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音.忆鸣 / 篆刻“五磊灵山二十八景”组印及创作手记

五磊寺是浙江佛教最早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据史料记载:三国赤乌元年,五百罗汉之一的天竺圣僧那罗延尊者在此结芦静修,为五磊寺开山之祖。

五磊寺,唐朝名为“灵山禅院”,宋朝敕为“五磊普济院”,明朝册为“五磊禅寺”,清末云“五磊灵山讲寺',现为天台宗中兴道场。谛闲,弘一等高僧或云游,或驻锡,或传戒于此。

刻组印,是专业印人阶段性学习的一个小结。作为对篆刻风格涉猎面的综合考核,还是有相当难度和挑战的。

应五磊寺方丈宗立大和尚嘱刻始,持续近一年时间才完成。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考虑印章的风格问题,特别很多文字的特殊性和重复性。为了文字的精准,也逼迫我投入查找纸质文献和工具书中。

该组印28方,涵盖了汉印,秦玺,浙派,牧甫,徽派,铁线,元朱,瓦当,甚至鸟虫等流派风格,使自己能跳出熟悉的概念,尝试挑战弱项。

老师遴骏先生总和我们说,不要太关注一根线条,一个局部的问题。要强调块面,大关系,甚至要多考虑各线条间的变化,要善于矛盾的制造和统一。

篆刻主要在篆,而非刻。能将线条刻直,或曲,或刻出啥意境来,都是熟练耳。唯有稿子的成立,方能成就一方印。此话同门师兄姚杰先生也和我们一直交流的。

技和艺的关系从未矛盾过,只是有人将它对立了。长期在寺院工作,参学,不知不觉中获得的利益是极大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艺术见解。

从中学二年级开始爱好篆刻到今天,从没想过自己能把印刻成这样。原先觉得刻个萝卜,橡皮章已经很不错了,明天永远未知。

一直走工稳印的风格,现在不知怎么地,开始对开合的东西感兴趣了,或许是拓宽,也或许是走偏,谁知道?反正联合国把中年阶段划分到60 岁了,时间还是有的,多尝试是不会错的,大不了再来过。

终于知道为什么要把篆刻归到书法家协会了,因为视觉最后呈现的是书法,是红白关系,是线条,不过还不仅仅单是书法,更要兼顾到刀法。所谓“要见笔,还要见刀”。

黄牧甫的印三根普被,所谓“高人见高,中人见中,浅人见浅”。表面看似横平竖直,却更有跌宕起伏,变幻万千之势。所以涉黄必须通笔意,不能机械理解。

白文印要看留红,红块面积的流淌,决定了该印的线条均衡,空间布局。我往往在此跌跤,道理明白的很,要做到随时处理得当,也是需要再争取的。

师叔公朴堂先生尝刻小玺三百方,乃得真传,吾辈虽完全不能得其脚气,但也喜欢古玺之美,所以但凡创作,皆会涉猎。虽刻不好,却依然要刻。

瓦当是古物,既有旧性还有艺术性。在组印中,是调剂外在形状的一个最好形式。老师遴骏先生说过,一套印中若全是方的,也会视觉疲劳,夹杂若干造型变化,风格变化能使可看性增强。

以前老先生都有查字典,工具书,甚至翻阅古籍善本的习惯。现在网络发达,在线查阅非常方便,而恰恰这样,却是陷阱连连,很多不规范存在于线上。有一种传承非常重要又特别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查“老先生”。我觉得,继承查阅习惯也是一种非遗的传承。

书印宗秦汉,这观点一点都不夸张。所有明清流派印风包括现当代印,都没有离开秦汉印的范畴。不临秦汉印,甚至不大量临秦汉印,而大搞个性,趣味篆刻的,无疑是空中造楼,偷懒走捷径者之说。

一开始刻印,要将印刻直。等成熟后,要将印刻得不直却变成了一门功课。多少印人在这条路上前赴后继,开拓变通。我要试试,走不通也要走,毕竟刻者是人,是人就有感情,情绪。将情绪放入作品中,就离艺术近了一步。

此印取法《天发神谶碑》,历代印人,无论书篆多有此风,偶尔为之还是很不错的。

很多人分不清铁线和元朱,很正常,就好比外人分不清双胞胎一样。不过无论哪种,对于篆书的理解和深入都是不可或缺的。

印人们都有一个追求:就是最好自己刻什么风格就最像什么风格。但往往事与愿违,刻出的所有风格一看就是本人的面目。“专家”们都说达芬奇画得《蒙娜丽莎》是自画像,其实所有美术生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画什么都有自己的影子。要跳脱很难的,必须要做到无我。

残破是个技术活儿,破得好是锦上添花,破得不好就残了。

西泠八家是“浙派”的祖宗,现在人机械地认为“浙派”就是用切刀的门派。至少本门在刻印时很少专用切刀,多是冲刀捎带局部切刀。不过我开始接触篆刻时,也是被一些邪师误导的。

我好浙派,同门师叔柬谷先生曾指引我说:要刻浙派,先学曼生,求其波折;再刻次闲,复归平正。不过学“浙派”前须深谙汉印。

刻组印,最怕就是变不出什么风格了,查遍秦汉宋元,再看明清民国,会刻得也就这么点了。无奈再看看现代人刻的,有时实在不敢多看,怕辣眼。终究还是要平时积累,否则用时恨少。

刻工稳印,最忌落入刻板,无趣。朱白布局须合乎情理,也要出乎意料,线条质量更须变化万千。否则人工智能必将替代本行业。

这方印,说是将军印吧,不够急就。要说是黄牧甫吧,又味道不足。根据结果,看看像啥?就是啥。

这是烙马印,也就是古代烫在马屁股上的烙印。古代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文化的,所以所谓的艺术性也是后人赋予的。好比以前奥斯卡得奖的中国片都是古装,黄土高坡题材,在外国人眼里充满好奇,有趣。我们在篆刻上取法也是如此,将这点味道提取出来即可,不能执着。

三密一松,是一种章法。古人云: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容插针。但是要明白,密处也要考虑红,不能无红。篆刻最多要考虑的就是红。

最早刻印就是从欢喜巨来先生的元朱开始的。刻直刻挺刻圆刻对称刻光洁。。。我想你也是这么想的。多看看巨来先生的所有印再来说,真是无愧称号,其对秦汉印的理解深入骨髓,所以后人难追。

最后,感谢慈溪五磊讲寺宗立大和尚的成全,老师遴骏先生的指导,虞煊居士的供养护持。

愿 以 此 功 德,

普 及 于 一 切,

我 等 与 众 生,

皆 共 成 佛 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