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扎心的纪录片:你不优秀,孩子的人生就注定苦逼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文|梓霖              编辑|禾月

01

最近一部叫做《出路》的老纪录片又火了起来,讲述的是 3个不同阶层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父母对教育看法的不同,一出生就走在了不同的人生轨迹,3个孩子也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为自己寻找未来的出路。

不看则已,一看扎心。

第一位主人公马百娟,是来自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野鹊沟小学的一名学生。

父亲60岁,人老身衰,母亲有智力障碍,家里还有一个14岁的哥哥,早早便辍学外出打工,2008年这个家庭全年开销不超过50块钱,住的是典型的窑洞,吃的是热水泡馍。

马百娟最大的梦想是“长大后去北京上大学,然后去打工,每个月挣1000块,给家里买面,因为面不够吃,还要挖水窖,因为没水吃。”

贫穷落后的农村家庭里,家人只相信“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书多少念一点,够用就行了。”以至于马百娟在她15岁时便终止了学业。

此后,辗转当地寻找工作却因为年纪小处处碰壁,迷茫的她对生活毫无方向感,总是坐在村口,一个人发呆,时不时叹一口气。

在剪片子的2015年,16岁的马百娟嫁给表哥并有了自己的孩子。

父辈的观念现实又浅薄,把她对人生很多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磨的干干净净。自己还没有活明白的马百娟,又要养活下一代。

02

第二位是湖北咸宁的一名高考复读生徐佳,导演拍摄徐佳的时候,正是他第三次复读的时候。

父母都是农民工,在城市中打拼受了很多屈辱,这让他很早意识到了生活的艰难,为了对得起去世的父亲,让母亲过上好的生活,徐佳把高考当做唯一出路,誓死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复读让他压力巨大、有恐惧感,有段时间整个人都冒汗,手发抖,根本做不下题目,甚至想过轻生。为了圆大学梦,这个21岁的小伙子把课间透气的时间都用来思考解题。

最后徐佳考入湖北工业大学。虽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后工作找的辛苦,工资也不高,但他的人生至少有了一定的盼头。

“爬也要让儿子上大学”,徐佳人生的轨迹受到了父亲的很大影响,和马百娟相比,两人的人生轨迹也完全不同。

03

17岁就退学的北京女孩袁晗寒,情况则要比前两个孩子好太多,爸爸从事房地产、妈妈在电视台上班,从小家境优渥,学习钢琴、舞蹈、美术。

徐佳第三次高考的那个夏天,在北京一幢房前有竹子、屋后有泳池的别墅里,袁晗寒做的最多的动作就是打哈气。

“我没有想过以后生活要做哪一个阶层的人,不会饿死就行了”,反而她要对抗的,只有无聊。

即便中途因为成绩不及格从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辍学,她的生活也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整日窝在家中无所事事,靠电影和闲书打发时刻。为了对抗无聊,她开了个酒吧。

袁晗寒的妈妈认准了女儿是个艺术天才,送她出国留学。剪辑的时候,袁晗寒已经开了一家艺术品投资公司。

大山里的马百娟为一个月1000块的工资所奔忙;努力工作的徐佳忙着借钱凑首付,争取买套学区房;京二代袁晗寒日日疲于对抗无聊发挥艺术特长。

三个孩子,三种人生。

一个人生还没绽放就日趋凋零,老早嫁做他人之妇,没有机会再去创造梦想。

一个连续三次都不愿意放弃复读,考入大学,让未来能有一个更高的起点。

一个生活有诸多选择,一言不合就开酒吧,出国留学,何其云淡风轻。

04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很俗套的一句老话,但却深刻反映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决定性作用。

我们很多人其实和视频中的徐佳差不多,即使家人已经为自己倾尽全力了,但是后续的美好人生还需要更多自我努力。

有些人经历千辛万苦才到罗马,而有些人生下来就在罗马,不同的起跑线注定拥有不同的人生。

所谓孩子的起跑线,其实就是父母,尽管导演没有在影片中提到半个字关于这句话,但整部影片淋漓尽致的反映了这个现实。

父母的努力,决定了孩子坐在哪里。父母越优秀,孩子的出路越多;父母不优秀,留给孩子的只能是一条众人你争我抢,拼的头破血流也要试图挤进去的独木桥。

父母们一直以为孩子的起跑线,是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特长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举着响亮的旗号,把精力都花费在各种兴趣班、培训课上。

唯独丢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也就是我们父母自己。作为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言行、思维方式,修养、眼界学识等才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迈克尔·桑德尔在公开课《Justice》中提到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观点“即使是一些人所付出的努力,奋斗精神、职业道德,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

你有多努力,你的孩子就有多幸运。你不努力不够优秀,毁掉的不仅是自己的一生,还是你的孩子能够有出路的可能性。

前段时间,一个5岁小朋友的简历火了,看完这份简历,我不禁感叹他何止是“赢在起跑线”,有些人的终点都不一定达得到他这个起跑线!

这位“牛娃”是个典型的复(旦)二代!爸爸妈妈都是毕业于复旦大学,都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高层主管!

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传承。

你不优秀,如何教育优秀的孩子。你不成功,又拿什么给孩子传承?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教育从来都不是让孩子自己努力,报个兴趣班、培训补课就可以。

父母自身更需多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学识、目光眼界,因为父母越努力,孩子将来的层次才会更高级。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身心健硕,自己就不该好吃懒动,而是陪孩子一起动起来;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彬彬有礼,自己就不该蛮横粗鄙,而是陪孩子一起学习;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优秀,自己就不该浑浑噩噩,而是要身体力行,努力上进。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首先不能输了自己!

豆爸:

英国有一部跨度系列纪录片《7 up》,讲的是类似的故事,只是跟踪拍摄时间更长(50多年),调查人数更多,可结论类似:大多人的人生都是被父母限定了的。

学区房、培训班、留学……我们拼尽全力,想让孩子更进一步,但千万不要忘了,父母比这些都更为重要。

我更想提醒的是,对孩子的投资再多,都不如投资在自己身上。你的见识、能力、审美、人生更上一层楼,孩子自然就能分享你努力的成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