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形黑教堂圣心医院&民国灰
上海保存较好的教堂式建筑之一,杭州路340号圣心医院。
楼的正面上方原刻有“圣心医院”的字样。左侧墙外仍可见当时院长所立的奠基石碑,灰色混凝土配方为当时所特有的今称“民国灰”。
地面所用的马赛克拼嵌的几何图案为民国时期盛行,建筑局部虽有改造,但主体部分基本保持原来面貌。
民国五年陆伯鸿在杨树浦的工厂区建立施诊所,有方济各会修女为周边平民施诊给药。
民国12年圣心医院成立,地址:赖霍尔路(今宁国路)41号。
次年建造了六幢病房,分男、女、儿科,仍有方济各会修女管理。院内有修女住所及教堂各一座,这就是圣心医院及耶稣圣心堂的前身。职工多为天主教徒,医院占地面积60余亩,病床100张主要为外籍及有钱病人服务。
民国20年中比镭锭治疗院成立,位于圣心医院内。1936年起成为独立医院,今上海市肿瘤医院。原圣堂大殿,现为杨浦区康复医院挂号处。当时医院挂了圣心医院和中比镭锭医院两块牌子,是远东第一放射医院。圣心医院住院部当年的医院名牌仍在奠基石,内容为:
本医院于
中华民国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恭请
南京区惠大司牧举行奠基石典礼
院长陆伯鸿谨志
惠大司牧为上海教区主教的惠济良。民国21年圣心医院扩建圣心教堂等建筑,教堂采用了折中主义风格。建筑主体没有受到较大破坏,仍保持着原貌。
砖混结构教堂式建筑,建筑顶部为八角的钟楼、券拱大殿气派美观,精美的彩色玻璃也幸运的保存至今,
室内上下两层窗户原本镶嵌左右对称的欧式彩色玻璃,色彩绚丽,图案别致,所刻画的植物茎秆中还分段写有“以义为利”“以苦为乐”“弃财忘荣”“不辱教名”“以所望后报为实”等祷文。
教堂整体成H型。西侧是圣堂,中间及东侧为办公及原圣心医院门诊区域,教堂西侧另有四排建筑,为当时圣心医院住院部。圣心医院门诊楼与圣堂相连。现存奠基石目测为:
本院为恭敬
耶稣圣心特建斯堂谨于
中华民国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即
天主降生一千九百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由
南京区惠大司牧举行祝圣奠基石典礼以惠久远院长陆伯鸿谨志。
医院内的教堂是为了管理医院的修女们以及在医院治疗的教友日常宗教活动所设。
1939年医院迁至祁齐路(今岳阳路)。
1946年圣心医院复业,迁回原址(宁国路41号),占地面积减至32亩,教堂及病房楼四幢。
1952年医院由政府接管,市劳工医院(今杨浦区中心医院)接办圣心医院及附设的震旦护校。
1954年圣心医院与市劳二医院(今杨浦区中心医院)正式合并,改名为“上海市市立第二劳工医院”(今杨浦区中心医院),通过调整,圣心医院原址成为第二劳工医院的内外科病房(杭州路349号)。
1954年震旦护校并入华东保健医院护校,在宁国路41号建立市第三护校(今杨浦区卫生学校)新校舍,后市第三护校(今杨浦区卫生学校)正式从杨浦区中心医院划出,迁出宁国路41号。
杭州路349号传承着建筑所承载的初心。
无论属于何种宗教背景,无论是私营还是国有,她都一如既往地坚守着治病救人的天职,播洒着仁爱奉献的医心。
PS:民国灰臆想:
经历过清朝的庸俗艳丽后,色墨相辅相成的民国又恢复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色彩处于辅佐地位,盖章的红色如同瓦片成为水墨的补充。
六法时代重“骨法用笔”和“随类赋彩”。这里的赋彩,其唯一的目的就是用以补墨线之不足。一幅画除去色彩,形象的神采不减,除去墨线,则不成画矣。
色彩画始终未能形成与水墨相抗衡的地位至今。
教堂的民国灰无从考证,中国画落墨为格,杂彩副之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