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43)严与爱的界限
易经(43)上下之间的鸿沟
晋朝人心中有个桃园,到了明朝人们心中却只有个梁山。
晋朝的时候,司马家统一中国后,整个中国人口迅速增加,达到了6000万这个人口的峰值,社会财富快速增加,加上整个中国土地开发,种植技术的发展。
感觉自己打不赢官司就回家种地,被上级压得不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就归隐山林。
但到明朝,人口数破亿,接近2亿人,是晋朝的三倍左右,连归隐山林都没有地方可去了,普天之下,全是水浒。那怎么办?
大家慢慢就现实了,不有桃园,就自己搞个梁山!
小人物的桃园好,还是梁山好,其实一样的凶险!
人对于任何的约束都有天然的反弹,一个主管对下属要求严一些,就会带来很多的矛盾,同时也会增加相当多的争辩。有时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内耗和资源的浪费。站在公司的角度,严格管理才能创造价值,这又是必然。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易经说,被上级欺压,无处说理,那么就归而逋。去一个人少的地方,不要让别人感觉到你很危险。
康熙日讲易经的解释是借周公之言。
周公说:九二阳刚而主险,逞其智谋,有能讼之才,又有欲讼之心,但以刚居柔,得下之中。能反躬自审,裁度于理,而上应九五之尊,屈于势分,不能相敌,则虽欲讼,乌能克胜乎?故幡然退避,自处卑约,不敢与之抗衡,是为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之象。
周公这段讲的大义在于当屈而屈!退一步海阔天空之意!
但周公乃治世之大圣,也有审时度势,再归而奋学待机之理。同时也在治理过程中留下那么一道机会给年青人,让他们去寻求新的道路。
当年苏秦第一次出游列国时也认为自己能力非常强,但处处遇到顺,则归而头悬梁稚刺股。有归省勤学之象,世之圣人,不会为自己一时得失而真的颓废。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孔子解曰:凡人不肯退让,皆由终讼而求胜,二惟不克,宜其归休而逋窜,能全身以远害也。所以然者,上尊下卑,有一定之分。若以下讼上,既乖于分又不相安,又绌于势而不自下,以之树怨贾祸,患之至也,不犹自取之易乎?《记》有之曰:分争辩讼,非礼不决。
孔子将周公的礼再进一步,别尊卑,定上下,防患于未然也。
若后世争夺相尚,僭名越分,駸骎乎入刑矣!
儒家对于讼的认知,认为年青人有这样那样的冲动和不满,但不能僭越,否则大刑相待,犯上之后就怎么办,躲回老家。
以刑止讼!
当然也有正确的做法,后面九三爻就是正确地做法。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坚持自己正直、忠义、理性,这样才能积累其德。
社会治理就是公司治理,假如不把上下关系处理好,那么大量的政治资源就会浪费这些无意义的争论上,而不会去创造价值,如同今天的那些特别民主的国家,天天在议会争论,却让国家一团糟,乌克兰就是一典型的例子,每一个有野心的人都可以攻击国家总统,总理和总统相互攻击,大量的精力没有用在如何把国家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比如很多的人,刚入公司,就天天说自己的主管不好,刚当主管就天天说自己的公司不好。这都是人的本性,因为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那些天天说自己公司不好的,慢慢就会不愿意专心做好手里的本质工作,而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讼卦第一爻说了,首先公司要有总经理信箱的开言渠道,同时也要有严格的文化,尽量让那些没有静下心来为公司做事的人把时间入在找公司上级毛病上,而是放在如何创造价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