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老人说的“捂被出汗”有没有道理?别急,了解发烧的三个阶段,你就知道怎么做了

文/诺妈

养孩子,最担心的莫过于他生病,特别是发烧,最怕听到这个消息,却又偏偏担心什么来什么!焦虑、担心、摸索、尝试,每一个新手父母一定经历了和我一样的心路历程。

“孩子发烧”怎么办?捂一捂被子出身汗就能好了?小腿绑两条湿毛巾也能退烧?退烧药到底吃不吃得……诸多的问题,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素质,还有父母的处事心态,甚至是婆媳两代人的育儿观念。

捂一捂,出身汗就好了?

孩子出生头几年,由于要上班,平日的生活起居基本由奶奶照料,由此,在孩子的问题上,奶奶成为第一决策者和发言人。

“孩子发烧,多喝热水,多穿两件衣服,多盖一条被子,出一身汗,第二天就好了!”

这是婆婆深信不疑的理念,并且也是她一贯执行的方式。这种说法,我将信将疑:“信”是因为我自己从小也是这么被我的奶奶和妈妈灌输;“不信”则是因为当我成为孩子的母亲,在“经验”与“专业”之间,我更愿意信赖后者。

婆婆相信老底子经验,是因为孩子在她的看护下见过效。有一次儿子打喷嚏、流鼻涕,体温略有升高。见孩子精神头还好,婆婆没告诉我们送医院,当晚用被子捂了捂,孩子出了一身汗,第二天又生龙活虎了。为此,她颇为得意,并对此方法深信不疑:“你看,去趟医院,孩子遭罪大人也遭罪,不如用老底子的方法解决得快!”

我们向她解释,孩子体温升高,要散热,捂得密不透风,反而出问题。婆婆也不做答,待下一次,依旧着自己的那一套:给孩子穿上睡袋,盖上比平日多一条的被子,甚至再往上压一两件衣服,这成为必备的去病架势。

这是婆婆一开始的观念,直到后来有一次方法失效,医生的话,让她感到后怕。

那一次,婆婆照样捂被子,但是一晚上捂下来,孩子热度未退,甚至浑身滚烫。第二天一早,孩子精神状态很差,哭着闹着喊着身体不舒服。婆婆一早抱去看了民间的“半仙”,大神指点赶快送大医院,她才觉惊慌失措,大事不好。等到我们赶到医院的时候,孩子已经服下退烧药,情绪渐趋稳定。

“医生说了,孩子发烧衣服不能多穿,我出门前还给多穿了一件,现在都被医生脱了下来!你们以后也记着点,医生说了,捂着热度不下来,脑子都有可能热坏!”婆婆煞有其事地向我们传授医生的口讯,我心里苦笑:这不是我们一直跟你说的吗?只是你从未听进去而已。也好,今天医生的话能成为警戒,也是欣慰。

要什么物理降温?直接吃退烧药不就得了!

人,经历过事情之后,变得谨慎是正常,却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比如我的婆婆。

自从上次孩子高烧未退,婆婆的“捂被子法”失效并被医生开导一番后,她变得特别敏感,特别小心,特别相信医药的作用。

我不反对用药,却不想让孩子过度用药。特别是退烧药,如果孩子精神尚可,能用物理降温的情况下,我宁愿自己一个晚上多起夜几次,给孩子做物理降温,尽量减少用药次数。

为此,我还在网上查过不少资料,“德国妈妈湿毛巾绑小腿物理降温法”是被很多妈妈都推荐的方法之一,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孩子绑过一次,把两条湿毛巾绑在孩子的小腿上,再在孩子额头贴一块湿毛巾冷敷。孩子上半夜的体温还有些烫,下半夜就渐渐平稳,第二天生龙活虎,没有反复。

我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婆婆,作为孩子发烧,在精神尚可,体温未过高的情况下,替代药物的方法之一。但这一次婆婆在“经验”和“专业”之间,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并因为对孩子的过分担心和心疼,让她对药物无比热衷。药物剂量的使用和频率,差点令人崩溃。

