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15头野象北迁进入昆明,怎么办?其实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象进城的事
最新消息,15头野象群继续向北迁移,沿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老光箐村北侧前进,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目前位于双河乡火草坝附近。
有意思的是,象群通过“迂回战术”连夜进入昆明!据央视新闻客户端,6月2日20时左右北迁象群就到到了云南玉溪与昆明的边界,但没有进入昆明市晋宁区,而是往西北方向转弯又进入了玉溪市,20点20分进入玉溪老光箐村子,离开了边界线。随后,象群继续向北迁移,又在6月2日21时55分,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
一路北上,历时15个月
这群野象原本生活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共有16头。
据云南日报,2020年3月,16头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随后,一路“象”北。
2020年7月,普洱市首次检测到16头野生亚洲象。
2020年12月,野象群首次造访普洱市墨江县,在新抚片区附近活动,并增加了一头“象宝宝”。
2021年4月16日,17头野生亚洲象组成的象群从普洱市墨江县迁移至玉溪市元江县。
4月24日,其中2头象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其余15头象继续向北迁移。
5月16日,野象群到达红河州石屏县。5月25日,野象群进入玉溪市峨山县。5月29日,野象群进入玉溪市红塔区。
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6月2日17点23分,北迁象群在玉溪市红塔区后河村附近出现,距离昆明晋宁区还有约一公里。
6月2日19点30分,象群距晋宁区直线距离仅300米。晋宁区已经提前组建了现场指挥部和前线指挥部,进行提前预警、提前布防,保障人象安全。
6月2日20点20分,北迁亚洲野象群到了云南玉溪与昆明边界,没进昆明市晋宁区,往西北方向转弯又进入玉溪,20时20分进入了老光箐村子,离开了边界线。
图片来源:新闻客户端截图
6月2日21时55分,象群继续向北迁移沿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老光箐村北侧前进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目前位于双河乡火草坝附近
亚洲象群为何北迁?如何应对?一旦进入城市怎么办?
据新华社,监测显示,该象群由成年雌象6头、雄象3头、亚成体象3头、幼象3头组成。象群从“老家”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迁移约500公里,几乎跨越了半个云南省。野象一路走一路吃,所到之处的农作物遭到了破坏。据相关部门介绍,该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受到影响。
长期研究野生亚洲象的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认为,野象向北迁移给当地管理带来了难度,虽然迁移是它们的生活习性,但一直往北走就比较罕见。
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专家介绍,栖息地承载力下降也是野象向北迁移的重要原因。云南省亚洲象分布区的11个自然保护区中,10个属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类型。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亚洲象的可食植物反而减少,不少象群逐步活动到保护区外取食,频繁进入农田地和村寨,增加了与人类的接触。据统计,有三分之二的亚洲象已走出了保护区生活,增加了管理和保护的难度。
目前,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亚洲象北迁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进一步加强现场指导。5月29日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派出5人工作组到红塔区共同商讨相关措施。
陈明勇教授介绍,针对这15头野象,目前能做的只有及时预警、疏散群众,尽可能减少损失。在可控条件下,考虑在野象进入人口稠密区前,及时设障,进行投喂引导。专家团队仍在持续监测、研判,向主管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保障人象安全。
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象群进入城市怎么办?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对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目前主要是进行追踪,必要时拦截象群进入市区。对于小城市,各地会及时疏散人群。专家表示,非必要情况下,会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提醒当地群众注意安全,尽量不要围观。
亚洲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在中国的数量约为300头,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个州市内,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近年来,部分亚洲象群走出森林,尝到了农作物的甜头,霸占农田、进村进城的现象日益增多。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象进城的事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三月,有3头大象进入了建邺(今南京)。当时,梁朝与北魏之间正在钟离(今安徽凤阳)这个地方厮杀得热闹。当此紧要关头,为何会有大象入城?这3头大象又是从何而来?
