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菜根谭》(7)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者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

今日之事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中国古人的说理逻辑,一般都是“对立式”的。

在《论语》中就有体现,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再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

把“君子”和“小人”、义和利等范畴,绝对对立起来。

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这种极端化的思维,

如孟子讲“不成功,便成仁”,

曾国藩讲“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所以,今天的国学,反而成为贩卖焦虑的根源:

在人生成功和失败的两端,没有中间状态。

人生哪里有什么所谓的“成功”和“失败”,

能觅得自己幸福的方式,就是“成功”。

洪应明老先生也是如此,极端化思维的形式很明显:

昨天的错误,一定要铲除,不然无法进步;

今天的执念,一定要反思,不然无法发展。

其实,何为“是”、何为“非”,

标准不同,自然无法得出理性的结论。

所谓圣人之言,逻辑上往往犯“诉诸权威”的错误。

建议大家读国学的时候,要发掘理性的力量,

找到它逻辑上无法圆融的地方。

我们坚信“逻辑改变生活,理性铸造梦想”的初心;

我们秉持“公益知识传播,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