孩子发烧,服下退烧药后,会有一段舒适期。有经验的妈妈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好转,等药效一过,体温上来,孩子又会萎靡难受。这种状态反复间,孩子体内与病毒对抗,直至清除,身体才会恢复。孩子抵抗能力好的,可能服过一两次就差不多缓过神来,孩子抵抗能力不好的,反复的次数无疑增加,甚至压不下体温还得上医院打吊针。

老人特别疼爱孩子,看不得孩子难受。她遵医嘱,掐着时间给孩子喂下退烧药,哪怕那个阶段孩子的体温与状态尚好,虽说没有完全退烧,但也不至于到用药的地步。可是为了孩子不难受,她义无反顾地继续给孩子服下退烧药。如此反复几天,孩子的发烧仍不见好转。周五晚上去接孩子,又复发烧。接回家当晚,我没有再让孩子服用退烧药,而是采用了小腿绑湿毛巾法,第二日烧退,没有再反复。这一次尝试,再次让我坚定了这个办法的疗效。

“捂被退烧法”PK“德国妈妈湿毛巾绑小腿法”

“捂被子退烧法”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一定也有它存在的道理,而“湿毛巾绑小腿法”屡次试用,颇有效果,又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

为此,我翻看、查阅了很多资料,在退烧药与物理降温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得出一番自己的心得。

1、孩子发烧是常见的现象,医院里每天的门诊有一小半都是因为孩子发烧来看诊的。新手父母首先不要慌张,正视孩子发烧这个情况。

2、父母们一定要知道,典型的发烧会分为三个阶段,这样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

第一阶段——额头发烫,四肢冷

孩子发烧,不同于成人,如果孩子精神尚可,体温没有特别飙高,那么新手父母可以安下心,先不着急送医院,自己做一些准备和处理。

此时孩子通常会喊冷,表现出手脚冰凉、额头发烫的情况。这个阶段其实就是老人说的“捂被子、喝热水热汤阶段”。可以适当给孩子加件衣服,喝点温开水。

我一般是先给孩子额头敷一块退烧贴,再给他喂上两大杯白开水。喝水的作用一是补充丢失的水分,防止虚脱;二则有利于通过代谢帮助孩子散热。不多久,孩子就开始跑厕所解尿,再喝水,再尿。

专业术语的说法是EP刺激孩子体温调节中枢,好比就是“体内中央空调温度调高”,标准提高了,外环境还没及时调节过来,身体就会认为自己处在体温过低的状态,四肢发冷,打寒颤,脸上发白。“捂被子”的目的就是使身体体温相应上来,以便到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高温持续期

当体温达到升高后的新标准,不再升高时,身体就觉得干热了。最直观的就是摸摸孩子的手脚,不冷发烫,那就应该做降温处理了,及时去掉捂着的被子很关键。我们之所以担心老人用的“捂被子法”,问题就出在该撤被子的时候,她们依然把孩子紧紧裹着。

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差,又无法准确表达身体不适感,捂汗退烧会让孩子的体温升高到危险程度,导致脑损伤或者死亡。婴幼儿不宜用这个方法,也是这个道理。孩子精神萎靡,应该及时送去就医。

第三阶段——体温渐恢复正常

体温升高作战使命完成,把导致体内发热的入侵者被清除,或用药物把体温基础标准调节回正常水平。此时身体会迅速向下调节温度,于是出汗身体轻松。

3、“物理降温法”与“药物退烧法”的区别

我不是专业人士,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验。我发现在孩子发烧这个情况中,若用物理降温处理成功,一般也就根除了,不太会反复;但若是用退烧药的时候,大多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体温会反复几次。

我觉得物理降温法,它是让孩子体内的病毒散发出来,并伴随降温;而药物降温则是抑制病毒,把温度降下去,所以才反复发烧。当然这个疗法,应该适用自我调节机能比较好的孩子。孩子发烧的时候,观察他精神是不是好,很重要。如果精神萎靡,或者一直高温不退,那还是需要送医救治。毕竟,发烧不是病,而是某一种疾病的表现。

至于物理降温法嘛,考验的是妈妈的决心,甚至是两代人的育儿观,有时候相信自己,胜过吃药打针,或者下一次,你也能试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