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真正的聪明人,从来不做这三件事
苦崎谈历史 2021-02-20 12:50
文/国文
不说大话、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俗语说:“功德转换为福报,罪过转换为苦报”。
一个人的功德越深,他的福报就越厚,而罪过大的人,最终是遭来报应。
所以,人要想要积功德,获得福报,那么必然不能做恶。
然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说话尖酸刻薄、口出恶言。
言语的暴力胜过一切枪支弹药,带来的伤害胜过一切跌打损伤。
老话也讲:“今日出恶言者,明日必得恶报”。
不说恶语,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曾国藩告诫子孙,说话要谨慎,并且总结出“三实”:
“不说大话、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说这三句话。
不说大话
谨言慎行是曾国藩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常常告诫子女,少说多做,务实做事,不说大话空话,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越是位高权重的人,盯着你的位置、等你犯错的人越多,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别人的把柄。
纵观历史,说大话、务虚名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历史上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
大臣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加之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
但骄傲的苻坚却听不进去,他说了大话:
“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长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
结果苻坚骄傲自大,百万大军败给了领兵八万的谢玄。
一个人如果喜欢说大话,说明他不是喜欢高估自己的实力,就是喜欢低估事情的难度。
这样的人做事情,往往会把事情想的太简单,稍微复杂的局面就会让他方寸大乱,一败涂地。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要攻打赵国,赵国和齐国唇齿相依,齐王问计田忌,要如何救助赵国。
田忌既不说大话,也不高谈阔论,反而对齐王说,魏国不弱,先集粮草,容臣细细思量,从长计议。
随后,田忌与孙膑谋划,利用魏国都城空虚,围魏救赵,并在桂陵设伏,重创魏国。
老爱说大话,务虚名的人,就会受老天的惩罚,到头来会沦为一个虚假的人。
反之,你不说大话,多务实,口德积多了,福报自然会来。【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不行驾空之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不越权,不驾空别人,这是一个必须具备的修养。
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喜欢揭人是非,他老是跟别人议论朝中大臣的缺点。
有一次,他还写信给人家,信中直指别人的缺点。
别人不对他发怒,全看在他是曾国藩弟弟的面上,对他忍气吞声。
曾国藩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批评弟弟道:
“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
他规劝弟弟,切不可做好为人师的事情,一则会招来别人厌烦,二则是越俎代庖之举。
批评是长辈对小辈,或者上级对下级进行的训诫,出于需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一般人冒昧的去批评一个人,即使你说的是对的,却冒犯了别人。
做人要懂规矩,不要做越权的事和说越权的话。
老话常说:“看透不说透”。
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不驾空别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不谈过高之理
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意思是,耳听不如眼见,见到不如了解,了解不如去实行。
最后的落脚点,重在实行。
生活中,总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把道理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却很少去做。
他们在言语上是巨人,在行动上却是矮子。
曾国藩年少时候,其实跟很平常人一样,有很多的毛病。
其中就有“谈过高之理”的毛病。
有一次曾国藩父亲过生日,郑小珊前来祝寿。
他是曾国藩的老乡,当时曾国藩刚入翰林院,得意忘形。
拉着小珊说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话,来标榜自己的伟大。
结果,言过其实,惹恼了郑小珊,于是郑小珊愤怒离去。
事后曾国藩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懊悔不迭,此后他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
后来有了子嗣,曾国藩便在信中告诫自己的儿子:
“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他希望儿子引以为戒,不要“谈过高之理”,没有把握的话不要说,容易得罪人。
言行合一,不图虚荣,这是一个人应该修炼到的品德。
嘴里有日月、有天地、有乾坤。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言行。
口能积德,但也能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