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稿费单
作者:海青
在钱亚君精心收藏的物件中,有一叠厚厚的单据票根格外引人注目,因年代久远,单据颜色早已泛黄。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父亲钱树庠担任上钢三厂厂报记者时所收到的《新民晚报》寄来的稿费单。与之对应的另有一本厚厚笔记,详细记录着每篇稿件发表的日期和各类刊物名。从记录上来看,最早一篇写于1954年,最后一篇写于2002年,第一篇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是1959年,写作时间跨度长达48年,公开发表各种文稿900多篇,约计上百万字。
在钱亚君的记忆中,父亲工作勤奋,热爱读书,一生笔耕不辍,当年居住环境浅窄,家中有一台老式“上海”牌缝纫机,机身收进去就是父亲的书桌,就在这块小小的缝纫机盖板上,一篇篇稿件源源不断地写出,投向祖国各地的报刊杂志。出身宁波鄞县望族之家的父亲自小受家庭熏陶,接受了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教育。工作后,伴随着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担任厂报记者兼通讯员的父亲先后采写了很多稿件,从稿件名字就可以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鲜明时代气象,比如《在节日里为钢而战的人们》《三个吊车司机》《加强冬防工作》《冒雨拾铁保生产》等。
钱亚君至今珍藏着父亲亲手制作的一箱活字字模,木箱里密密麻麻每只大小约6-7厘米见方的小石块被整整齐齐地码在一格格字盘内,每个小石块上刻着一个反写汉字,共2700多个字模。“这就是'活字’。”钱亚君说,“这箱字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一个字一个字写好后刻出来的。”父亲写作之余喜摘抄读书笔记,这些笔记也被保存至今。退休后,父亲将主要精力投入儿童文化教育,出版了《娱乐大世界·成语诗词集》,书的扉页上写着对小孙女钱玮婧的祝福寄语。这位清秀文静的女孩自小追随沈尹默弟子费声骞、戴自中两位老师学习书法,如今已取得不俗成绩,没有辜负祖父对她的厚望和栽培。
在钱亚君看来,陪伴父亲走过一生的,是对职业的一腔热爱和深情坚守。每每翻阅父亲留下的遗物,一叠叠稿费单、一本本笔记、一行行文字的背后积淀着的,是沉甸甸的岁月,折射和见证了大时代的繁荣与变迁。
作者(海青——《书画研究》杂志编辑,美术评论)
朗读者
往期回顾:
编辑:渺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