可王世充经过谋划后,仍然坐上相国之位,为人臣之巅。因此拥护隋朝这步棋还可以继续下。

可就在王世充成功清楚异己后,天下四分五裂的形势已行成了定局,隋朝朝不保夕成为了不争事实。本想在治世中做个权贵之臣,奈何时不我与。想要乱世中求生,只能靠自己了。

到这时王世充不得不放弃拥护隋朝的打算,但没有选择宇文化及的做法,而且异常谨慎,一步步逼退杨侗来继承大统。

第一步广发求贤令,塑造贤明的形象。

在官署门外贴了三分告示:第一份招聘文才出众者处理政务,第二份招聘武艺高强者担任文职,第三份招聘司马人员处理冤案、疑案。

第二步利用舆论为自己造势。

捕捉各种鸟雀,将提前编造好的符命(也就是合该王世充继承大统的谎言)绑在它们的脖子上,以此达到广泛流传的作用,让人们都知道他是天命所归。

第三步逼宫禅让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先派人劝说杨侗禅让。被拒绝后,一边派遣哥哥王世恽到含凉殿废除了杨侗,一边派人假冒杨侗发出禅让诏书。

公元619年4月,王世充通过一步步运作,成功登上皇帝宝座,国号为郑,完成了他从权臣到反王的转型。

王世充的后半生:失败的反王

从这开始,便是他人生的分水岭。前半生他是一个成功的宠臣。献媚的同时他有手段,谋私的同时他能办事。解君意,分君忧,这样的臣子君王如何不喜欢?

然而随着杨广的遇害,新君的继位,乱世的加剧,他想安稳在治世中做宠臣的打算只得落空。原本两面下注的他也不得不因时而变,成为了乱世中的反王。可是他的君王之路并不如为臣时顺畅。

仅当了3年皇帝的他,就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已不投降李唐,同年在流放的途中被杀。

为什么他能做好宠臣,却做不好君王呢?

因为当好一个宠臣只需搞定皇帝。揣摩圣意,阿谀媚上,再做点让君王认可的政绩出来,王世充有这个能力。

自己当皇帝,尤其是在豪强林立的世道中,需要面对更纷繁的局势,和更强大的敌人,王世充的文治武功还远远不够。不是所有人都是曹操,既做得了治世之能臣,又当得了乱世之枭雄。

这一点王世充也深知,所以当初才会两头下注,不敢轻易自立割据,私下里囤积力量的同时还寄希望于隋朝。直到形势巨变,逼得他不得不博一把,还是步步为营才敢造反称帝。可是甫一开国,严峻的局势便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 内忧。王世充称帝一个月后,他的礼部尚书,也是隋朝旧朝的裴仁基等就密谋处死王世充,重新拥立杨侗。武德三年,大批臣子开始向李唐投诚,人心一天天流散。
  • 外患。李世民率领虎狼之师,以风卷残云之势向各路割据势力发起了总攻。李唐江山既得民心支持,更兼良将智者无数,统帅李世民更是雄才大略。大军所到之处,无人可挡。

内忧外患的处境,远远不是他的能力所能应对。如此焉能不亡?

因为能力所限,王世充只能在治世中做一个位极人臣的成功者,当然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惜天下动乱,硬是将他从人臣逼为君王,也将他从成功者变为失败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