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张景岳的看病信息诊疗表,郑迁...
100.1、张景岳的看病信息诊疗表,郑迁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中医名家的风采,一个接一个,令得大家欲罢不能,每个名医都是一本厚重的中医书。
郑迁老师说,你们知不知道古代的很多名医都有将相之才,他们有些甚至以状元之才来学医的,比如徐灵胎、叶天士、张景岳等,这些人物才华相当高。
他们会把毕生的心血用到医道上,并不是要搏个功名利禄,而是多年的经历让他们看到疾病太苦了,如果没有出色的中医,没有经典的传世,病苦中的人何以能找到出路。
所以很多名家大医,他要么自己身患病苦,要么自己周围人因为病苦而不能自拔,他才发心学医,为解救自身乃至整个人类的疾苦而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才使得他们学医时能够坚持一辈子,而不是仅图个身家温饱,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富贵名利,吃饱饭,那完全可以不用学医,大把工作可以做,因为医道之路太艰难了,没有大发心大意志,你不可能攀登一座座的医道高峰,攻克一个个的疾病顽石。
你们知不知道张景岳最大的贡献在哪里?
大家摇摇头。
郑老师说,当你们学中医诊断学时就知道了,张景岳这一代大医,他最擅长于诊断,诊断疾病的功夫相当了得,生病就是一个黑箱,你不可能剖开人体来看是什么病,你要通过各种外在的表象,去断出里面的实质,就像侦探破案一样,要利用蛛丝马迹,极少的信息,有限的资料,利用最精微的思维逻辑,推论方法,然后找出病根真凶。
而这些最精深的逻辑推论方法,以及采集资料信息的方式,张景岳就总结成《十问歌》,也就是说通过望闻问切地问,可以问出很多东西。
《十问歌》是: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后见于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后又据卫生部中医司《中医病案书写格式与要求》通知精神,改编为: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
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
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
这就是医家破开病案的工具,是诊断出元凶的金刚钻。
所以有些医生他纯靠问诊就可以问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稍微辅助一些切脉,用药就无大过。
你们以后上中医诊断学时,可要好好修习诊疗之术,如果诊疗不准,后面用药都会跟着错。就像你没瞄准靶心来打,打不到敌人,打到自己人,不能把疾病攻出体外,反而攻伤了脏腑。
这样旧病未去,新病复起,岂不成了误人健康的庸医。
大家听了后,冷汗都掉下来,这医生太难当了,就像以前审案的官员一样,如果审错了,就会造成冤案,医生用错药了,这些冤屈就要病人的五脏六腑代受。
所以叶天士在临死之前,跟他的子孙说,中医这门学问,你们要谨慎,必须天资聪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上阅人无数,这样才有些资格当好一名中医。
否则的话,你们千万别随便拿起中医这门学问来。
子孙们都问,为什么呢?
叶天士说,庸医杀人不用刀。你如果于医道不精通,却草率用药,就会以药物为刀刃,残害病人身心健康。这样罪过就大了。
所以叶天士的子孙们都不敢轻易行医。
我们也是这样,大家如果不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跟师习练,反复临床,那么就不要轻易用你手中的笔处方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