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迷误14•本地水泡本地茶?

-- 【叶羽晴川 茶之迷误】--

茶之迷误 (14)——本地水泡本地茶?

陆羽说泡茶用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评判和选择应该也都还是比较正确的吧。

很多人说“本地的水泡本地的茶”。似乎也有一些道理,毕竟都在同一个地方,其从天地间吸收的气息也应该是相互契合的。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虎跑水,龙井茶”。当然,很多茶区对于泡茶的用水基本也是不挑剔的,当地有什么水就用什么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是说不讲究,而是实在是没法讲究。一般来说,作为审评的这一个环节,只要测试的基本条件都相同,其结果在当时就应该是被接受的,也是必须接受的。

正因为如此,很多爱茶人到了茶区,总是觉得茶区的水泡出来的茶比带回来之后我们自己泡的好喝。如果确定茶是一样的,自然认为是冲泡用水的关系。理论有“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错的。我们也有通过无数次的实验证明了泡茶的水对茶汤的香气、口感、汤色都有很大的影响,都有可能大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由此也很能说明,我们买到的茶叶,实际也只是我们创作的原材料,中间的创作(冲泡)过程中对用水、用器、热源、方式的选择也决定了滋味的最终呈现。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水很重要,并不能说明“当地水泡当地茶”就一定是正确和合适的。在古代,人们通常没有条件去选择泡茶用水。到一个地方,通常也只能选用当地的水,顶多在当地选择稍微更适合一点的。作为平头百姓,北京的人想喝湖北的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今天,我们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非常方便。几乎可以说只要你愿意,哪儿的水都能喝得到。同样的茶,用世界各地的水来冲泡成为了可能。

本文试着分析一下,“当地水泡当地茶”之所以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就是“同样的茶,在茶区,当地人就用当地水泡的比我们在外地泡的好喝。”

1、水质软硬对茶汤的影响

对于不在茶区的人(比如说北方)来说,当地的水质普遍偏硬,偏硬的水泡茶不好喝是共识。而茶区(通常在南方)的水质相对偏软,水质偏软的水泡茶好喝也是共识。

我们通常会看到茶区的人泡茶几乎是直接从用自来水泡茶,或者用山泉水泡茶,随处取水泡茶就好。于是,我们回来了,也直接用自来水泡茶,殊不知自来水里的成分极为复杂,所以直接导致冲泡的口感变差。

2、泡茶经验对茶汤的影响

对于很多茶的消费者来说泡茶的时间和经验和制茶的人,卖茶的人来说要少得多,而泡茶本身就如做饭、绘画、弹琴一样是需要相应的技术的。技术越熟练,茶就泡得越好喝。反之亦然。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并不认为泡茶是需要专门的技术的。我们在日常中,泡茶技术总是被轻轻的略过了。有时候不是水好,很可能是对方的泡茶水平高。

我们曾经用某某水和别的水同时泡某某茶、以及当地的红茶。实际效果让人大跌眼镜。最后,我们试了一下普洱,结果依然让人大失所望。当时茶友就说“难道我们常说的当地水泡当地茶”其实不是那么准确的?

认真,严谨,不迷信。一泡好茶,通常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往期合辑

茶之迷误 · 系列文章

·茶之迷误(1)——泡茶者的花招

·茶之迷误(2)——茶酒一家

·茶之迷误(3)——寻味者得药

·茶之迷误(4)——得色者论味

·茶之迷误(5)——求味得色

·茶之迷误(6)——泡好茶得看心情

·茶之迷误(7)——茶席和酒席

·茶之迷误(8)——你的表演是认真的啊?

·茶之迷误(9)——真的泡茶大师

·茶之迷误(10)——茶文化史对泡好茶的作用

·茶之迷误(11)——跟着茶农学泡茶

·茶之迷误(12)——泡茶的真相

·茶之迷误(13)——学茶就应该是免费的?

        

      下期文章预告

茶之迷误(15)——信阳毛尖和小浑淡

· 如 茶·

泡茶,就是创作。

2

【一个味觉审美追求者的陈情书】

茶,从万古走来,经过一代又一代茶人的培育,茶之味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好喝了。

随便从某一点上展开都是一篇鸿篇巨制。可能也正是因为基于此,我们在这么一座宝山面前,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也正因为如此,由茶而产生的紫砂壶风靡了几百年。一杯茶,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可绕梁三日而不绝茶香墨韵。关于茶具之美、茶画,更是层出不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支。基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和当时具体条件的局限。我们在寻求茶味的这一条路上走得并不是那么的坚定和专注。从我们对紫砂壶造型花样变化上就可以看出,在紫砂壶设计思路中,占主导思想的是如何突出新、器、美,兼具方便注水和出汤。包括目前的诸多瓷器茶具的设计也基本遵循的是这一原则。也因此诞生了诸多的工艺美术大师。他们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也因此造福了当地的百姓,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泡茶利器,我们在选择紫砂壶的时候,是不是遵循我们对味的专注这一原则,然后去追求器型之美。器型之美和成味之美的先后顺序颠倒,其结果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

茶壶、茶具之美,让我们美了一千多年了。我们又遇到了另外的一个视觉审美的产物,茶席之美。茶席之美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美,也是唯美意境的呈现。只是,是在以茶的名义。所用的道具是和茶相关的物品而已。和茶具一样,茶席的布置和设计和方便呈现茶味之美没有太大的关系。

茶艺之美,也是茶之美的另外一种呈现。茶艺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仪态和姿态的优美上,对于茶汤滋味的关注反而处在次要位置上的。这可以从教学细节中一窥究竟。从茶具的选择,对配色、对高低搭配、对哪一种拿法更为优美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在普通茶艺的教学中,很少能听到“这样做,茶汤会好喝一些。”反而是“这样摆就好看了,这样做就好看了。”由此可见,茶艺教学的方向主要是本着表演艺术的方向追求的。

茶通六艺,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根本上还是一种技术,技艺。作为一种技术,必然是有它的清晰的技术标准的。这个技术标准包括工具的选择,方式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是极其清晰的,也就是围绕着最终审美的需求而来

譬如琴,从弦的材质到粗细,到琴身的材质取舍都是基于这一材质对声的表现。能利益与声的表现,则取之。即使这一材质异常名贵,却不利于声的表现,一个优秀的制琴师也会毫不犹豫地舍弃的。这才是一个不忘初心的人。

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可以让我们很方便地获得各种茶具、热源、泡茶用水,从而可以进行多种横向纵向的对比试验。让我们从名目繁多,器型优美,工艺复杂的茶具中找到对味道的呈现最佳的茶具组合。

“茶之迷误”严格的来说应该是“茶味之迷误”。整个系列文章完全围绕着如何更有效地呈现茶味之美,达成赏味这一味觉的审美。这里并不否定茶具之工艺之美所带来的视觉享受,更不是否定茶艺表演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享受。旨在强调泡茶这一技艺发展和推广中我们应当厘清和理清的一些基本的思路和逻辑

微信名:一如茶香

微信ID:yiruchancha

有浅析 有深读 有知识 有操作

有分享 有体验 有养生 有试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