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崇庆寺宋代彩塑罗汉,冠绝天下

崇慶寺在山西長子縣城東南22.5公里紫雲山腳下。寺後山峰環聳如屏,寺前松柏簇擁。山巔立有明代中州范志完所書“紫雲山“石碑。寺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寺分前後兩院,後院中有天王殿,四天王橫眉怒目,威武壯觀。左右卧佛殿與三大士殿,西北隅為地藏殿,千佛殿居後院正北,梁架斗拱均屬宋制。殿內有佛、菩薩像三尊,西壁懸塑人物局部殘壞。西配殿內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塑大力士及十八羅漢像,西垛殿內明初塑地藏菩薩與十王像,塑造技藝甚佳。

千佛殿是寺內主殿,為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興建,原構依舊,殿內塑像亦是同時塑造。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六架椽屋,單檐九脊殿式屋頂(歇山頂),平面呈正方形。明間設板門,次間安破子欞窗,四周檐柱向內傾斜,形成側腳,角柱增高,造成升起,使屋頂荷重向當心聚集,以增強建築的穩固力。檐下柱頭間闌額、普拍枋俱全,柱上僅施柱頭斗栱,無補間鋪作,簡潔疏朗,古樸大方。斗栱栱頭卷瓣顯著,斗幽較深,製作手法尚襲唐代遺風。千佛殿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四椽栿對後乳栿用三柱,梁架絕大多數構件為宋代原構,結架合理,製作規範。千佛殿梁架,既無虛設構件,亦無重複配置,技巧嫻熟,手法洗鍊,負重均衡適度,結構合理有力,是我國宋代小型殿宇中具有代表性的遺作。殿頂琉璃色彩艷麗,造型生動,窗欞式樣蒼古,仍為宋人舊作。殿內佛壇束腰須彌式,束腰剔地突起雕花草紋,間柱上雕獸面,乃宋制無疑。壇上一佛二菩薩及背面側座觀音像,雖經後人重裝,面相、衣飾、手法以及華麗無比的泥塑背光為明代雕塑,但彩塑的布列位置,軀體造型,頭上髮髻等,仍保留了宋代風格。

三大士殿,俗稱西配殿,也叫羅漢殿,西闊三間,懸山式頂,雖經後人修葺,外觀已為清式風格,而殿內梁、枋、柱、額幾乎全是宋代原物。殿內佛台較低,上塑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菩薩像兩側為十八羅漢,大小比例與真人略同,肌肉豐潤,骨骼健壯,衣褶婉轉流暢,神態生動自然,與俊秀而清逸的菩薩聚集一堂,剛柔相濟,風格迥異。佛壇前沿磚雕束腰處,留有兩方刻字,銘記着造像年代及布施者姓名,證實了塑像製作的確切年代,歷經九百多年,保存完好,這在我國佛教文化發展史和雕塑史上,確為難得的珍品。

崇慶寺的十八羅漢為加入了布袋和尚和達摩多羅的體系。塑造者受當時畫風的影響,創造了更接近寫實風格的羅漢特點,塑造上予以更大的自由,使其形象在誇張中更顯逼真。所塑之像刻畫入微,十分傳神,有呼之欲出之感。這些羅漢有的文靜含蓄、閉口沉思;有的講經論道,能言善辯;有的性情豁達,直率坦蕩;有的純真虔誠,謙虛恭讓;有的清高自信,高古無人;有的飽經風霜,愁紋深陷.....羅漢的坐姿傾側自如,神態多變,不拘一格。幾乎每尊羅漢的特點都通過形態、手勢、面部表情及袈裟衣紋塑造得惟妙惟肖,酣暢淋滴。其形態、相貌尚存唐塑豐滿遺韻,與元、明、清羅漢相比更為古樸勁健,顯現出心靈的自在如意和智者的無敵神韻。

地藏殿,位於千佛殿南側,三開間,懸山頂。殿宇較小,結構簡單,檐頭斗栱四鋪作。殿頂琉璃及門窗裝修,皆為明代遺物。殿內塑地藏菩薩及侍者,左右塑十殿閻王,兩山牆塑六曹判官,上部懸塑佛、菩薩、天王、弟子、明王等,都是明代作品,塑工高超,保存完好。殿頂脊剎背面龕內題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五月十五日本寺僧人明鍾燒琉璃一堂。'殿內脊板下墨書題字:'大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丙辰月癸卯日崇慶寺建立十王殿僧……'兩處題記,為研究該殿建築與彩塑確切的年代記錄。

縱觀崇慶寺宋代彩塑,風格鮮明,造型精妙,可與太原晉祠侍女群雕藝術媲美。各類塑像在寫實的基礎上而注重精神內涵的塑造,既有深入的個性刻劃,又富有別具特色的裝飾效果,其形象與藝術構思具有精深的民族特色,包含了東方人性格的內涵和世俗情調,在我國雕塑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崇慶寺南面不遠處還有一明代廟堂,曰'靈貺王廟',為祀奉羿的殿堂,也稱前寺。廟內建築完整,碑刻多通,廟前山坡上有白皮松40餘株,樹冠不大,造型奇特,樹齡500餘年。靈貺王廟與崇慶寺,一前一後,一宋一明,一佛一道,反映出當時紫雲山的宗教繁榮景況和鄉民信仰文化意識。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