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香小传(1)
苦水中泡大的逃荒女
20世纪初,腐败的清王朝已经行将就木、日薄西山了。那时,内忧外患困扰着清王朝,也困扰着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而作为社会最下层的普通老百姓,其生活的困苦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能力。在靠天吃饭的时代,旱、涝灾害无异于一把杀人的刀,它往往蔓延多个省份,持续好几年时间,这简直就是毁灭性的。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山东常常就是最为严重的重灾区。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本不该此时出生的女孩子、一个瘦弱的生命却顽强地诞生在山东一户陷入贫困的普通人家。这一年,正是1908年。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弄清这个女孩子的父母是谁,他们有没有给她取过什么名字,她的具体生辰是哪一天,她的故乡到底在哪里了。好不容易熬到1911年,她刚刚三岁的时候,山东的灾荒加剧,家中已经没有存粮,到了无法度日的地步。实在没有办法,为了活命,他们一家只好背井离乡,走上了逃荒之路。
她随父母一路向西漂泊而来,谁也无法知道他们一家经历了怎样的酸楚和无奈。也许他们曾经沿门乞讨而不得,也许曾经投亲靠友而无着,也许曾经想闯西口而无力。那年秋深时节,他们终于来到陕西泾阳县,寄宿在一个破庙里。还没有顾上落地生根,她的父亲却突然一病不起,不久就含恨在庙台上一命呜呼,客死异乡。草草掩埋了男人的遗骸,她的母亲走投无路,只好将她卖给一位姓张的搬运工做养女,从此她的生母就再也没有了音讯。
做搬运工的养父将她视如亲生。也许是为了纪念收养她的秋收季节,父亲给她取名为张秋香。从此,她有了自己的新家,有了自己的名字。但这个新家依旧是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穷苦人家,衣不蔽体,食难果腹是生活的常态,属于标准的无产阶级。从张秋香有记忆时候起,家里就过着“称斤斤面、买个个馍”的苦日子。
人常说屋漏偏逢连阴雨,造化弄人,人生之大不幸偏偏降临在这个最脆弱的家庭。还没有从痛失亲生父母的悲痛中解脱的张秋香,再次遭遇命运的打击。她的养母又突患恶疾,不久就不幸病逝了,留下正处童稚期需要照料的秋香和年届半百的养父。没有了养母的日子,生活的艰难是超乎想象的。养父一边打工,一边照料年幼的秋香。由于日子过得太难,加上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她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做了半辈子目不识丁的文盲。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转眼,秋香已经十岁了。几年的辛苦磨练,使得张秋香变得非常要强懂事,她已经会帮助养父料理家务了。养父做工回来,家里总有热乎乎的饭菜等着他。她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内当家”,做饭、缝补,样样都学会了。凭着心灵手巧,14岁的张秋香就开始四处找活、打零工以贴补家用了。靠着坚强不屈,张秋香与养父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1927年,张秋香已经19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经人介绍,养父看中了来自渭南县的店员姬玉亭,遂以二斗小麦为彩礼,将她嫁给了老成忠厚的姬玉亭为妻。姬玉亭家在渭南县双王乡八里店村,张秋香随丈夫回老家见过公婆,公婆对这个儿媳妇非常满意。怎奈家里弟兄们多,房子不够住,土地又少,无法安身,他们只好再次出外谋生。姬玉亭常年靠做厨子养家糊口,张秋香则靠自己的聪明勤劳,以纺线、卖鞋、当佃户、打短工、摆纸烟摊贴补家用。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可以用来的谋生手段她都用过了,却仍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在大饥荒的时期,她的大儿子饿死了,8岁的大女儿也被迫卖给别人以求活命。她带着余下的一儿一女流离颠沛,挣扎求生。夫妻俩辛苦几十年,一直没有摆脱贫困的窘境,挣扎在贫困线上。
天无绝人之路,1949年5月,已过不惑之年的张秋香,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渭南解放了。解放后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她家里分得了土地,她终于不用再四处漂泊、浪迹天涯了。张秋香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了属于自己的几间土坯房,算是安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