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下半句是啥?知道后你不会再用来骂女人

性别问题近些年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虽说现如今人们提倡男女平等,事实上很多时候男性和女性都得不到同等的对待。

当然笔者相信,总有一天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到男女平等,毕竟现在女性的地位要比过去高很多。

当然这并非是支持那些,在网络上“重拳出击”的人,任何简单的问题都要牵扯到性别对立上面,使得网络上关于男女问题的新闻,都是一片乌烟瘴气。

古时候女性就是丈夫的附属品,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私有财产,毫无地位可言。但好在古人尤其注重孝道,孩子们对于母亲也还算尊敬,这一点值得欣慰。

在很多男性眼中,女性都是无理取闹的存在,不知道大家是否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女人嘛,都是头发长见识短”,“不要和女人一般见识”,“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

尤其是最后一句,由于它出自于孔子之口,所以被很多人用来“掉书袋”。殊不知用这句话来形容女性,其实是很没有文化的表现。

因为绝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含义,并非是孔子的原意,知道下半句后,相信你再也不会再用来骂女人了。

一、孔子不孝敬母亲?

《清明上河图密码》中有这样一段话,其大意就是说孔子不尊重女性,甚至不尊敬自己的母亲。

原意大概就是,某个女性很讨厌孔子的这句“唯女子和小人难养”,她要亲自去孔子墓前问问孔子的灵魂:孔子本是野合所生,根本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还美名其曰说什么“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而母亲辛辛苦苦将孔子拉扯成人,却要被说成唯女子难养,孟子尚且留下孟母三迁的故事,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为何孔子却可以潇洒的周游列国,将母亲独自留在家乡,不是说“父母在不远游”吗?况且孔子也尚未养过妻儿,何来“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的说法呢?

其实这就是完全的乱说,孔子是极为注重礼仪和孝道的人,况且并且孔子也并非是野合所生。

事实是在孔子刚出生之后不久,他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这才由母亲将其抚养成人。

并且孔子很尊重自己的母亲,尽孝服丧都用心对待。甚至还将母亲送到父亲的墓地进行合葬,以成全这对多年前天人相隔的苦命鸳鸯。

二、这句话到底是何含义?

我们再将目光放回到刚才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当中的“唯”并非是“唯一”的意思,而就是简简单单的语气词,跟我们现在的“啊”、“哦”并没有什么两样。

再者这里的“女子”和“小人”也并非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含义,而是后人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断章取义,造成很大的误会。

孔子年轻的时候喜欢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国家就回去游说国君和朝中大臣。而这句话便是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所作,其原话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我们通过这句话的创作背景以及针对的对象,便可以推测出它原本的含义。其中的“女子”指的是君王身边的妻妾,也可以理解是君王身边得宠的人。

而“小人”指的就是没有达到君子的要求,尚且不能够“治国平天下”的人。简单而言就是说没有什么文化,并且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因此这句话的原意便是:国君身边那些得宠的人、以及没有什么文化且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很难相处,若是和他们走得太近,他们的举止就会变得很不讲规矩,可若是刻意疏远他们,又会遭到他们的怨恨。

这其实是孔子在描述实施情况,而并非是做出的主观的评价。

三、这句话为何会被误解?

它之所以会被后人误解,是因为很多人都喜欢对《论语》做出注解。《论语》原文其实还蛮深奥的,若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回想起来我们初次接触论语,不也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所了解到的吗?人其实并非是全能的,再厉害的人也会有不足,尤其是在注释方面很有可能加上自己的主观评价。

不同的人对于《论语》的理解其实并非完全相同,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断章取义的情况。

结语

正所谓“不知全貌,不予置评”,古人留下来的文化精华需要后人认真吸收,但是一定要切忌断章取义,这样会使得原文的含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那些借此来抹黑孔子的人,只能说是没有文化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