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黛玉明知宝玉与袭人关系不清白,为何从没吃过她的醋?
在《红楼梦》中,最爱使小性子、爱吃醋的姑娘,非黛玉莫属。
大观园里花红柳绿、姹紫嫣红,有的是漂亮姑娘,而黛玉吃宝钗的醋最多。
这也难怪,宝钗相貌端庄、举止娴雅,薛家又到处散布“金玉良缘”的舆论。黛玉对此心怀芥蒂,没少和宝玉怄气、使性子,顺带挤兑下宝钗。
黛玉还吃过湘云的醋。湘云有一个随身佩戴的金麒麟,而宝玉恰巧也得了一个相似的,看着像一对儿。搞得黛玉心里很不舒服,担心二人因这些小巧玩物而生出情意。
佛偈有云: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因为太在乎,所以会很介意。黛玉百般提防宝钗、湘云这些女孩子,可奇怪的是,宝玉和袭人关系如此亲密,她却从没吃过袭人的醋,或者说,有醋味儿,但不大。
说起来,宝玉和袭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几乎是大观园里公开的秘密。比如李嬷嬷骂袭人是狐媚子,晴雯话里话外也曾嘲弄过袭人与宝玉的鬼鬼祟祟。
黛玉去宝玉房里,看到宝玉生气,袭人不言不语,便开玩笑说:“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个拌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
从这里看出,黛玉应该知道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才会直接喊袭人“好嫂子”,有些揶揄,也有些嘲讽,但并没有恶意。
同样都是女孩子,为什么黛玉明知袭人和宝玉关系暧昧,却不太吃袭人的醋呢?
1
主要是因为袭人身份卑微。
黛玉出身高贵,祖上袭过列侯,父亲林如海是探花郎兼巡盐御史。如今客居贾府,作为荣国府老太太的外孙女,备受宠爱。这种出身的女孩子,注定是要嫁给高门显贵之家做正室夫人的。
而袭人呢,哪怕再得宝玉看重,也不过是荣国府一个身份卑微的小丫头。早年因家贫,被母亲哥哥卖入贾府,凑巧又被派去照顾宝玉,这才有了上位的机会。
黛玉不管是嫁给宝玉还是其他人,都是当家主母。袭人虽然和宝玉有暧昧关系,但还没过明路,还是丫鬟的身份。即便真成了宝玉的妾室,对于正室夫人来说,也只是个下人而已,构不成威胁。
古代的正妻,对于丈夫的妾室,有着绝对的掌控权。如王熙凤进门后,就把贾琏的几个通房小妾赶走了;守寡的李纨,也打发了丈夫的两个屋里人。
再说,贾府少爷们在结婚前,都要在房里都要放两个通房丫头侍奉。这是老规矩,宝玉也不可能例外。就算宝玉身边没有袭人,贾母和王夫人也会安排其他通房丫鬟来侍候。
黛玉之所以提防宝钗、湘云这些贵族小姐,是因为她们和自己一样,与宝玉属于同一阶层。都符合贾府择媳的标准,彼此存在竞争关系。
而袭人,哪怕与宝玉有了肌肤之亲,也只能是个通房丫鬟,将来最多当个小妾。丝毫不会威胁到黛玉的婚姻和地位,所以,黛玉无需吃她的醋。
吃醋,要看对象;同理,竞争也要找准竞争对手。
如果两者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压根就不会存在竞争关系。就像五星级豪华酒店,永远不会跟路边沙县小吃抢生意,是一个道理。
2
袭人还有一个弱项,就是没有文化!
而宝玉,又是个精神至上的人!对于未来的妻子,宝玉最看重彼此灵魂的契合。袭人和宝玉发生过关系,但从未有过精神上的交流和共鸣。
二人之间,更像是大姐姐与小弟弟的关系。袭人像大姐姐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宝玉。在生活上,宝玉的确很依赖袭人。但袭人没有文化,不懂伤春悲秋、不通诗词歌赋,她看不懂宝玉的内心世界。对于宝玉来说,在精神层面上,袭人其实和一个陌生人差不多。
宝玉有一颗敏感多情的心,欣赏世间一切美好的人事物。风花雪月、悲欢离合,无不触动他、感染他。也唯有同样多情敏感、才华横溢的女子,才能走进他的内心深处。
这一点,聪慧如黛玉自然明白。
她会吃宝钗和湘云的醋,除了宝钗和湘云的身份外,还因为她二人都是宝玉所欣赏的才女。大观园里多次开诗社,可以看出宝钗和湘云的才华仅次于黛玉。既有才、又有貌,很难保证宝玉不对她们动心。
袭人就完全没有可比性了,她履行工作职责,照顾宝玉多年,本质上就是一个小保姆。宝玉绝不可能对一个没文化的小保姆产生爱情,黛玉也就自然不用吃袭人的醋。
真正的爱情,从来都是精神层面的同频共振,并不是有了性,就有了爱情。
可惜在现代社会,还有很多女孩子不懂这个道理。试图通过性、甚至通过生孩子来绑定男人、得到爱情。
可以说,此路是不通的,看袭人就知道了!
3
黛玉之所以爱吃醋,主要是怕宝玉爱上别人。当她确定了宝玉的心意,后面就几乎看不到她吃醋的情节了。不仅对袭人很友好,甚至和宝钗湘云等人都相处的很不错。
这世间最美妙的事,莫过于我爱你,而你恰好也在爱着我。那么,其他任何事情,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与黛玉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宝钗和湘云,完全有资格成为黛玉的对手。再加上学识与美貌的加持,才会被黛玉视为劲敌。
而袭人,连这个资格都没有,更别说其他的了。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人家就出生在罗马。所以,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很多事情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现实,不要好高骛远。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作者:天山月,汤小小13期影评班学员,80后全职宝妈,爱读书、追剧,终生学习践行者。此后余生,愿以写作安顿身心,如深流静水、涓涓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