南北朝时期,那时的气候比现在还要温暖,加之长江下游地区江河湖泊较多,水草肥美,江南之地非常适合野象的栖息。进城的野象,自然是来自于城池和聚落之外,广袤的原野。
而再往前数300年,江南还发生过一件被写入史书并流传至今的故事:202年左右,官渡之战刚刚发生不久,曹操打败了人生大敌袁绍,曹操的儿子曹冲方五六岁,这时,孙权向曹操赠送了一只巨象。
孙权是在211年建石头城的,而202年左右,他已接替孙策的位置,此时正驻守吴郡。赠送曹操大象,恰是就地取材之举,这则历史记录也说明位于江南的太湖流域是野象栖息之地。
而至于曹操,当时应在许都。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洛阳残破”为由迁都于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即称许都。曹操得到孙权赠送的大象后,兴致高昂,“欲知其斤重”,还要称大象的重量。于是就有了曹冲称象的故事。
学者们从这件事推断,此时河南已很少甚至没有大象了。要知道,在更古早的时候,这里曾是野象的聚集地。甚至河南的简称“豫”这个字中便保留了大象的踪迹。河南自古为“豫州”,古文字学家徐中舒认为,“豫”,为“象邑”二字的合文,“豫当时以产象得名,与秦时之象郡以产象得名者相同”。
而在上世纪30年代,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大象遗骨。当时学者都认为那是从东南亚输入进来的,但随着更多文献资料和考古遗址的发掘,中原有野象的论调成为主流。在商代,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周武王灭商,入主中原后,“驱虎豹犀象而远之”。这也说明当时的中原之地,是不缺乏大象的。
而据历史地理学家考证,在远古时代,大象的活动范围甚至到达北京附近。只是后来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以及气候的变化,畏寒的大象活动边界逐渐从北向南退却,到了晋代,在长江下游地区,野象的主要栖息地最北已退至江淮流域了。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也就是侯景之乱结束的这一年,有数百野象流窜于淮南之地,规模巨大。在这一时期,南京城有野象进入,也就不奇怪了。除了507年3头大象进入南京城之外,在稍早的492年、493年,还有“象至广陵”的记载。广陵,即现在的扬州。学者们认为,这都说明当时野象数量较多。
但是,长江下游毕竟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地区,北面与黄淮平原相连,没有大山阻挡北来的寒流,加之由于长江下游开发较早,人类活动较多,大概从17世纪30年代起,长江下游地区便没有野象的踪迹了,野象所达到的最北之地,已退到了浙江钱塘江以南(据《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初步研究》文焕然 等)。
而在长江下游之外,因为地形或人口稀少等原因,野象的退却要稍慢一些。四川盆地更为特殊,它在群山环绕之中,气候温暖,河流丰沛,历史上那里的野象就非常之多。位于成都东北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每一次发掘都能发现大量象牙,即为明证。
随着一次次特大寒流的侵袭,以及人类从大自然手中争夺耕地,野象逐渐失去踪迹,现在,野象只在云南省的保护区内生长、繁衍了。
以上所说是野象这个群体由北往南退却的历史情况。而翻阅史书,几乎每一朝代都有野象活动的记录,如宋代,967年,有一只野象竟窜至京城,也即河南开封;1171年,南方的潮州有数百野象踏食庄稼。
扫象图轴(局部)明·丁云鹏
在明代,野象的记录仍然很多,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还在南宁市附近设立“驯象卫”,捕捉和驯化野象。而“驯象卫”在设立的第二年,就将132只大象送到了南京城。
秦汉以前的人们,用象来耕田、打仗,特别是后者,更为常见。有记载,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挑战楚昭王。他们率军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决战,最终,吴王以3万吴军击败20万楚军,一直打到郢都。楚昭王逃到睢水,眼看吴军穷追不舍,让人把大象集中起来,尾巴上系上火把,让大象去冲击吴军。但火象一冲,吴军撤离,河岸边的渡船反而被烧了。
而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也曾遭遇大象兵;再到元末明初,朱明士兵攻打到蜀地和云南时,两地士兵也都用到了大象。
1389年,“驯象卫”将大象送至南京城,当然不是为了打仗。它有另外的用途。据史料,明廷每举行朝会,便用驯象陈列,这些大象是用来承担祭祀礼仪以及驾辇驮宝之用。在立仗时,大象还必须按照朝廷授予的爵禄尊卑站位,如果获罪贬秩,就会被取消立仗资格,在立仗时退居贬所。
所以元旦、冬至、圣节这些大朝会的日子里,都能见到大象的身影。朱元璋乘坐的象车,是用两只大象驾驭,车厢上还绘有金云龙、鹰、海兽等图案,极尽奢华(据《明代驯象卫考论》刘祥学)。
507年进入南京城的那3只大象后来怎样了,史无记载,但此事若发生在洪武年间,它们想必也一定会被驯化,与“驯象卫”在广西捕获驯服并送至南京城的大象一起,排成整齐的队列,用来驮宝或驾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