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颈源性眩晕疗效满意
颈源性眩晕是常见病,本病以眩晕头痛、眼前发黑、猝倒或一过性视野缺损为多见,属中医的“肝风”“眩晕”病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伏案工作人员、颈部外伤或劳损者。近年来,因电脑使用普及,不少青年人沉醉在电脑前久坐久视,以致颈部劳损,导致本病出现年轻化。中医治颈源性眩晕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 临床资料 —
共治疗23例颈源性眩晕患者,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31~79岁;病程1周~10年,其中颈部外伤史1例。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X线正位片多见椎体的钩椎关节侧方有骨刺形成,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窄。脑血流图检查,一般均有缺血性改变。主波峰角变圆,重搏波峰低或消失,主波上升时间延长。波幅降低等,转颈试验多为阳性或可疑阳性。
— 治疗方法 —
处方:黄芪15克,白术、党参各12克,当归10克,炙甘草5克,陈皮、升麻、柴胡各3克。
加减:痰瘀阻滞者,加法半夏、天麻、田七、路路通各10克;肝肾不足者,加骨碎补、杜仲、淫羊藿各10克;风邪痹阻者,加羌活、葛根、桂枝、防风各10克。
用法:水煎两次,混合药液分3次服,每日1剂,6天为1个疗程,可连服3~5个疗程。
— 治疗结果 —
服药3剂后,头晕明显减轻,能下床独自慢行至洗手间大小便3例;服药6剂(1个疗程)后,转颈和俯仰未见明显眩晕恶心16例;服药12剂后能独自慢步外出,颈部转动未见眩晕者4例。
— 体会 —
本病可有多种临床表现,但以眩晕、恶心呕吐或猝倒为主要见症,患者往往因为转动或侧弯头颈至某一位置时而诱发或加重眩晕,其他症状有头痛、视雾、暂时性视野缺损、面麻、舌麻或肢体麻木、颈枕部痛等都可能伴有或先后出现。患者可有颈部肌肉发僵,活动受限,颈枕部及颈韧带部位压痛。仰头或转头试验阳性。颈源性眩晕近年虽有年轻化趋向,但从发病情况看,仍以中老年为多。“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中年以后,阴气不足,体内脏器功能下降,脾统四脏,为一身气机之枢纽,中焦元气虚弱,常可引起气机升降失衡,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血无以化生,脏腑经络失于禀受而致“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轻清能升发清阳,气锐其补更速,通达内外上达,是为主药,伍以党参、炙甘草更增补益气血的功效。使用少量升麻、柴胡,可升举下陷之阳气,使水谷精微得以灌注内外上下,营养全身,不致聚湿为浊,阻碍气机的升清降浊。本方对血管平滑肌兴奋和抑制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对颈部椎动脉供血障碍者同样起到调节和治疗作用。
文字 : 《医药星期三》
图片:网络
编辑:彭海波 周思初 曹琤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