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神农部落岩画探秘之四:穿越岁月,再现中华农耕文明盛景
随县桐柏山岩画不会凭空出现。中华民族早期文明为什么会在随州这片土地孕育产生?
答案恰恰就在这片土地本身。随州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最适宜先民生存发展,进而孕育出辉煌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保护利用桐柏山岩画,随州已经开题。
神农部落景区入口。
得天独厚,最适宜先民生存的生态环境
桐柏山岩画,藏于随州山水之间数千年。随州文化学者王文虎说,任何文化的发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其地理、气候、人文环境。桐柏山岩画的出现与其赖以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价值是从骨子里散发而出的乡土芳香。
随州位于豫南鄂北,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属于最适宜人类生存的神秘的北纬30度区域。这里山脉与河流交错,丘陵与平地呼应,地貌多样,虽以低山为主,却藏“千泉百洞”。桐柏山大洪山之间,还有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原,人称“随枣走廊”,亘古及今,为中国南北交往通道。随州之地河流密布。有发源于大洪山的,也有发源于桐柏山的。其中桐柏山是淮河源头,所以又称“淮之首”。随州没有外来客水,也无大江大湖,数百条中小河流,呈叶脉状分布,形成了相对独立完善的水系。
随州动植物品种兼有南北。繁茂的植被和充足的果根滋养了种类丰富的动物。由野生植物转化而来的农作物也呈现南北兼有的特点。
太阳神祭祀园。内有太阳神岩画,即迄今最早的炎帝神农石像。
随州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炎帝神农时代,随州气候比今天更加温暖。《吕氏春秋》等典籍记载,古代随州一带,有一种独角神兽,叫“随兕”。“兕”是一种犀牛,而以“随”命名,可见随州一带是它的集中产地。独角犀牛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沼泽丛林。这个物种能在古代随州一带长期繁衍生息(最后一次在随州出现,是清顺治三年,即1646年),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古代随州气候温暖湿润。
王文虎介绍,随州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利于采集渔猎;丘陵平原水系密布,利于耕作种植;低山丘陵利于居住,躲避猛兽和水患、瘟疫;还有温暖而四季分明的气候,实在是得天独厚的最适宜先民集中生产生活的地方。此外,随州还与另一处中华早期文明核心区域——中原地区连为一体,利于文化交流互鉴、领先发展。所以,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随州桐柏山区出现炎帝神农文化遗存的史前岩画,理所当然。如今,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是随州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
月神祭祀园。内有母系生殖崇拜岩画等大量岩画石。
保护利用,原始部落文化景区即将建成
桐柏山岩画是炎帝神农部落先民馈赠给随州的珍贵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利用好这笔遗产?近年来,一批专家学者、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引起了高层和社会关注。随州企业家赵伟投资建设的以“神农部落”命名、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生态文旅景区,迈开了岩画保护利用的重要一步。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提交了《关于将桐柏山岩画申请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建议》。他说,桐柏山岩画是不可多得的人类文化景观遗产,它所表现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史前文化研究价值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探源工程提供新资源和新路径。他建议国家文物局将桐柏山岩画与具茨山岩画等中国中部凹穴岩画进行整体性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今年1月,湖北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费巧云建议,省级层面支持随州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她说,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桐柏山岩画群为我们远望神农时代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她建议,加强随州岩画保护,将珍贵的历史遗迹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让炎帝精神和始祖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初夏时节,走进位于随县淮河镇龙泉村的神农部落景区,眼前一亮。一座按照4A级标准建设、以保护岩画为基础、以远古部落生活为展现方式的大型文旅景区基本建成。神农天书文化园、原始部落体验园、太阳神祭祀园、月神祭祀园等七大景点,集生产式、体验式、文化性、休闲度假和旅游观光为一体,设计别具匠心,建设精益求精。辛丑年寻根节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会场正加紧布置。景区开放各项准备紧张有序进行。神农部落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赵伟说:“我希望尽我所能,和世界各地岩画研究爱好者和炎黄文化研究者一道,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研究利用好。在这片先祖劳作生息的圣地上,再现炎帝神农时代农耕文明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