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健脾祛湿,外行用薏米,内行独爱它!还能安神助眠,不试太亏
俗话说,六月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雨一直下,动不动还热气、湿气一起袭来。
中医认为,热邪和湿邪往往互相勾结。因此,在炎炎夏日,除了消暑,祛湿也不能落下!
说到祛湿,很多人会想到薏米、赤小豆、冬瓜、藿香、五指毛桃等等。
然而,在医生眼中,茯苓才是他们祛湿时的心头好!
医生最爱用的祛湿药,竟是茯苓
为什么茯苓能在一众祛湿药中,独得医生的偏爱呢?
这是因为,其它祛湿药,比如薏米、赤小豆、冬瓜等,多偏性寒凉,脾胃虚弱者不可多食。
而茯苓药性平和、味甘而淡,甘能补,淡能渗,能补能渗,既可祛邪,又可扶正。
也就是说,茯苓利水而不伤正气(即不良反应不大),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
再加上,茯苓足够百搭,医生用它也没有配伍禁忌。无论是寒、热、虚、实诸证,茯苓配合其他中药服用,均可发挥其独特功效。
同时,病人吃它也不伤正气,没有后顾之忧。
因此,茯苓便成为自古医家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十药九茯苓”之说,也不无道理。
《神农本草经》也将茯苓列为上品,谓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品是指该药无毒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用于保健与养生。
总之,中医认为,茯苓性平,味甘、淡,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之效。
它可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则表明,茯苓具有抑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降低血糖等作用。
根据产地的不同,茯苓又称为云苓、安苓、闽苓、川苓等。其中,以云南的野生产品“云苓”质量最优,为道地茯苓。
如果你脸色蜡黄、身体浮肿、舌苔白、小便不利、大便不爽,多半就是湿气缠身了,此时可以吃点茯苓。
下面,小编准备了3个简单又美味的茯苓养生膳食,大家不妨试试~
3个茯苓膳食方,美味又养生
四君鲫鱼汤
原料:鲫鱼1条,党参、茯苓、白术各10克,甘草3克,黄酒、姜葱少许。
做法: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加水1000毫升,煮半小时取汁备用;鲫鱼加黄酒、葱姜油煸,加入药汁再煮半小时。
养生功效:本方源自《和剂局方》,其中“参苓术草”四君子汤不仅是经典名方,也是现代中医师最常用的健脾补气汤药。
茯苓银耳鹌鹑蛋
原料:茯苓15克,银耳50克,鹌鹑蛋15~20个,味精、料酒、精盐、芝麻油适量。
做法:将茯苓磨成细粉后加水50~60毫升,在沙锅内熬煮20分钟,做成茯苓汁;另外一锅放入清水、味精、料酒、精盐和煮好的茯苓汁,再放入已发透的银耳及蒸熟去壳的鹌鹑蛋,滚开后勾芡,并淋上少许芝麻油即可。
养生功效:本方可健脾渗湿,尤其适合中老年体虚者食用。
参苓粥
原料:人参5克,茯苓20克,生姜5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人参、生姜切成薄片,茯苓捣碎,浸泡1小时,水煎,去渣取汁,同粳米煮粥。
养生功效:此粥有健脾益气、养胃补虚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白者,常服可达到脾健胃和、颜面润泽的效果。
最后提醒大家:茯苓虽好,但也不是人人皆可食用。
它有有利水之功,因此尿频、遗尿者,或者阴虚火旺、口干咽燥者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