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读《古文观止》】避重就轻——《楚归晋知罃》
楚晋争霸,打过两次决定性战役。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中晋胜,称霸诸侯;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楚胜,称霸诸侯。两国实力相当,不分上下。在邲之战中楚国胜并俘虏晋国的知罃,晋国俘虏了楚庄王之子谷臣,射杀了楚国连尹襄老。10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588年。晋国人将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骨送到楚国,想要以此来赎回知罃。换句话就是说,知罃在楚国已经做了10年的俘虏。
对于晋国,我一直没啥好感。晋国第一次出场在《宫之奇谏假道》中,觉得晋国侵占别国的手段有点下三烂。晋国第二次出场在《阴饴甥对秦伯》中,好一个阴饴甥,一个战败国的使者竟巧舌如簧,好话坏话全被他占尽。感觉我晋国可以耍流氓,你秦国一定要君子。再出现的晋国人物就是寺人披了,好一个见风使舵,气节上弱了很多。直到遇见了介子推,才发现晋国也出品格高尚的人物。而这篇中的知罃更是给晋国加了很多分
知罃十年俘虏生涯,不减气节半分。
楚国为什么同意释放知罃?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主因是知罃的老爸荀首己军权在握了。第二个原因,在当时晋国的实力可能已强于楚国。这次交换人质也是晋国提出来的。
知罃回国之前。楚共王与他有一段对话,归纳起来就是“四问四答”,是本文的重点。
面对楚共王诱问,追问,逼问。知罃不卑不亢,时而避重就轻四两拨千斤,时而来个答非所问。但立场毫不含糊。
第一问,“子其怨我乎?“,你怨恨我吗?像我这样的莽夫,直肠子。可能会碍于楚共王的面子说“有点小怨”或说“不敢怨”。毕竟十年牢啊!一般人早意识不清了。而知罃巧妙的把个人恩怨撇开,放回到当年两国交战背景之中,战场上被俘,是自己才能不够,怨不得别人。听着是这个理。他又说:当了被俘,你又没有杀我,是对我有恩惠的。知罃言语中是“自责而非他怪,甚至夹杂着小感谢”。听着舒服。楚共王这一问是试探。
第二问,看着像是楚共王顺着知罃的“君之惠也”问的——“然则德我乎?”那么你感激我吗?楚共王的言外之意:我不杀你,如今又放了你,你应该要感激我。像我这样的莽夫,一定气节全无的连说:谢谢谢谢谢谢,谢不杀之恩,他日必当报答。语言都是圈套啊!如果知罃这样作答,那可能把柄落在楚共王手里了。知罃又一次的就重就轻,撇开个人间的恩怨,来到大国外交的层面上。与个人无关,既然与个人无关,那又去感激谁呢?显然这一答,并没有让楚共王满意。
但楚共王显然是准备好问题的,所以没有改变路线,追问了一句:子归,何以报我?你回国了,要怎么报答我?楚共王要知罃一个承诺,一个盟约。知罃上接二答回了句: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到了这儿,我明显感觉楚共王有点着急,知罃不紧不慢的占了上风。
最后一问:虽然,必告不谷。你一定要告诉我。就是我一定要你报答我,而且要告诉我怎么报答我。知罃这一答就老厉害了。托君王的福,我能活着回到晋国,寡君如果杀了我,我死而不朽,如果照着君王的恩惠,而赦免我把我交给君王的外臣首(他老爸),首又像寡君请准,在宗朝处死我,这也是不朽的,如果寡君不准许,而让我继续世袭官位,担任职务,率领部分军队保卫边界,即使遇到了君王的左右,臣也不敢逃避,尽全力作战,没有二心,以此尽臣子之礼。这就是臣的报答。
知罃的回答始终没有落在“个人”的层面上,全是从国家大局上展开。而楚共王则相反,四句问得“个人利益”处,当然这“个人”处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为了楚国。最后一答的“公私分明”很是有气节,也让人肃然起敬。而这一答里也隐含着知罃“不怕死”,死就是不朽,是气节。也从侧面回应了楚王不杀是小恩惠。
听罢,楚王感叹了一句:晋未可与争。可叹!竟言中!
系列回顾
—四月都已经来了 —
你我相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