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上帝的选民”,其实是一种耻辱
上卷 第九回 第一节
原文:
话说秦业父子专候贾家的人来送上学择日之信.原来宝玉急于要和秦钟相遇,却顾不得别的,遂择了后日一定上学。”后日一早请秦相公到我这里,会齐了,一同前去。”打发了人送了信
端木持易见解:
上学这件事儿,想必是大家都有很深体会的。
今天的这几段文字,读起来,眼睛鼻子都发酸。往事不堪回首,更经不起反省。
就拿第一句开首“话说秦业父子专候贾家的人来送上学择日之信”,就将读书人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的形状描述的如此体贴。令人不得不心酸。
我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无不是择优录取,每一次都是班级上三两个人,多一点四五个人才得有升学的机会。小学26个同学,初中近50个,高中大约也是60个左右,每一次,都是考上的继续上,有钱有势的可以买,但能继续上学的,加起来也就那么几个,剩下的全部结束了自己的学涯。说是独木桥,一点儿也不为过。这些没有继续上学的同学,就真的差吗?一点儿也不差,他们很多人的脑子要比考分高的人要好的多。没考上,这是择优录取这个机制的问题。只要采取这个制度,录取的限额就是一定的,那么,必然要求从试题的设计上产生分差。
所以很多人将考分低于分数线,没有考上学全部归结为个人因素,其实是绝对不科学的。因为择优录取的升学制度,不过是为教育的不发达,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教育制度的愚昧遮羞。试问,那么多国家,比如我知道的德国,从威廉二世的时候,都已经开始普及到大学教育,全民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国家保障每个人免费获得教育,人家怎么做到的?
总是找各种理由说教育资源不充分,教育资金不充足等等各种理由,都TMD扯淡。教育就三样东西够了,教师,教室,教材。试问,缺人吗?缺房子吗?缺书本吗?一样也不缺。总是对老百姓说:再穷不能穷教育。问题是,老百姓拿了钱,交了学费(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自己出钱的。义务教育阶段,也是要交学费的。)怎么还是不充足?
想起曾经有一个真正的GCD员要被杀头了,审判他的人问他,为什么要加入GCD?他就说了,“因为我发现只有GCD是唯一真正替老百姓办事儿的,所以我要加入GCD”。他后来因为不投降,英勇就义了。他要是知道今天会是这个样子,早他妈没人真正“替老百姓办事儿”了,估计非得从下面蹦到上面来不可。
正因为这个TMD“择优录取”,每次考试完了,都会有一种考试焦虑综合症,像范进一样的症状。这种残余的科举制度,其实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家长。比传染病还厉害,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里。考完试,人一下子就瘫了,因为一下子没有了鸡血。等通知书的日子,是最他妈难熬的。拿了通知书,高兴两秒钟,第三秒就得为筹集学费而焦虑,那日子可真不好受。
还记得,中考完,高兴了一阵子,却为学费愁了好久,为啥?因为即便考上县重点,也得交2400元“培养费”,这个名目我一辈子忘不了,数额我也一辈子忘不了;因为后来缺钱,把家里的牛给卖了,才算筹够,那牛可是我最好的伙伴啊。高考完,我连睡了两个多星期,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只是等通知。等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有点遗憾,估分填自愿,真他妈的天才发明,浪费了我近三十分,还好我是最后一届悲剧;下一届就看分填自愿了。然后是操心学费,一年4600元,加上生活费,也得七八千块,也是靠亲戚帮忙一起筹集的。
你们说,上学这事儿,到底是该高兴还是该悲伤呢?反正这种心情,和秦业真是差不离——高兴、急切、羞愧、悲愤、无奈——五味杂陈。“被选择”者的地位,已经是一种耻辱。这是我长大后才认识到的真理。 可惜很多人,却以“被选中”而骄傲,而自豪,而装逼。对于这种“幸运”,我是嗤之以鼻的,因为我希望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不再寄希望于这种“上帝的选民”,“皇上的临幸”,而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去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能够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全民免费上学,上学可以全面公费并提供食宿,真正做到,让所有学子学而无忧。
但我相信,终有一天,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