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强的B面是什么?过犹不及的争锋是自伤

和老公一起在楼下散步,听到两位妈妈聊天。

一位说:“你儿子真棒,逢考必拿第一,不管大考小考都是。”

另一位一脸傲骄:“嗨,我都不管他,是他自己特别要强。”

老公放慢脚步,边听边皱起了眉头。

优秀儿子妈继续说:“我真不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这么要强,只要哪次没考好,他就会别扭好几天。其实已经很不错了,反正是第一,99和100能差多少,可他就接受不了。不过,这也不是坏事,我就由着他了。”

“哎呀,这都是你们教的好,我儿子考那德性都无所谓,一点不要强。”

老公对我说:“这孩子可能有问题。”

我问他是哪个,他说是优秀的那个,可能有点偏执。

我笑他,你快成心理专家了。

不过,他的说法有着几分道理。

过分要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很多时候是家庭影响所致。

有些人因为出身于贫困家庭,对自己的背景自卑,为了回避这些背景元素,他们通过过分的要强来试图反转,让别人不去注意他们忌讳的背景。

还有些人是因为从小受到外部的打击,处于被评价的底端,没有得到任何的认可,他们发奋图强,力求改变外部对他们的评价。

再有一些人是由于一直受到家人和外部评价的肯定,始终处于宝塔顶尖的位置,当他们感觉这个地位要被撼动时就会心理很不安全,甚至感觉辜负了父母家人的期望。于是,他们通过过分的要强来给自己施压,以保证始终处在理想的位置上。

如我遇到的一位朋友,她从不批评孩子,却总是爱说“你是书香人家的后人”“你比那些孩子强太多了”“你是咱们家的骄傲”,孩子非常接受母亲的说法,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考上名校半年后退学复读,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成为名校里的尖子,但复读后的他变得少言寡语不与人接触。

过分的要强,表面上看是积极的心理,它可以让人保持持续的战斗力,哪怕遇到挫折也坚持不懈。

但是,正所谓“刚易折”,人不可能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任何地点都保持站在第一的位置,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就会出现心理崩塌。

也就是说,我老公的担心是有可能性的。

在一些大学校园里,存在着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以县状元、省状元、市状元考进名校,原本一直是一定范围内尖子,突然掉进了尖子群里。

一夜之间,他们发现自己被淹没了,什么都不是了,考试永远第一的自己,会成为中游,甚至是下游的一员。

有一些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学子,出现了心理失调,情绪、行为失控的问题。

曾经有这样的案例,原本优秀的孩子,进入大学后总感觉自己的存在被忽视,永远都没办法成为曾经优秀的自己,在他争取做学生会主席落选后,突然提出退学,并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跑去外地做起了建筑工地的临时工。

是什么心态夺走了一个曾经优秀,要强的孩子呢?父母不能理解,老师不能理解,连同寝室的同学也不明白。

要强,词义为:好胜心强,不肯落在别人后面。

简单的十二个字已经说明了问题,当一个人处处争胜,事事必为人前的时候,心理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红楼梦》一段对晴雯的描述,更加说明问题:“(晴雯)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正说得是要强的核心。

要强施于自我,是努力和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优秀一点,明天比今天优秀一点。

当这个度偏移到对他人时,就会出现心理变化,外部的人和事,会直接影响心态。在这个“他人”的范围很小时,个人努力会产生相应的作用,也会达到相对积极的目标。

但当“他人”的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再想实现拔尖儿的目标就会异常困难。而持续的比不过“他人”,哪怕这个“他人”只是少数几个人,也可能出现对自己不满,对环境不不满的心理,再叠加上对超过自己的人的不满,难免会心理崩溃。

在独生子女占新生代主导地位的当前,家庭资源的集中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单一化,出现这样心理的青少年会很多。

如同最开头我提到的那个妈妈,已经发现了这种苗头,就要及时帮助孩子调整,而不能简单认为这是“好事”,就听之任之。

对于过于要强的孩子,为了防止将来受到心理伤害,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可以通过沟通来帮助他们,与孩子交流如何实现一时一事的完美,任何时候任何事都做完美是不可能的,让他们接受现实中可能出现的“被超越”。

通过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件,告诉孩子如何面对优秀这个概念,优秀的永远不是一个人,而一群人,一个庞大的群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