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除苦(67)幸福在哪里? ②

解惑除苦(67)幸福在哪里? ②

2003年5月,在北京科学会堂,当代科学大师霍金的学术报告刚结束。一位女记者向这位被困在轮椅上三十多年却从未停止过思考的科学巨匠问道:“霍金先生,颅伽雷病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您难道没有为自己失去太多而感到不幸吗?”

霍金脸上依然挂着恬静的微笑,用不大灵便的手艰难地敲击胸前的键盘,随着合成器发出的声音,在宽大的投影屏上,显示出了几行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还能够看见彩虹和享受美食;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与朋友,因此,我是幸福的。”

骤然间,掌声如潮。人们向这位坦然面对磨难的斗士致以深深的敬意。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歪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是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就更加怀念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刻我们都是幸福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是史铁生在《病隙随笔》中说的,也只有像他这种在痛苦中浸泡过、在孤独里煎熬过的人,才会充分意识到,只要还能呼吸,头颅还能思考,便尽是美好的日子。 (完)(作者:罗强)

非需勿取

丹尼斯·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穿着它在家里找感觉。他发现家具的风格有些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家具终于都跟上了睡袍的档次。然而,他越想越觉得不舒服了,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指挥了,甚至是胁迫了。后来,狄德罗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是《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如何才能摆脱“狄德罗效应”的摆布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他的处理方式。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摘自《小故事网》)

隐 居

印度天气很热,有一个人看破了红尘,隐居在树林里,他唯一的衣服是围在下身的一块布。

不久,他发现树林里老鼠很多,老鼠把他的布条咬破了,因此他不得不养一只猫,猫要喝牛奶,因此他不得不养一条奶牛。养了牛总要人去看管,因此他雇了一个牧童。雇来牧童,要给房子住,因此他只得请人盖了一间房子。

那个隐士感叹说:“我越想远离人世,世事却来得越多。”

(摘自《笑话集中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