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使用自己的注意力?
主播:吴名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1年6月4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这就是微学习》。
这本书是由布隆伯格大学教授卡尔·卡普、学习和绩效领域资深顾问罗宾·德费利斯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曾分享过书中部分内容,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一次微学习,用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1985年,美国知名学者拉尔夫·伯恩斯以化学系学生的注意力,作为一项研究课题。
因为他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
眼里不揉沙子的拉尔夫,想弄清楚学生们的注意力变化。
为了做好实验,他更换了好几种表达风格,重新设计了好几版授课内容,甚至还自己花钱设置了课堂奖励。
但是,他发现,随着时间流逝,不少学生还是走神了。
这一次,拉尔夫没有很失落,因为在大量的实验样本下,他发现了一个小规律。
每次课程结束前的测试,显示了学生的注意力变化。
简单讲:
在课程开始前的5分钟,教学效果是最好的,学生可以回忆起约35%的内容;
在接下来的两个5分钟,也就是课程开始后的5-15分钟,课程内容的渗透力就下降了不少,但总体这个时间段还是比较稳定的;
再之后,第4个5分钟,不少学生就开始打哈欠、走神、闲聊了。他们的学习效率降到了最低。
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是他一个人没有观众的表演了。
问题就是痛点。
学生注意力衰落的问题,就是老师上课的痛点。
因此,拉尔夫干脆就把自己的课程按照5分钟来设计,每五分钟就是一个知识模块、概念模块或者运算模块。
除了拉尔夫的研究外,哈佛大学在2013年也做过类似研究。
两项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哈佛大学分析了市面上各种知识品类、研究了各种演讲数据,结果发现,最佳的课程时长是6分钟或更短。
一个知识点如果能在6分钟内交付给用户,用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这个知识。
相反,对于那些太长时间的课程,后面的内容反而会冲淡前6分钟的知识记忆。
比如,一个时长超过12分钟的课程视频中,他发现大部分学生只看了3分钟左右,这意味着他们观看到的视频内容是完整视频的1/4左右。后面即便他们也在看,但就只是看了,根本没有入心入脑。
任何设计都不能跟人的认知规律斗,只能是尽量满足人们的认知需求。
种种研究和发现都表明一次微学习课程的时长在5~6分钟即可。
这就是咱们晨读会设计成6分钟,但绝对不超6分钟的原因。
因为,我们很贪心。
我们不想占用用户很多时间,还想让用户学到尽量多的新知。
现在,6分钟的时长,已经被学术界所认可。
所以,我们自己也要掌握制作6分钟课程内容的方法,帮助自己尽快成长。
从音频角度讲,我们每个人正常的语速大约是220个字/分钟,所以,6分钟的课程大约是1300个字左右。
我们要在这1300字内,完成一个知识组块。
拉尔夫发现,最常见的知识制作逻辑是:概念引出-解释概念-案例运用。
而依据这个逻辑,最常见的用字分布是:概念引出100字,解释概念600字,案例运用600字。
精准的文字使用,可以让你对素材优中取优,清晰界定一个知识。
这个逻辑虽然枯燥,但是它可以帮你解释任何模糊的概念和现象。
多多练习,你就能体会到它的价值。
总结一下,微学习的设计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不管你是做课、演讲、写文章都可以借鉴这个原则。它能够帮你影响到你想要影响的人。