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的人是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的?
在上班的地铁上看看电子书,午休的时候看几篇文章,下班回家的路上听听网课......勤奋的你可能对这些场景非常熟悉。快节奏的今天,我们的学习时间被东一件、西一件的事情,切割得支离破碎。面对碎片化的学习时间,我们更多的是看见新闻刷新闻,看见抖音刷抖音,看见论坛刷论坛。什么轻松、什么便捷,我们就用什么打发这段时间,但这种“即时快乐”的行为,往往并没有营养。
因为我们在碎片化时间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学过的知识,大部分都只能在当时记得一个大概,随着事后不去温习,很多内容几乎都会被忘记。
为什么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会出现这种结果呢?这要从碎片化时间的特点说起。
碎片化时间,其实就是两件事情之间的空隙,虽然零零碎碎的,每一段都不长,但是累积起来,总量还是很可观的。保守估计,上下班通勤按一天1小时来算,闲聊、排队、玩手机按半小时计算,其他零碎时间按半小时计算,合计一下,一天差不多有2小时的零碎时间,一年下来就是700多小时,其实很多人远远不止。如果能把这些碎片化时间有效利用,我们每天就比别人多出很多有创造力、有收益的时间!
但是,如果缺少明确的目标、缺少有效的方法,这些时间就很容易被浪费掉。我们要想把碎片化时间有效利用起来,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学什么?
碎片化时间中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也就是我们应该在碎片化时间中做什么。
第二个,怎么学?
碎片化时间中我们的学习目标如何有效的达成?也就是我们在碎片化时间中怎么保持学习的有效性?
这两点综合起来,就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
当然,在我看来,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已经充分利用了那些“非碎片化时间”:上班时间刷淘宝,下班之后狂加班;上课时间刷朋友圈,下课之后泡图书馆,最后的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好,知道了碎片化时间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什么”和“怎么学”之后,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碎片化时间“学什么”,也就是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神经科学认为,学习是两个神经元彼此产生联系的过程,大脑有无数的神经元,当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信息时,神经元就发生了学习,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建立神经网络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学习过程可以简化为两个过程:
过程一:是“学”。也就是通过看、听、闻、触等方式认知知识,调动大脑中的神经元,推动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信息。我们阅读、听音频、背单词等,其实就是调动神经元“学”的过程。
过程二:是“习”。通过思考、想象、创造等方式建立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思考、理解、加工的越多,我们在神经元之间建立的连接就越多,就越可能由这个知识连接到更多的神经元。就像是交通网络,越发达的地方,线路越多,能够到达的地方也就越多。
在整段的学习时间中,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可以慢慢地调动各种神经元,然后去思考、去想象、去建立连接。比如,我们在安静、舒适的自习室,全神贯注地自习,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查找参考书,深入思考;遇到前面学过的内容,可以回过头去温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
但是,在碎片时间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刚开始调动脑细胞,学习时间就结束了,根本就没来得及建立连接,所以,感觉自己一无所获、浪费时间。既然时间有限,来不及完成 “学”和“习”的全过程,那我们就简化流程,完成一个就好了。问题来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究竟是“学”——调动神经元、认知知识?还是“习”——连接神经元、思考加工?
其实,在碎片化时间中,究竟应该“学”还是“习”,我们可以从人类大脑的两种思维中得到启发。21世纪以来,神经学家对大脑的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存在两种思维网络模式,即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Focused mode):是一种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模式。处于专注模式时,大脑的各个脑区,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一个具体问题上,就像手电筒发出的集中光柱一样,富有穿透力地投射到具体目标。
发散模式(Diffuse mode):是指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思维处于宏观视角,大脑跟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太密切,更像是“弥散”于整个大脑之中。不同脑区之间的联络增多,有利于我们建立连接,把本来没有连接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更容易出现灵感。
如果大家玩过Windows XP系统自带的一款弹珠游戏,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发散模式和专注模式。在这个弹珠游戏中,我们只需要拉动推杆,将弹珠送入弹珠台,如果弹珠四处随机碰撞,就是发散模式。如果弹珠发射瞄准一个目标,明确弹射线路,就是专注模式。
专注模式是我们在既有的思路中思考,是在已有的连接中再走一遍过程,没有新的连接构建。而发散模式不一样,弹珠在随意碰撞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一些“加分点”、“隐藏项”,让我们有一种“灵机一动”的感觉。
所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完整的时间中,运用“专注模式”系统学习;在碎片时间,调到“发散模式”,从学习的知识点出发,思考、想象、漫游、创造,让知识点尽可能多地跟大脑中的神经元建立联系,也就是进行“习”的过程。简单说就是,碎片化时间,我们要少记忆,少阅读,多思考,多加工。
弄清楚了第一个问题:碎片化时间“学什么”,明确我们要做的是,将思维调到“发散模式”,完成“习”的过程。那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就是第二个问题,碎片化时间“怎么学”,学习目标如何有效达成?
很多同学会想,“发散模式”是不是就是意识流,想到哪里是哪里呢?其实不是的。我们在运用“发散模式”进行思考的时候,不能是信马由缰的。你看,弹珠游戏的“发散模式”也要有台球桌、发射点和挡板等等限制。所以,我们的“发散模式”也需要一个基本构架,这个基本的构架就是——TEC 架构法。
TEC架构法是什么意思呢?它每一个字母代表两个单词,也代表着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T。
T为Target和Task的缩写,代表目标和任务。简单说就是:我要思考什么?我最终追求的结果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只有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我们的思考才有方向,而不是像只无头苍蝇,东一榔头,西一棒。
我的工作很忙,事情比较杂,但是我还是需要输出大量的文章,所以,我经常利用碎片化时间构思我的文章。举个例子,我这篇文章,就是在等电梯、坐电梯的5分钟内构思好的。我们一起来复盘一下,我是如何运用TEC构思的。
首先,是T阶段。我要思考什么?我最终追求的结果是什么?
很明确,我需要思考的是:在碎片化时间中的如何学习,最终的结果是写一篇关于《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文章
第二个阶段是E。
E为Expand和Explore的缩写,意思是扩展和探索。明确目标和任务之后,我们就要放松大脑,发散思维,进入拓展思考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自由地联系过去的知识经验,分析各种条件和情境,寻找类似的案例,充分自由地思考探索,大脑就像那随意碰撞的弹珠,不断碰到一些“加分点”、“隐藏项”,让我们有一种“灵光闪现”的喜悦。然后,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将这些信息、资料和想法记录下来,数量越多越好,但不做任何评价。
简单说,E阶段就是不断思考:我以往的哪些经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可以找谁、找哪个渠道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有两个大方向,第一个是向内求。就是思考我自己有没有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类似案例和经验;第二个是向外求。就是思考谁可以帮到你,哪个渠道可以帮到你,他们也许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
以我写这篇文章为例:
首先,我“向内求”。因为我一直坚持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TEC框架思考,它帮助我高效地利用了很多零碎时间,取得不错效果。而且,我把这个方法介绍给我的学员和朋友,他们都表示收获很大。所以,我从自己以往的经验中找到了解决方法,那就是了TEC框架法,它构成了我文章的核心论点。
接下来,我“向外求”。为什么在碎片化时间中进行思考才是最好的呢?我想起自己曾经看过一本神经学的书籍,里面介绍了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和特征,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零碎时间要“思考”,而不是获取新知识,但是具体的理论记不太清楚了。那么,我需要再去看看神经学的书籍和讲解,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
然后,要给自己安排时间来解决问题,我需要整段的时间去完成文章写作,通过查日程安排,晚上8点到9点的时间,我有整段的时间。
第三个阶段是C。
C为Contract和Conclude的缩写,代表收缩和结论的意思。在收缩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所得到的资料和想法整理成有意义的结果,或设法获得一个明确的结论。它可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创意,或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及意见。
依然以我写这篇文章为例:
通过第二阶段的不断思考,我想清楚了这个问题解决办法:那就是通过查询神经学的书籍和理论补充资料,用TEC框架法来解决碎片化时间的学习问题,再利用晚上的整段时间写出我的文章。
一趟电梯的功夫,我们已经构思好了这篇文章。我一般的选择是马上把我的核心想法记录在手机的备忘录上,其实我需要记录的点很简单。“时间碎片化,TEC框架思考法,查神经学理论,晚8点-9点”,简单的几个字,我就完成了我一个碎片化时间TEC思考的总结。这样,是不是真正的有效的利用了我们平时都浪费掉的等电梯、坐电梯的时间呢?
简而言之,TEC 的操作步骤就是:先澄清问题、确定自己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目标;然后发散思维,让大脑放松,向内、向外想出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和线索,并记录下来;最后,再从这些记录之中,筛选出能用的,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如果看完对你有所启发,请您点赞、关注!
王咏,畅销书《简洁的力量》《五维学习力》《简洁谈判术》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